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菜场到市集:苏州“菜场游”是怎么火的?
江苏
江苏 > 苏州 > 正文

从菜场到市集:苏州“菜场游”是怎么火的?

从菜场到市集:苏州“菜场游”是怎么火的?

每一个太阳初升的早晨,葑门横街整条街都在沸腾,人们在熙熙攘攘中搜寻当日新鲜的食材和至味。到下午时分,位于著名历史文化街区山塘街旁边的新民桥菜场依然是人声鼎沸,前来买菜的人和寻味菜场小吃的人“和而不同”。太阳落山之前,余晖穿过斑驳树影打在“晚来天欲雪”的木制竖牌上,双塔市集迎来最美时刻。

苏州的若干“网红”菜场很火,来逛菜场的很多不是市民而是专程打卡的游人甚至“主播”。连点成线,如果把“菜场游”作为苏州一条旅游线路,那么它在众多主题线路当中,毫无疑问是最具“烟火气”的,因为游菜场,目的就是这一口有滋有味的“烟火气”。

“菜场游”不是突然就火的,“这么多年一直都这么火”。小菜场,大民生,菜场是距离这个城市所有居住者距离最近的公共区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但上升到人文、旅游的高度,成为网红“打卡”之地,不得不说,苏州走在了全国城市的前面。

“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诚不谬也。

双塔市集

苏州的菜场是怎么成为网红的

汪曾祺说:“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作为一个自带“吃货”标签的著名文人、作家,汪曾祺的话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确实,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逛它的菜市场。菜场是城市居民每天柴米油盐的日常,更是实在的、能触摸到的城市记忆。

说到“老苏州”心中的菜场,首先当推葑门横街菜场、娄门菜场、劳动路菜场、新民桥菜场“四大菜场”。劳动路菜场位于苏州胥门外劳动路东头近阊胥路,大约起源于1978年,周围的农民把自家产的蔬菜挑到这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菜场。这里曾经汇聚了老苏州们最钟意的新鲜货,自产自销的蔬菜瓜果虽然没有大商场里那么精致的卖相,却承载了几代苏州人的饭桌回忆。但却于2018年6月关闭,因此四大老菜场现在还剩下三个,分别占据古城东南、西北和东北四个方向。

娄门菜场

娄门菜场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1989年,曾经是古城区内唯一的批发菜场,因而有两大特色令人又爱又纠结,爱它的新鲜便宜,却又纠结于它的脏乱差,曾被冠以“苏州最脏菜场”之恶名。这是令人难以容忍的——何况距离它一里之地就是大名鼎鼎的拙政园、狮子林、苏州博物馆这些城市名片级的存在。

娄门菜场的改造是彻底的异地重建。2018年,全新复活的娄门农贸市场再次回到居民生活之中。新菜场有300个摊位和108个门店,还有80个停车位和专门的非机动车停车位,水果、蔬菜、肉制品,分类摆放。娄门菜场的“灵魂”,不仅藏在时令的菌菇鲜笋里,更藏在风味卓绝的老牌熟菜店里,从桂花糖藕到咸水鹅、熏鱼、猪头肉,这些苏州人爱吃的熟菜,娄门的熟菜店都做得一个地道。

新民桥菜场

位于山塘街旁的新民桥菜场,是离《红楼梦》里“红尘中一二等风流富贵之地”阊门外最近的菜场,然而新民菜市场却没有什么“富贵风流气”,只有浓得化不开的市井烟火气。火爆的人气,要从凌晨持续到天黑。不仅菜场里的菜摊前人来人往,连菜场外的美食铺子也挤满了食客。早晨,在丹凤楼食府,食客总是坐得满满当当,手边放着大包小包,都是买完菜顺便来享用苏式早茶的老苏州。

如今的新民桥菜市场是在2016年整体搬迁进现在的万家邻里山塘街生活中心的。2017年,农发新民桥菜市场还成了苏州首批公益性改革试点市场,之后更被作为“新民桥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复制推广。

新民桥还有许多令老苏州们爱不释“口”的宝藏店铺。如在菜场里面的聚福楼糕团,人气超高,南瓜糕里的豆沙甜而绵密,外皮Q弹软糯,带着淡淡的南瓜香气,刚拿到手还是温热的;山塘老街牛庄则是菜场二楼的排队王,牛筋有弹性又好嚼,招牌五香牛肉肉质鲜嫩,咸淡适中,空口就能吃掉一盒;位于菜场一楼外圈的北京老吴烤鸭店,是被当地电视台美食节目采访过的“初代网红”,果木炭烤的鸭皮色泽红润,口感肥而不腻,性价比很高。

