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入深秋
江城大地却处处热潮涌动
10月14日,吴江奔赴北京,“拿下”36个项目,签约投资额166.84亿元;
10月中下旬,高求美达、爱烯新材、孚杰集团、高仙机器人、易昇光学、立隆集团等公司有关项目相继奠基或投产;
11月1日,吴江装备出征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
时不我待,快马加鞭。秉持着深厚的资源禀赋,吴江以滴水穿石的韧劲、自我超越的勇气,成为全省民营经济“领头羊”。2019年,以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为新起点,吴江持续把国家战略新机遇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
如今,吴江形成了电子信息、高端纺织、装备制造、新材料4个千亿级产业,拥有2家“世界500强”、4家“中国500强”、6家“中国民企500强”和33家上市企业,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区前十。
引擎轰鸣,巨轮远航。东太湖畔,一座新时代“江城”正强势崛起。
强链、补链、延链
“链”就千亿产业集群
吴江民营经济“高地”之一在盛泽。
从一滴油到一匹布,从一根丝到一个品牌。十几年来,吴江高新区(盛泽镇)用一根丝“链”起“千亿产业、千亿企业、千亿市场”,形成了恒力、盛虹2家“世界500强”,打造了一个世界级高端丝绸纺织产业创新集群,完成了从“丝绸古镇”到“时尚之都”的蝶变。
与此同时,作为吴江“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盛泽镇聚焦丝绸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抢抓新材料风口,全力推进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与苏州盛泽新材料产业基地等新材料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引导更多优质企业向纺织新材料方向发展,释放优质产能。
目前,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能力建设项目中试基地已正常生产并完成环评验收,搭建了技术创新供给体系、联盟单位协同体系与研发成果转化体系,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并进入成果转化阶段。
在盛泽镇隔壁的汾湖高新区(黎里镇),一个被誉为“制造业大脑”的半导体产业正迅速集聚,激发起地区高质量发展“芯”动能。
汾湖半导体产业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汾湖半导体产业逐渐萌芽。2019年,以身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为契机,汾湖大力推进半导体产业发展。近年来,这块江浙沪“接壤之地”陆续迎来了英诺赛科、焜原光电、隐冠半导体、微光电子研究院等“高精尖”企业和平台,打造了半导体产业错位衔接、上下游联动的发展格局。
一时间,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成了全区上下的“行动自觉”。吴江开发区立足高端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共同富裕先行区的发展优势,全力打造电子信息、光电通信、智能装备三大“强”制造业集群,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新”制造业集群,高端商务服务、数字赋能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现代商贸服务、文创旅游服务五大特色服务业集群;东太湖度假区锚定“数字经济发展核心承载区”的历史使命,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全面发力数字产业化,加快推动以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以各板块打造产业创新集群为起点,吴江推动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延链的宏伟蓝图开始绘就。提笔落墨间,全区电子信息、高端纺织、装备制造、新材料4个千亿级产业和500亿级光电通信产业成形起势,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布局、蓬勃发展,吴江制造业正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迈进。
创新、创造、创优
促进科技赋能“破浪行”
7月14日,位于东太湖度假区的中城捷运控股集团传来好消息,公司参与研发和生产的全球首辆氢能源智轨电车已顺利装车,运往马来西亚。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长期以来,吴江以“亩均、绿色、创新、能耗”论英雄,深化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的全面创新。如今,1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悉数落户吴江。全区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9家,累计创建省级智能工厂10家、智能车间163个。
在科创主体培育方面,吴江积极打造“科小—高企—瞪羚—独角兽”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模式,持续扶持壮大以科技型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主体。2022年,全区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232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442.74亿元;2018家企业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公示名单,同比增长70.9%,增速位列苏州第一。
打造“创新湖区”,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容置疑,政府的引领作用也不可小觑。2021年1月,苏州微光电子融合技术研究院正式落户汾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共申请发明专利29项,拥有授权专利3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6项、实用新型1项。
在高投入、高门槛、高风险行业,如何保持持久的研发定力?苏州微光电子融合技术研究院院长黄北举告诉了我们答案,“刚来的时候,汾湖就给我们一笔设备采购经费,每年给与研发补助,还免去了5年场地租金。”
这样的“大手笔”是吴江招才引才的最大诚意。今年以来,全区共有2217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同比增长14.75%;加计扣除额达99.59亿元,同比增长19.61%。此外,264家企业享受高企所得税优惠政策6.71亿元,各项科技政策合计为企业减免税收超31亿元。
吴江的科创载体、平台、企业或是人才也没有辜负这份“诚意”。
今年以来
全区有1家企业获2023年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立项,10家企业进入苏州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受理名单;
3家企业牵头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亨通光电获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18家企业获苏州市前沿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立项;
吴江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申报373项,姑苏领军人才计划项目申报262项,立项51项,三项数据均创吴江历史新高……
政企联动下,“创新湖区”正迸发强劲发展活力,澎湃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安居、宜居、乐居
描绘民生福祉“新图景”
吴江人民的幸福感,在节假日内涌入的外地车牌里可见一斑。
东太湖畔的生态岸线提供了最佳的露营旅游胜地;临水而建的苏州湾文化中心,打造了江南文化新空间,构筑起世界级湖区的文化基底;水秀天地、万象汇、盛家厍等特色商业街区、全新商业场景,不断激发城市魅力、重塑城市活力;国际攀岩赛、全国帆船锦标赛、环太湖自行车赛等赛事丰富了市民运动度假生活……
当前,吴江正瞄准世界级创新湖区发展愿景,围绕“科创圈带重要节点、数字经济发展核心承载区、城市高端功能区、城市新中心”定位,全力打造“乐居之城”。
“乐居”与否谁说了算?当然是老百姓。
为了增强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吴江每年都会启动民生实事项目征集工作,通过向社会公众征集收录意见建议,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设项目。在统筹考虑项目覆盖面、群众普惠性、经费保障度等因素后,形成每年的民生实事项目清单。
今年的民生实事项目清单共涉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关爱儿童健康成长、医疗保障提质扩面、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等10个方面,子项目27个。截至9月底,十大民生事项完成投资23.3亿元,完成率72.9%。
十大民生事项中,杨嘉墀实验学校的建成和投用备受百姓关注。“我们一直关注这个学校的建设进度,就看孩子能不能赶上第一批入学。”市民姚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家就住学校附近,孩子上学非常方便外,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学理念也让人满意。
“学校的很多细节都体现出了治学态度的严谨和认真,比如下雨天,家长可在地下车库通过人脸识别接送孩子,避免淋雨带来的健康风险,也保障了学生的出行安全。”姚女士说。
自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以来,吴江百姓生活幸福感和感受度更是与日俱增。四年来,吴江推动了上海世外教育集团、上海中医医院等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落地,苏州大学未来校区一期建成启用,颁发全国首张跨区域“海外人才居住证”,发放首笔“长三角绿色生态贷”,推进沪苏湖、通苏嘉甬两条高铁建设……随着各类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沪苏同城效应正加速放大。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重任在肩,征途如虹。新征程上,吴江以国家战略为“天时”、资源禀赋为“地利”、要素互通为“人和”,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吴江新实践,全力打造生态绿色是底色、创新引领是亮色、高质量发展是成色的“创新湖区”“乐居之城”。
原标题:喜迎投洽会丨一座新时代“江城”这样崛起→
来源:苏州吴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