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
一直是张家港的发展底色。
近年来,张家港坚持走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优化,
生态功能持续增强,
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
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市又向着新目标一往无前——
锚定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体制机制优化等27项重点任务,保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重点领域 逐一突破
今年5月,高新区(塘桥镇)欧桥村党委联合区镇综合执法、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对欧桥村西阳朱家组黄沙场展开重拳清理整治行动。“终于拆了,解决了困扰我们生活很久的‘难题’!”看着被拆除后平整的土地,居民们十分激动。
自2016年年底开始,我市着手清退辖区内“散乱污”企业。截至目前,累计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8437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市还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物治理和监督。
无人机排查“散乱污”
此外,我市已按期完成长江、太湖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深化整治工作。完成涉磷企业整治669家,完成比例95.4%。实施45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开展十一圩港河道整治工程,完成41条劣V类水体整治、60条幸福河湖创建;完成295户农户整改提升。2023年以来,辖区各类船舶污染物转运和处置率均达99%以上。
今年以来,我市切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主要领导靠前指挥,以目标责任书形式印发至各板块,进一步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制定《2023年度张家港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要点》,排定7大类110项重点攻坚项目,涉及投资额近20亿元,目前已完成或长效推进39项。
动真碰硬 全力治污
每天早上8点开始,市攻坚办、大气办、扬尘办联合推出的“群报数”微信小程序就开始“忙碌”起来,250余个施工工地在群里及时上传抑尘降尘工作照片与工地环境现状图。
通过每天2次在微信平台中“打卡”扬尘管控情况,既让工地相互学习扬尘管控经验,又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扬尘管控氛围,使全市施工工地的扬尘常态化管控水平持续优化。
工地扬尘监测
针对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问题,以及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线索、曝光督办问题中排定的一批问题线索,我市全力攻坚克难。截至目前,第二轮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期间交办的59件信访问题,均已完成整改并上报销号。
与此同时,我市深入推进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完成10家涉VOCs企业清洁原料替代、147项VOCs治理项目。在强化扬尘整治提升上,合计安装120个高杆喷淋系统。在深化移动源整治上,淘汰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中型及重型柴油货车540辆,淘汰燃油叉车465辆;开展船舶燃油检测581艘次……
在真改上下功夫、在实改上见真章。环保督察利剑出鞘,一大批群众关心、影响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绿色低碳 高质量发展
作为连接长三角和华东地区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生态建设带动绿色发展,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张家港化工产业发展起步较早,近年来,围绕深入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发展理念,张家港实施多轮化工整治,化工企业数量大幅压缩。
与张家港保税港区、张家港湾毗邻而建的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目前是我市化工产业发展的重点。2019年,园区投入5000万元建设智慧园区管理中心,重点建设智慧园区、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应急4个平台,实现了百余项管理功能。
同时,园区建成省内首个“危险废物智能监管平台”,2022年,园区7.78万吨危险废物产废量通过危废二维码标签、GPS等技术实现全过程可追溯监管,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
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我市采用“1+3”框架体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序推进《碳达峰实施方案》和重点领域(能源)、重点园区(扬子江化工园)、重点企业(沙钢、永钢)等3个碳达峰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完成沙洲电力4个燃煤机组全流程脱硝提标,完成沙钢集团4台小高炉置换、永钢集团3台小高炉置换。推进34家重点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目前已启动中期评估。
美丽张家港,
颜值无上限。
张家港将继续探索扮靓城市的
新措施、新方法、新机制,
用一支绿色画笔
描绘高质量发展更美好的明天。
原标题:张家港“绿”剑出鞘!
来源:张家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