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23年最后一个季度,城市间都奋力开启了“冲刺”模式。
11月9日,无锡市三季度重大项目建设暨“担使命作贡献”季季评活动推进大会召开。
会上强调,全市上下要保持“知远且行”的韧劲、“知重负重”的拼劲、“知难而进”的闯劲,以学促干重实践,咬定目标、干字当头,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江阴市也吹响了全力冲刺四季度的号角。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许峰在会议上也明确了,接下来江阴将咬定目标冲,开足马力、不遗余力、全速冲刺,持续汇聚“四敢”合力、加大“四争”力度,奋力交出开局之年新答卷,为无锡高质量发展大局贡献江阴力量。
聚力重大项目
筑牢经济发展“压舱石”
当“项目建设”“实体经济”成为高频词,关乎城市未来的发展图景跃然眼前。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强引擎”,在调结构、稳增长、促转型等方面有着强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在这个全年工作收官冲刺之时,江阴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拼经济、促发展的关键一招,全力以赴推动各重大产业项目抢时间、赶工期、抓进度。
从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现场的火热,到工厂车间高速运转的机械,再到各部门工作人员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走访,一幅高质量发展画卷在江阴徐徐铺展开来。
今年前三季度,江阴4个省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8.9亿元,计划完成率达180.6%。全市当前滚动列入2023年无锡市重大产业项目94个,前9个月完成投资264.9亿元,任务完成率84.1%,高于时序进度9.1个百分点。
当下,长电微电子晶圆级微系统集成项目部分厂房已封顶,正在进行内外装饰;盛合晶微三维多芯片集成封装项目持续采购设备,部分设备已入驻并投入使用;昕感科技硅功率芯片项目正式进入桩基施工阶段……
而作为江阴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今年以来,高新区紧扣项目建设“五率”,围绕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推动一批项目从“施工图”变为“实景图”。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高新区完成圣邦微电子等项目开工21个,佰澳达益生菌等21个项目竣工投产。
高新区招商局局长陈勇奇表示,眼下,高新区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冲刺四季度、决胜全年度”百日攻坚行动,确保项目服务“24小时不打烊、360度无死角”,全力推动省、市重点重大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项目落地开工的冲锋姿态,折射出的是流程再造、要素保障等一系列狠抓落实的城市作为。在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的背后,是江阴各级各部门协同联动,构成环环相扣的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及时协调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用地、环保、审批等问题,推动项目建设全速“奔跑”。
眼下,江阴正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狠抓落实,推动未开工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投产达产。千方百计为项目提速建设创造良好的保障环境。
发力“科创江阴”建设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江阴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也是其制造业探究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正如许峰在会议上强调,聚焦重点拼,科创江阴再加力,“三清三治”再加劲,安全生产再加压,谋划明年再加强,奋力拼出决战决胜新业绩,以实际行动当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规上工业企业2462家、上市公司61家、四大类中国500强企业41家,领跑全国县域经济……一直以来,江阴把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今年前8月,全市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987.4亿元,同比增长8.4%,高于全省、无锡平均。
然而持续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扩大优势,离不开科技数字化的赋能,这也是江阴眼下正重点突破的领域。
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江阴调研期间也曾表示,要促进绿色转型,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上探索新路径。
在海澜云服智慧工厂调研时信长星表示,数字经济发展正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希望海澜集团发挥行业领军企业优势,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上走在前、做示范,推动纺织服装这一传统产业跃升为更有竞争力的朝阳产业。
此外,作为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园区亦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加速产业聚集的坚实平台。
当前,江阴正以“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科创T台建设为契机,量质并举推进科创载体建设,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中心、霞客湾创智园等一批重大载体建成运营,星河科创园、生物医药创新港即将投用。
同时,创新资源集聚发展让江阴创新主体生力军阵容不断扩增。
截至目前,江阴市高新技术企业830家,净增数一年翻番;科技型中小企业2071家,实现两年翻番;无锡市雏鹰、瞪羚、准独角兽入库企业分别达595家、443家、35家,新增三类企业增速列无锡大市第一。
面对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江阴正开足马力突破制造强市的“天花板”,加快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聚力打造“345”现代产业集群,在坚守与变革中冲刺四季度。
构筑生态屏障
勾勒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江阴,依江而建、因江得名。
“长江锁钥”“江尾海头”的地理形势,一方面造就了江阴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另一方面也给江阴提出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县域示范”的试题。
“十四五”时期,绿色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江阴作为实体经济和创新经济发展的标杆,在激发绿色发展需求,构筑绿色发展生态基础上履践致远。
信长星在江阴调研时也表达了对江阴发展的新期许:努力建设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交相辉映的现代化滨江城市;当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为此,江阴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培育壮大绿色发展动能。
一方面,江阴土地储备中心整理出一些林地、草地、湿地和长江滩涂用地,提高了长江沿岸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因生态价值的提升产生514个“绿元”,交易价值1500多万元。
另一方面,在生态修复上,江阴主动将港口规划的生产岸线从23.4公里压缩到16.85公里,自然湿地保护率也由五年前的20.3%提升到27.8%。“美丽江阴”行动计划、河长制及河道断面、大气点位工作机制、蜗牛警示牌、水气红黑榜……江阴以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建设为引领,顺利通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近年来,江阴统筹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两手抓”,以“禁与放、治与建、进与退”的生动实践,将长江生产岸线占比从以前的72%降至48%。
这些成果背后,是江阴在空间规划方面的统筹部署。江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构建了“北部沿江城镇集聚,南部生态农业开敞”的开发保护新格局。基于此,江阴重点打造“一心一环一区、三轴四核四片”的市域空间结构,其中的“一区”便指向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定位为江阴市域北部生态屏障。
如今,在“当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的目标之下,越来越多发展成果从“纸上”跃入“现实”。正如江阴市副市长金丹所言,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县域示范是一个挑战,更是一次契机,能够支持和帮助江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
满弓紧弦、枕戈待旦。“卯”足干劲儿吹响决战号角的江阴市,已然展现出加压冲刺、力争上游的澎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