古城里外,称得上“宝藏”的菜场比比皆是。比如位于金狮河沿的金狮市集,又叫汇邻市集(金狮店),是由过去的金狮农贸市场改造而成的,“精致感”与“烟火气”并存,古香古色、整洁明亮的装修风格,令人眼前一亮,更汇聚许多烟火小店,其中不乏好几家苏州特色美食店,形成一片小吃区,充满惊喜。金狮市集是一个小而美的菜场,不像葑门横街、双塔市集那么拥挤,很适合慢慢地闲逛,悠悠地品尝。

姑苏城外,彩香一村菜场配得上一次点名。苏州很多老新村都会独享一个菜场,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飞速变化着,菜场里永远是记忆里简单温馨的样子,彩香一村菜场就是其中之一,且一直不断地被人回忆和提起。它于20世纪80年代初建成,为周边3万多居民提供服务,称得上是苏州菜场圈的老牌“网红”,彩一茨菰片、糕团、卤菜等传统美食一直吸引着许多食客慕名而至。

烟火气里加一点人文,生活就有了诗意

若要问苏州城最具烟火气息的地方是哪里,答案几乎是一致的:葑门横街。甚至有人为此“山寨”了两句名诗:

借问烟火气何在,吃货遥指葑门外。

葑门横街是苏州环古城河外的一条小路,与葑门路平行且仅相隔数十米,从清朝开始繁华,渐渐变成人声鼎沸的商贸中心。这所谓的繁华,自始至终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葑门横街也经过了几轮整改,整体风貌要比以前整洁得多,然而从未改变的是它原初的格局和味道,一条长不过700、宽才5米左右的街道,是青石铺成的,两旁修整过的明清风格建筑,韵味和调性和它的历史完全对得上。紧傍一条小河,枕水而居,水里建筑和蓝天白云的倒影相看两不厌,像极了上个世纪甚至上上个世纪的模样。

葑门横街是一“条”菜场,也是一条街。它的“可玩性”就在于逛“菜场”就像逛乡村集市一样,没什么分门别类,移步换景,每走过一个店,都可能遇到勾引你眼球的东西,若遇到苏州节令性风物特产上市季节,比如春季的青团,秋季的鸡头米、大闸蟹,冬季的冬酿酒等,从这条街走过时必定是诱惑连着诱惑、惊喜连着惊喜。

葑门横街有不少开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店,很多是来苏州必吃的美食,苏州最老底子的东西,“这么多年一直都是”的味道。在杨裕兴吃一碗正宗的苏式面,比如作为招牌的二面黄,杨裕兴自称是第一个找回这种老手艺的店,面条先在油锅里炸定型捞出,再浇上炒好的浇头,既可以吃到香脆的口感,也可以吃到被汤汁泡软后入味的口感。

位于葑门横街的赵天禄

或者在赵天禄要一颗油汆丸子,或一份蛋汁大排、香酥鸡、蛋黄狮子头。赵天禄是名副其实的老字号,开创于乾隆年间,最早卖的是糖果茶食。葑门横街赵天禄,最畅销莫过于油氽丸子,外表不起眼,但内里确实有点东西,外脆里糯的反差口感如同《射雕》里的“双手互博”功夫,被肉汁浸透的那层糯米则是灵魂所在,嚼起来是无尽的绵软和鲜美。

如果是在春天,那么黄富兴的青团必须拥有。黄富兴在糕团店云集的苏州不算出名,但在葑门横街大家都特别认它家的味道,毕竟驻扎了十几年,算是本地居民的私藏老店。

葑门横街也不乏外地风物。比如133号的张记酒酿,老板是贵州安顺人,专业做酒酿近20年之久,做的酒酿那叫一个地道。

“没到过葑门横街,就不懂苏州的市井生活。”越市井,越生活。而葑门横街,称得上是市井与诗意并行,横街市集最有情致的地方在于,一面是喧嚣嘈杂的乡村老街味,一面是静水流深的小桥流水风,世俗人情和浪漫诗意并行不悖。

