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金陵,见证“城”长
江苏
江苏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潮起金陵,见证“城”长

1983年5月,南京金陵饭店建成,在当时,金陵饭店开创多项国内“第一”:第一高楼、第一座高层旋转餐厅、第一个屋顶直升飞机停机坪、第一座12层室内大型停车库、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经营管理的国际一流水准的旅游饭店……这座曾经的“中国第一高楼”,一度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我们沿着时光的隧道,定格改革开放以来精彩瞬间。回顾这4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通过当年的“中国第一高楼”,窥得城市发展、社会变迁一隅。

见证城市基建

2020年,南京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南京首次进入前十。

每年金秋,南京都会有一场规模宏大的经贸盛会如期而至。“以会兴城”,作为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招商品牌,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已连续举办33届,直接带动引进了全市60%以上的“三资”企业、80%以上的合同外资金额和90%以上的超千万美元外资项目。

图源:南京市档案馆

1986年底,中央门立交桥、南京商场、玄武饭店等五大工程正式建成。作为南京标志建筑之一,中央门立交桥承载了一代代老南京的独家记忆。

一场体育盛会,对主办城市来说,都是城市基建绝佳的发展机遇。近十年,南京举办30余项国际赛事,体育产业总规模超千亿元。利用国际赛事人气激活老旧空间,推动基础设施的升级与城市更新,也为城市带来了长期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城市干道网从初期的“经三纬八”已发展到现在的“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高快速路和“经六纬十”主干路。党的十八大以后,南京地铁又在1、2号线基础上,又陆续开通了3号线、4号线等26条线路,运营里程已达450公里,在建里程达222公里。

南京长江大桥不再是南京唯一的过江大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长江南京段已累计建成过江通道11座,在建5座。

昔日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如今成为江苏唯一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从2014年8月,南京首开中亚班列,到2021年年底,江苏首列中老国际货运列车在南京首发,中欧班列已经成为贯通南京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等国际市场经贸往来、扩大南京国际“贸易圈”的重要通道。南京中欧班列开行的8条线路,已经覆盖十几个国家,通达70多个城市。

通过轨道上的都市圈,南京枢纽能级再次跃升。随着今年9月沪宁沿江高铁通车运营,都市圈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840公里,其中,高快速铁路里程近1600公里,面积密度分别约为长三角和全国的1.3、5.6倍。

南京交通45年巨变。四通八达的路网和多元化的交通方式,极大的便利了市民出行。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南京雄心”

在那个凭票购买“本土制造”——熊猫牌彩电的八十年代,万人空巷追TVB的场景早已被打上时代烙印,下班放学后回家第一时间打开的彩电、南京手表厂生产的钟山表引领着当代潮流,也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

图源:南京市档案馆

当孙中山铜像阔别九年回归时,新街口地铁站已经成为南京人口中的“迷宫”,新街口商圈更是变身“中华第一商圈”。从上下班高峰期汹涌的自行车潮到汽车潮取而代之,孙中山铜像像是具象化的时间参照物,记录下南京人改革开放以来满满的“幸福感”。

1992年南京第一家肯德基在夫子庙开业,用今天的话来说,肯德基的江苏首店正式落地南京。时至今日,南京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越“北上广”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品牌“群雄逐鹿”,更是南京这座城市消费实力的彰显。

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南京依托都市圈辐射,横跨江苏、安徽九市,具有广阔的经济腹地。透过数据,就能感受到南京的消费热情:“十四五”期间,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跨越四个千亿级台阶,总量位居全国第八;消费市场辐射南京都市圈3500万人。

在新街口,首店的接连落地带动了消费增长。2022年德基广场实现全年销售收入210亿元,销售额在全国排第2。一个个新商业综合体的开业、一批批原有商圈的提档升级,越来越多品牌首店集聚新街口商圈的同时,也将河西、百家湖、仙林等商圈纳入消费主阵地。

不仅如此,大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南京,还计划建设五级商圈和百条特色商业街区,吸引更多优质商业载体集聚,为更多首店提供落位选择。

“南京造”找到新路径

随着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城市发展层面重要地位日渐凸显,南京不断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先试先行,拥抱创新。

英国《自然》增刊《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公布全球领先的科研城市及都市圈最新名单,南京世界排名第六。创新力,正是驱动南京不断向前的内在基因。

从1983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市属科研院所改革试点,到2009年被列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再到去年获批成为全省唯一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纵观南京改革开放以来的科创之路,一个城市的创新成色关键还是创新主体。

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科创资源、汇聚科创人才、开展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当业界还在关注5G核心技术创新成果时,专为研究“卡脖子”的科研项目而生的紫金山实验室研发团队已经瞄准了6G太赫兹研发,持续开展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的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已发布20多项全球首个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图源:南京市档案馆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南京熊猫电子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如今,改名为中电熊猫生产的振荡器产品,出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0%、全国第一。中电熊猫不仅获得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还承担了国家的“卡脖子”工程。

今年第134届广交会首日,金城集团摩托车展位就获得意向国际订单近200万美元。1993年首次迈出国门至今,这个南京本土老牌企业历经风雨凭借过硬的技术与丰富的创造力让世界共享南京的创新成果,敢出海、敢创新的金城集团正是宁企不断逐浪科创之路的缩影。

近十年来,南京不断厚植科技创新沃土。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209.9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8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2.92%增长到2021年的3.6%。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城市排名中,南京在5年间从第94位上升到第18位。

创新一直贯穿南京发展的始终,不仅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识,也是锐意进取的动力和底气。截止目前,全市高企总数达9068家;累计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236家,备案的众创空间413家,在孵企业逾1.1万家。

今年年初,南京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放眼南京,一处处创新高地初露端倪。紫金山实验室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中科院麒麟创新高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落地运营,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成为交通运输部行业重点实验室。

在南京这片热土上,传颂着人们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精神风貌。泛黄的老照片到4k超高清影像,见证着城市的巨变。立足新起点,一幅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的画卷正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