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区:乘势上云端 “江海门户”迎来“沧桑巨变”
江苏
江苏 > 正文
站内

南通海门区:乘势上云端 “江海门户”迎来“沧桑巨变”

“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交汇叠加,为这个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其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北沿江高铁、南通新机场、海太过江通道等一批与之密切关联的区域重特大交通枢纽工程建设不断推进,使得这个地区“通江通海通上海连南通主城”的区位条件更加凸显;

这个地区的百万人民传承“爱国企业家典范”“中国民族企业家楷模”张謇先生创业创新的优秀基因,不断弘扬“海纳百川、强毅力行”精神,真抓实干、追赶超越,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所在、优势所在和底气所在。

南通海门区:乘势上云端 “江海门户”迎来“沧桑巨变”

这个地区,就是江苏南通市海门区。奋楫扬帆乘风起,如今,海门正面临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

海门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是中国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T”字型的结合点,与上海市崇明岛隔江相望,作为长三角北翼联通上海的第一桥头堡,素有“江海门户”之称。

202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位列全国百强县第17名的海门正式“撤市设区”。

三年时间过去了,从“百强县”到“百强区”,一字之别的背后,是海门为南通市区“贡献”出的90余万常住人口、近1200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以及1635亿元的GDP。2023年8月,“2023赛迪百强区”发布,南通海门区榜上有名,位列江苏省第11位,全国第53位。

抓住机遇,海门将迎来“沧桑巨变”。

南通海门区:乘势上云端 “江海门户”迎来“沧桑巨变”

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初见雏形

跨越长江天堑,顺畅对接沪苏,一直是海门人的梦想。

一百多年前,海门青龙港至上海十六铺码头航线的开通为海门打开新的世界,“上上海”让无数海门农民成为上海工人,拥有“上海亲眷”是每个海门人最值得炫耀的事情。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海门区围绕“江海河”互联互通、“公铁水”多式联运、“海陆空”协同发展,积极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门户”,使上海苏南的项目、人才、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入,推动着海门在跨江融合的高速上一路奔驰,成为苏中苏北第一个全面小康达标市。

“构建起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体系,让海门成为承上海苏南、启苏中苏北的要津。”

南通海门区:乘势上云端 “江海门户”迎来“沧桑巨变”

海门的发展格局豁然开朗。

2022年9月7日,“万里长江第一隧”海太长江隧道正式开工。海太长江隧道一头连太仓、一头接海门,建成后将极大地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在海门集聚、融合;同年9月28日,北沿江高铁江苏段全线开工。北沿江高铁将穿越崇明岛过江与上海连接,成为串联起中西部地区经海门直达上海的沿江大动脉;与此同时,南通新机场场址距离海门城区不到10公里,将与北沿江高铁海门北站组团打造“轨道上的机场”。

随着一批又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开工建设,未来的海门,将集江港、海港、空港和高铁于一体,10分钟上快速路、20分钟到达空铁枢纽、30分钟到达上海苏南,全面成为“轨道上的长三角”和全国综合枢纽的重要节点。

为了让海门更“好通”,依托于“江港”“海港”“空港”和高铁的叠加优势,海门还重点实施了“外畅、内联”工程,“外畅”打造同城化交通走廊,加快提升交通服务同城化协同发展能级;“内联”形成全方位交通体系,进一步加强城区与高速公路衔接。

到目前为止,“外畅”的疏港铁路一期工程顺利通过初步验收,“内联”的“八横十纵”骨干公路网也基本建成。

“江海河”互联互通、“公铁水”多式联运、“海陆空”协同发展的“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已逐渐由蓝图变为现实。

千亿产业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门是中国近代轻纺工业的发源地,十九世纪末,张謇在海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棉纺企业——大生纱厂,拉开了近代海门纺织业发展的序幕。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海门形成了家纺、棉纺织、服装、印染等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现代纺织工业体系。

