金城摩托车集团成立(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在上世纪80年代,拥有一辆摩托车绝对算得上是顶奢侈的事了,说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也不为过。 在那个摩托车的黄金年代中,金城摩托又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曾 留下过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AX100的经典蓝、金属质感的排气音、发动机清脆的轰鸣声......关于金城摩托的故事,不仅是记忆里扑闪的青春印记,蓝烟滚滚的背后更是属于那个年代无数人的光辉岁月。
前身是南京军工企业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实现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伟大目标,空军21厂在上海正式成立。10月1日开国大典时,由金城修复的第一架飞机“上海解放号”飞越了天安门广场。
1949年金城承修的美制C-46运输机,该机参加了开国大典
1950年空军21厂迁往南京明故宫机场,并更名为国营511厂。上个世纪70年代,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驻宁的军工企业惯常使用阿拉伯数字作为代码来命名,这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金城集团。
国营511厂在1953年开始承修航空发动机
值得一提的是,1951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前身“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便由国营第511厂筹办建立的。当时,择校址于明故宫午门外东华门(当时称东长安门)内御道街东侧,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
1957年南航校门
上世纪90年代南航校门
(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成为中国首家摩托车集团
1979年金城首台摩托车CJ-70研制成功
1979年,金城集团有限公司踏上了军转民之路,制造出了军转民的拳头产品——金城摩托。次年,第100辆金城摩托车完成装配,之后摩托车产业逐渐成为了金城的支柱民品,并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1年12月, 国营金城机械厂的金城牌CJ-70型摩托车通过鉴定,国家决定在该厂定点生产这种型号的摩托车。
1980年第100辆金城摩托车完成装配
南京金城集团摩托车总装生产线
(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1985年,引进日本铃木公司摩托车制造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内化。1994年3月与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合资成立中国摩托车行业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也就是南京金城机械有限公司(简称金城集团)。
金城青年工人与小金城“迷你”摩托车的合影
1986年金城摩托车队行驶在南京长江大桥上
1999年10月,金城集团生产的金城JC100-7型摩托车获得了德国莱茵公司颁发的E-MARK认证证书。这是我国首辆获得德国莱茵公司颁发的E-MARK认证证书的摩托车。
上世纪90年代金城集团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
(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2005年,具有金城自主知识产权的JC250-6、JC150T-A摩托车开始大批量出口到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2006 年销售82.5万辆,其中出口54万辆,出口金额1.89亿美元,销往中南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及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创汇额更是连续五年位居中国摩托车行业首位,被列为 2005~2006 年度“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
1998年《摩托车》杂志的报道
金城最辉煌时期,摩托车的销量超过600万辆,国外诸如巴基斯坦都有分公司。金城工厂外等待拉货的卡车队伍常年在一公里以上,经销商等货都是以半个月为最基础的计算时间。
金城AX100摩托车更是创下了中国摩托车单品种销量的最高纪录,甚至到了一车难求的地步,要知道,当时的一辆金城AX100摩托车单价要近万元,相当于很多人一年的工资,绝对是属于“豪车”范畴了。
1997年摩托车售价
老“金城厂”搬迁出城
伴随着转型的成功,金城集团开创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上世纪70年代,金城曾有南京最大的职工礼堂,放电影时从早到晚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上世纪80年代,厂里创办了《金城报》。上世纪90年代初,金城有线电视台开播。
镂空雕花的气派门头,闲人勿近的铁艺大门,在城东金城集团早已成为地标式的建筑,是老南京人每天上下班、上下学路过会忍不住瞥上两眼的神秘而骄傲的存在。
随着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的加速发展,金城集团位居主城核心区域,老厂区占地面积超过430亩,是当时南京主城区最大的工业地块。老“金城厂”由此也面临着退城搬迁的命运。2013年,金城厂地块出让完毕,取而代之是“南京中航科技城”项目的启动。
不过,金城集团的一些建筑和风貌部分进行了保留,据设计单位的相关人员介绍,通过对现有建筑功能、质量、年代、高度的综合评价,保留包括金城大厦、瑞金路南大门、一号工业厂房等。通过注入新的使用功能,延续建筑使用寿命,同时保留场地的工业记忆,使之成为该地段独特地景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