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档案背后的故事|万张照片组成的数字档案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站内

家庭档案背后的故事|万张照片组成的数字档案

提到摄影、修图,很多人第一反应:这些都是年轻人才有精力玩的东西。但在退休14年的宋宜春看来,摄影是家人情感沟通的桥梁,也是幼时梦想的承载。

宋宜春的家中存有上万张照片,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饱含他对家人和对生活的热爱。

宋宜春(张俊哲/摄)

退休后圆儿时梦

“过去单位和社会不太关心退休人员的生活,相当一部分人退休后就靠打牌、喝茶消磨时间,等到我退休的时候就大有不同了。”

2000年,宋宜春的妻子退休,时值扬子石化成立老年大学,开设了声乐、舞蹈、摄影等诸多课程,她便报名进入了声乐班学习。这一唱就是十几年。

妻子经常随表演队在区里参加表演,宋宜春总抽空去看她演出,一边想着如何将妻子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样子记录下来,一边期待起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来。

直到2005年,宋宜春也从岗位上退了下来,在妻子的鼓励下,他花了3000多元买了一台普通的数码相机,参加了老年大学的摄影班。

宋宜春表示,家庭的经济条件阻碍了很多人接触梦想,妻子在上学时本想参加小提琴兴趣班,最终因买不起琴而告终。而儿时的他也无法接触到相机,只能看着别人摆弄,工作后又忙于工作和家庭抽不出空,没想到退休后竟了却一桩心愿。

数字化的家庭档案

在扬子老年大学学习的几年时间里,宋宜春从最基础的拍照与修图技巧开始学起,每次交作业都是最积极的那一个。

部分存储摄影作品的光盘(张俊哲/摄)

为了让摄影能像工作一样做好做精,他还去了另一所学校进修两年,接受更专业的指导。数码相机满足不了需求,宋宜春几乎没有犹豫地就入手一台高配单反。采访时,他还举着自己的相机,笑着说道:“不比你们专业人士用的差吧?”

除了摄影技术的提升,宋宜春在后期修图上也下了一番苦功夫。早在1994年,宋宜春就为家里添置了一台电脑,还成为全市第一批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初级)的人。学习摄影后,他更是花了三年的时间研习PS。长期摸索之下,宋宜春有了自己的一番心得,谈起摄影就停不下嘴来。

如今,宋宜春已是江苏省老年摄影协会会员,不少摄影作品被刊登在报纸杂志上。家中存下的海量照片,有妻子演出的场景,也有外出游玩时的记录,为了将这些记忆都保存下来,宋宜春细心地用电脑整理保存下来,从最初的的光盘到现在的硬盘,形成了一份数字化的家庭档案。

宋宜春的摄影作品(右上)发表在江苏工人报上(张俊哲/摄)

孙女有了成长档案

在宋宜春的家中,我们看到了他为孙女编撰的成长档案。虽是幼儿园布置的强制性任务,他却完成得一丝不苟。

宋宜春孙女的成长档案(张俊哲/摄)

彩笔勾画可爱图案,照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文字描述每一次进步。宋宜春一边展示着手册,一边介绍着里面的内容,“这是她的植物观察日记”,“这是她暑期出去玩的游记”……薄薄的一本册子,却承载了爷爷对孙女的浓浓爱意。

宋宜春坚定地表示:“无论是家庭档案还是孩子的成长档案,我都会一直做下去的。”(南京市档案馆 凤凰网江苏共同采写)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