南通海门区:乘势上云端 “江海门户”迎来“沧桑巨变”

海门家纺从叠石桥农民自发摆地摊起步,历经40余年,已成为行业的风向标:海门叠石桥家纺小镇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家纺类特色小镇,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成为南通唯一单位入选“江苏改革开放40年先进集体”,三星镇电商产业集聚区成功入选了江苏省发布的“首批10个县域电商产业集聚区”。

近年来,叠石桥抢抓互联网经济发展机遇,将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筹建打造“叠石桥电商城”“叠石桥跨境电商产业中心”等平台。到2022年,海门的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拥有2万多个店铺、带动了50多万人就业,线上线下年交易总额突破1300亿元,家纺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60%,远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装备制造业一直支撑着海门工业经济半壁江山。迄今,海门先进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海工装备及高端船舶、工业机器人、新能源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特色板块,高技术海工船舶和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领域产业链逐步完善。推出了特种功能船舶、特种工程船舶、工业机器人、RV减速器、液压成套装备、石油钻井平台、工业模块装置、车用空调压缩机等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居于领先水平的高端产品。

今年8月8日,新一代深远海1600吨风电安装平台“中天31”在南通命名交付。

“中天31”由招商工业海门基地自主研发建造。该平台具有国际领先的起重能力,主吊最大吊力1600吨,直接对应施工作业有效跨距,全球首创自升式安装船浮式能力,最重起重1100吨,突破了多项行业纪录。

它最大的亮点在于“核心设备100%国产”,解决了核心设备靠进口的难题。面对未来海上风电深远化、机组大型化的趋势,该平台将成为探索深远海风电资源以及强化海上风电工程建设能力的“国之重器”。

而随着豪华双体客船“大湾区二号”、极地探险邮轮4号船“海洋探险号”的接连交付,一个千亿级的邮轮产业集群也正在加速打造。

人才企业互利共赢

如果说战略机遇的“天时”与区位优势的“地利”是可遇不可求的,那么海门在此基础上也牢牢把握住了“人和”。

一方面,海门深入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2022年海门的大企业培育实现历史性突破,新增百亿级企业2家、50亿级企业1家、20亿级企业3家、规上工业企业130家。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新增上市报会企业5家,均创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海门坚持做好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在最新发布的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中,海门有9家企业入围,入围数名列南通市前茅,创历年之最。至此,海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15家。

南通海门区:乘势上云端 “江海门户”迎来“沧桑巨变”

企业是海门经济行稳致远的中流砥柱,人才是“第一资源”。

在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区长沈旭东提出,要“建设近悦远来的人才荟萃高地”。为此,海门积极推进人才发展现代化建设省级试点,全面落实人才新政“35条”。

人才为本,安居为先。为切实发挥人才公寓“筑巢引凤”作用,海门先后建成投用麓园、福海嘉园、拓宏产业园等人才公寓项目15个,共计9600余套(间),构建了覆盖“一张床”“一间房”到“一套房”互为补充的安居保障网。

此外,海门还成功搭建了“东洲臻品show”、“东洲智行”人才专题洽谈会等专场对接服务品牌,设立总规模1亿元的“海门英才”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人才银行”,开发“人才保险”,建立“人才+项目+资本+服务”常态化对接快速通道,帮助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走向市场、扩大份额,真正实现资源资本与人才企业的互利共赢。

不仅如此,海门还提出要完善乡贤常态化联系机制,发挥乡贤资源优势,更广对接人才和项目。

在今年4月2日召开的首届海门发展大会上,区委书记郭晓敏在致辞中表示,期盼大家共同把乡情转化成推动海门发展的要素资源,把乡音汇合成推动海门发展的良策妙招,把乡愁汇聚成推动海门发展的磅礴力量,一如既往地心系海门、倾情海门,发挥专业优势、学识优势、资源优势,更好地为海门发展聚心、聚力、聚智。

图片来源:海门区委宣传部

推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