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姑苏怎么干?
江苏
江苏 > 苏州 > 正文

建设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姑苏怎么干?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通知,公布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名单,全国50个单位入选。

近年来,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对文化和旅游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居民消费需求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转变,更加注重精神文化享受,“相约看展游”“美食攻略游”“国风汉服旅拍”“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等强调体验的“沉浸式”融合发展业态成为文化和旅游新时尚。融合发展示范区作为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等方面显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此次江苏省共有南京玄武区、苏州姑苏区2个区入选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另外苏州吴江区和上海青浦区、浙江嘉兴嘉善县作为跨省单位入选。此次公布的50个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将通过1—3年的建设期,分批次验收、择优遴选命名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发挥融合发展示范区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什么是姑苏区?在接下来的1—3年建设周期中,姑苏区又将怎么干?

姑苏文化和旅游产业何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漫步在14.2平方公里的姑苏古城,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烟火气。这座古城,是历史留给世人的宝贵遗产和遗产载体——它既身为历史和文化遗产,又是众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延续和传承之所,她是一座兼具了千年文明蕴积而生的人文烟水气与当代开放发展的而生的生活烟火气的地方,如果用更加拟人化一些的词来形容,她就是一座“妙城”。

2500多年来,苏州古城城址始终未变,至今依然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是前人留给今人、今人留给后人的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一座城市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她所建立起的人与城市的情感纽带,“烟水气”带来的文化情感、“烟火气”带来的生活情感,于人们日常居住生活点点滴滴的惬意与熟悉中,带来绵延无尽的情感牵系,让人眷恋,让人迷恋。在古城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着近1.3万居民,80%的房屋功能仍为居住,里面的人们在这里生活,外面的人们到这里旅游度假或休闲购物,一幅“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美好图景生动展现。

然而古城虽古,其命维新。经济发展是姑苏区另一大核心任务。这是一个给世界古城保护与发展“打样”做示范的大课题:如何在做好古城保护和更新的同时,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答案一定会有多重角度,但这个角度一定是最重要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城区,姑苏区是国内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保护区、姑苏区两位一体,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发展,两手都要硬。

欣慰的是,改革开放45年的今天,苏州古城整体保护、全面保护、活化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姑苏区、保护区近年来,着力推动古建老宅活化利用,逐步提升城市品质,使得各类资本对古城愈发青睐,四方游客纷至沓来,古城的全面复兴已然起势。更新鲜、更多元、更国际范的古城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走进古城、喜爱古城,也愿意留在古城。

在古城护城河北岸,姑苏本土企业绣娘丝绸打造“江南织造府”的文商旅融合项目,向世人演绎“苏式生活典范”的实景实感。该项目特邀双塔市集、姑苏二十四集等经典作品的设计团队,外部形态大面积运用独具苏式美学的斜坡屋顶,以立体的现代园林风格,精心打磨“高端商铺+水上市集+博物馆+精品酒店”的沉浸式文旅体验,打造“繁华姑苏”新地标。

而古城之内,西北部桃花坞文化片区,唐寅故居文化区于近日正式开街,“唐伯虎点姑苏”,苏州把唐寅这张历史名人IP打出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桃花坞片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唐宋时期,这里遍植桃树,春天一到,桃花灿若云锦,因此得名桃花坞。而生活于斯的明代大才子唐寅(即唐伯虎),则让这里充满了诗意和故事,也顺理成章成就了“桃花坞”这个现象级文旅IP。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姑苏区聚齐“天时地利人和”,厚积先天禀赋,在结构上,它们本来就是融合发展的,二者有着很大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甚至“我即是你,你即是我”的交集。当前,姑苏区正进一步发挥古城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古城业态,加强“景区+商圈”互联互通,打造更多文旅融合新场景,集聚人气、商气,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姑苏区不是要解决有和无的问题,高质量才是关键词,在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的同时,也必须要写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苏州答案。

如何高质量书写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苏州答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18年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了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的重大决策;2019年8月,国务院提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2023年9月,国务院再度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典型示范。

融合发展示范区正是作为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总体来看,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应积极布局融合发展的新型文化和旅游业态,重点建设文商旅体综合体,丰富消费场景,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消费新空间,成为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新型探索。

如何高质量书写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苏州答案”?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自上任以来,多次将目光投向古城,其中3次考察调研姑苏区,探寻名城保护、文旅发展的答题思路。

10月12日,刘小涛带队在苏州工业园区、姑苏区开展主题教育专题调研。

10月26日,刘小涛在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参加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纪念日活动并致辞。

11月7日,刘小涛结合开展主题教育,专题调研古城保护工作。

11月中旬,刘小涛分别主持召开古城保护更新专家畅谈会、“两代表一委员”座谈会,面对面倾听意见建议,共商保护发展大计。

12月2日,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专题调研十全街保护更新情况,现场研究部署提升工作。

调研中,刘小涛提出要打造一座“活着的古城”。

这一点特别重要。所谓“活着的古城”,既是指它是有人居住生活于其中的,这个“活”指的是生活;又是指它要有成体量的产业、面向市场的业态、面向当下的环境氛围,这个“活”指的是发展。

刘小涛当时指出,苏州古城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要精益求精做好各项工作,坚持把增强百姓获得感摆在重要位置,在建设中保护和改善街区居民生活环境,打造一座“活着的古城”。

“怎么干”在这里已经有了框架。

刘小涛指出,要创新保护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导入活力元素,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首店经济、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打造更多文旅融合新场景,进一步增强古城生机活力。

在此后主持召开的“座谈会”“畅谈会”上,这个框架有了更加清晰的模样,这就是“三篇文章”。刘小涛强调要坚持保护为先、民生为本、发展为要,着力做好“续”“多”“新”三篇文章,努力建设更具活力、更有魅力的苏州古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已是“更具活力、更有魅力”古城的应有之义了。

做好“续”的文章,刘小涛强调要注重更续发展,守正创新,植入更多现代科技元素,永葆古城生机活力。

做好“多”的文章,刘小涛强调要多要素打造,围绕“天地人、水木园、城街坊”,努力在每一个维度、每一个角落体现苏州文化元素,提高古城辨识度;多主体参与,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和全体居民参与进来,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要多方式实施,在保护好古城整体风貌的基础上,聚焦重点景区等核心圈打造综合体、混合体,同时“一片一策、一街一策”推动特色化发展。

做好“新”的文章,刘小涛强调要加强政策创新,完善市场化运作模式,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加强机制创新,广泛调动各方积极性,让更多有情怀的人参与其中,持续增强古城造血能力和内生动力;要加强技术创新,不断传承创新工艺,积极运用数字化等手段,更好赋能古城保护;要加强业态创新,全力打造设计之都、创意之都、文创之都,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让古城成为一座创新创业之城。

“三篇文章”立于古城保护之基,注重以创新和扩展释放古城自身的生命力,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让未来的古城“更具活力、更有魅力”。

12月11日,苏州召开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公布“加快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市”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快建成传统与现代结合、人文与经济共生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市,打造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最美窗口。

“最美窗口”和“文化强市”前后呼应,“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交相辉映,构成一幅“融合发展”的壮美图景。《行动方案》提出的“8大行动”中“江南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城市人文品质提升、文旅产品供给提质等至少4项行动直接指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一眼越千年,曾经的风雅映照着今日的盛世、未来的繁华。作为一座“福气”之城,苏州的美是由内而外的,文化是内涵之美,城市、景区则是“颜值”之美。以当下作序,答未来之卷。在姑苏古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传统与当代融合,高质量的“发展”在2500年壮阔源脉的历史背景下扬起巨帆。

古城亘古,其命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