葑门横街

在没有双塔市集这样的新生代之前,葑门横街可以称得上是古城区里的绝对网红,那儿有老苏州们心中太多的回忆了。双塔市集的出现,随着前来打卡人们的蜂拥而至,真正意义上的“菜场游”出现了。

2019年的12月,一直是苏州人心目中“美食天堂”的双塔菜场,在经历了五个多月的改造后,以一种从未见过的新面貌新风格出现在世人眼前。此次改造由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栏目组负责项目的拍摄和记录,由来自内建筑、瀚清堂的建筑及平面设计领域大咖和苏州本地创意机构“看什么策展”共同策划设计,因此从一开始就自带“网红”属性。

通过改造,曾经略显老旧的双塔菜场,已华丽蜕变为“双塔市集”,无论是设计风格,还是规划布局,整个菜场由外到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集门前,复古风的双塔二字LOGO非常引人注目,LOGO的灵感来自中国古代数字系统——“苏州码子”。在菜场内,“苏州码子”的元素也随处可见,在许多的细节之处体现着苏州的历史与风韵。

改造后的菜场,每个区域都有明显的标识,蔬菜、鲜肉、水产、海鲜、生面、豆制品、卤味等分门别类、各占其位,但区别于传统菜场最大的不同还是其一半菜式、一半食铺的模式,这有点像“菜食场”概念,比如东京筑地市场、哥本哈根托维哈勒恩室内市场、巴塞罗那圣卡特琳娜市集,菜食场脱胎于菜市场,但又与之不同。

双塔市集

它在传统市集的基础上结合了餐厅,拉近了新鲜食材到餐桌的距离,从食材到成品都能给人更多的选择,干净整洁的同时,会让年轻人也愿意驻足菜市,听老板聊聊自己种植的有机蔬菜为什么好吃?转身要一碗小馄饨,里头的肉馅和菜叶都是来自隔壁摊主最新鲜的食材。左手咖啡,右手菜篮,美式和菜场也很搭调。

双塔市集的美,来自于整体的和谐与舒适,布局、色彩、造型、功能、服务,空间的和谐,人文的和谐,它将人文深度植入市井生活之中,将菜场作为构筑生活美学的空间本体,激活城市公共社交区域,从而获得颇为独特的生活肌理和城市调性,和苏城的古典文艺气质隐隐契合,最终造就双塔市集一种独特的新中式style。

将于2025年建成的新彩香一村菜场(效果图)

下一个“景点”在路上:苏州将菜场改造进行到底

双塔市集、目澜市集、翠坊市集、金狮市集、盐梅之集、坛溪市集……看到这些名字,你想得到这些都是“菜场”吗?看到这些颇具“诗意”的名字,你可能会很疑惑,什么时候,菜场变得这么“有文化”了?

文化因人而有。有人的地方皆有可能产生“文化”。苏州对菜场的改造是认真而持续的,但绝不单单为了“文化”,而是出于对满足人们对生活的更高要求、在最需要的地方努力增加居民福祉而作出的系统性行动。更好的环境,更优质的服务,更公平舒心的交易,当然会让人们满意和精神愉悦,这才是“文化”产生的真正土壤。

近年来,苏州一直在有计划地推进菜场改造升级,更制定发布了《苏州市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根据该方案今年全市计划改造提升80家农贸市场,其中有50家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工作列入苏州市民生实事项目,还有更多农贸市场正在加紧改造或重建之中。改造升级后苏州的农贸市场,不再仅是一家家小菜场,更配备早餐店、裁缝店、日间照料中心等,可以配钥匙、改衣服、理发等各种便民服务,同时引入连锁品牌,堪称市民家门口的“百宝箱”。

比如前文提到的彩香一村农贸市场,就在8月启动了改造升级,项目将打造以农贸市场为载体的新式邻里中心模式,主要涵盖生鲜菜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民早餐、小修小补、特色美食等多种便民服务业态,对照《苏州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标准》优化增加41项功能,计划于2025年投入使用。

去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苏州探索老菜场更新的“市集模式”榜上有名。

“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作为一座“福气”之城,“福气”的来源浓郁文化气息是一方面,舒心便利的生活条件、愉悦安逸的生活氛围,也是一方面,苏州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得很好。生活于斯、事业于斯固然是一种福气,来苏州休闲度假、旅游打卡,于老街古巷、市集菜场的烟火气中探寻“福气”的所在,也是一种“福气”。

撰文:邱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