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头颅、洒热血,革命者无比坚强,八一南昌枪声起,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武装……”在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新社区,时常传出节奏明快的小调声,三五个人聚在一起,手执锣、鼓等各式打击乐器。
其中为首的那位头发花白、嗓音洪亮的老人,正是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五件”代表性传人舒照兴。
舒照兴
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
舒照兴今年79岁,是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五件”的第九代传承人。
据他介绍,“打五件”源自明末清初时期,战乱、灾荒年间,艺人们三五成群,带上大锣、小锣、镲、鼓、竹板等打击乐器走村串巷,演唱乞讨,所唱的内容多是吉祥喜庆、祝福平安的唱词小曲。
“打五件”所用器具
舒照兴的父亲舒洪金是“打五件”的第八代传人,许是受父辈的艺术熏陶,舒照兴从小就爱跟在老艺人的身后观摩,也继承了父亲的全部衣钵。无论是在部队当兵,还是在学校任教,舒照兴始终没有丢掉才艺。
2006年,已经退休的舒照兴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非遗的传承问题,其中就提到了 “打五件”这一民间艺术已很难再看见了。“怎么能在我这儿让祖传的技艺失传呢?”舒照兴当即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将“打五件”传承下去。
由于底子在,想将“打五件”拾起并不是一件难事。舒照兴找到师兄和比自己小八岁的弟弟,三人聚在一起,加上搜集来的两集唱曲,“打五件”的小班子就基本形成了。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五件”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区文化部门在此期间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经由申报,“打五件”入选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舒照兴也于2010年被确定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五件”代表性传人。
从起初村里松散的民间演出团队,到2017年正式成立的南京溧水大李巷文艺团,舒照兴带领一群年龄不一但一样热爱表演的人,一步步走向专业性的演出。
舒照兴与文艺团成员们(舒照兴供图)
如今,唱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每年梅花节期间,文艺团都会受邀表演“打五件”“花鼓戏”和“打连厢”等民间曲艺,深受市民的欢迎。
退休教师再登红色讲台
除了“打五件”代表性传人,舒照兴还有另一重身份——红色故事宣讲人。
舒照兴的舅舅曾参加过游击队,幼时,舒照兴就曾看到舅舅在家中的阁楼上擦拭着一杆枪,枪杆上的红布条也映红了舒照兴的心。
2016年4月,时任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的黄莉新来到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村驻点调研。石头寨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新四军十六旅旅部、中共苏皖区委和苏南行政公署等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曾在这里的李巷扎驻,这里诞生了溧水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李巷也被称为苏南“小延安”。
在与黄莉新对话时,舒照兴透露了自己的梦想,他希望石头寨村能打造成红色文化旅游区,还构想了四区、五片的大致“规划”。这一想法得到了黄莉新的鼓励。
李巷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时,舒照兴全程参与了老物件收集和新四军战斗事迹的整理。挨家挨户地搜集,一张又一张地资料整理,年纪虽大却和小伙子一样充满了干劲。同时,他又再次走上讲台,为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义务讲解李巷的那段烽火岁月。
红色文化宣讲(舒照兴供图)
去年,溧水区宣传部组织“百姓名嘴”宣讲团选拔活动,在众多参赛选手中,舒照兴是为数不多脱稿的一位。结合红色李巷文化,积极宣讲十九大精神,长期进行讲解使得舒照兴毫无疑问地获得一等奖。
“李巷的红色文化就像是埋在地下的一块黄金,需要人去挖掘。”舒照兴表示,他将把红色素材和“打五件”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从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