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分析报告”日前在京发布,常州位居全国城市宜居指数综合分析第11名。
▲2023中国城市宜居指数综合分析表
近日,第六届中国城市建设峰会暨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2023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分析报告”,集中展现我国城市在宜居建设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将城市的宜居性分为五个板块:经济活力与竞争力、环保与可持续性、城市治安与稳定、社会文化状况以及城市治理。
宜居城市的标准是什么?常州或许可以告诉你答案。
常州,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常州地处长江之南、太湖之滨、运河之畔,素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的美誉,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文字记载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自隋唐科举取士以来,共走出15名状元,2920名进士,赢得“儒风蔚然,为东南冠”的美誉。苏东坡称赞常州“眷此邦之多君子”,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评价常州“东南绝学在毗陵”。
千年流淌的大运河穿城而过,推动常州从农耕文明一路流向工业文明。近年来,常州将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创意经济相融合,形成常州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常州经验”。
当前,常州正统筹推进“两湖”创新区发展、老城厢复兴和高铁新城建设,打造一座亲山近水、古今交汇、城乡融合的魅力之城。
常州,一座创新活力之城
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一直是常州的“最强王牌”。全市拥有“隐形冠军”企业200多家,中国工业大奖和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双双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
常州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全力领跑产业赛道,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光伏、智能电网等产业崛起成为全国产业高地。产业集聚度位列全国前3,投资热度蝉联全国第1。
今年,常州成功入选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全国第15。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首次达到323.2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3.38%,位列全省第三。
抢抓风口,步履不停。当前,常州正积极抢抓合成生物产业新一轮发展机遇,出台了《关于推进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若干措施》,目标到2027年,合成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
常州,一座绿色生态之城
一江一河汇聚,四湖五山串联,常州拥有优越的自然禀赋。
多年来,常州坚持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定不移实施长江大保护,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占比达80.6%、全省第一。常州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综合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国家级“金字招牌”。
如今在常州,口袋公园、城市步道、生态湿地随处可见,城在绿中、园在城中,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6.91%,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7.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68平方米/人。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抬头见蓝,已成为诗意的生活享受。
常州,一座文明幸福之城
近年来,常州坚持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今年,常州市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这是我市继“长安杯”“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后,再添“国字号”新名片。
紧盯百姓在民生方面的重大关切,常州持续擦亮“常有善育”“常有优学”“常有健康”“常有颐养”“常有安居”“常有众扶”六张民生名片,奋进有温度、有质感的“GDP万亿之城”。
新校建设、居家养老、老旧小区改造……今年10件民生实事共细化分解为66个子项目,将在年底集中收官,从“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
常州底蕴深厚、名人辈出,人文共美、山水相济,产业发达、和谐相融。点赞宜居常州,期待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好!
来源:常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