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滨湖区:以营商环境“软实力”打造赢商发展“强引力”
江苏
江苏 > 无锡 > 正文
站内

无锡滨湖区:以营商环境“软实力”打造赢商发展“强引力”

无锡滨湖区:以营商环境“软实力”打造赢商发展“强引力”

- 开 栏 的 话 -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滨湖各级各部门以高水平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建设为使命,奋力在产业层次、创新驱动、重大项目、空间挖潜、功能形态上实现新的关键突破,加快打造形态更优、智识更高、体魄更强的靓丽太湖湾、活力科创带。

近期,“无锡滨湖发布”微信公众号推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滨湖新实践——“高质量发展看滨湖”》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盘点展示今年全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城市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的新成绩,进一步激励全区上下锚定目标、乘势而上、真抓实干,以新面貌、新作为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今天,推出第二期报道“硬举措”打造“强引力”“硬实力”筑就“新未来”滨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湖湾之畔的滨湖,营商土壤优渥;锐意创新的滨湖,真心真情亲商。

在这里,更省心的政务环境、更舒心的市场环境、更贴心的要素环境、更暖心的社会环境是“‘滨’至如归”营商品牌的生动注脚,让创业者和企业家有“如鸟投林”的归属感、“如鱼得水”的获得感、“如沐春风”的幸福感。

过去一年,滨湖高位布局产业发展,优化升级太湖湾科创带产业政策,提出企业“五上”发展15条举措,实施“五大”经济提升工程,致力做优做强龙头企业。全年预计“543”产业在库重点企业约2165家,完成营业收入1270亿元,优势、特色产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新增智能网联汽车百亿产业集群,形成滨湖五大百亿产业集群。

过去一年,滨湖扎实强化项目跟进,编制《滨湖区2023年投资项目清单》,全周期跟踪全区270个项目,细化推进时间表和路线图,定期跟进项目进度。市重大产业项目全年预计完成90亿元,增长7.9%,新备案落地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5个。

过去一年,滨湖不断创新招引机制,构建“8+8+N”招商护商体系,形成全区招商“一盘棋”格局。通过搭建数智化招商平台、多频次开展招商推介,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多个城市开展招商对接超300场,前往日韩、欧洲、中东等开展境外经贸交流,累计签约项目175个,全球招商网络进一步构建。

过去一年,滨湖持续优化服务流程,一体有效推进“放管服”改革,规范构建“清单化”管理,持续推进企业登记便利化、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积极探索“优化联合竣工验收”、推广“分阶段施工许可”,不断提高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以营商环境“软实力”打造赢商发展“强引力”,翻开滨湖答卷,是更实的政策、更强的招引与更好的服务。

“以起跑就冲刺、开局即争先的昂扬斗志,掀起一轮强过一轮的招商攻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澎湃动能。”1月27日,春节假期最后一天,滨湖“新春第一会”——2023太湖湾科创带滨湖产业发展暨招商动员大会上,新一年的招商工作目标清晰、信心坚定,围绕“543”产业,全区着力建设产业招商大脑,推动产业精准招商向2.0跃升。

招商引资是发展的“生命线”,是项目建设的“源头活水”

过去一年,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滨湖招引团队背起行囊,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多个城市开展招商对接超300场。先后前往日韩、欧洲、大洋洲、中东等多国开展境外经贸交流,相继举办“元生态、向未来”元宇宙产业、“潮起太湖湾 开放向未来”滨湖企业迈向国际化等签约活动,累计签约项目175个。从南到北、由内而外,滨湖招引团队进园区、访企业、谈项目,足迹遍布全球,持续掀起“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热潮。

不仅如此,“中国无锡市滨湖区(澳大利亚)商务联络处”挂牌成立,香港、日本以及韩国商务协同创新中心成立;香港驻点招商专班成功组建……一系列努力,让滨湖的全球化招商网络得到进一步拓展。

如何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牵头抓牢重大项目招引,持续筑强“543”产业筋骨?过去一年,滨湖不断优化工作机制,构建“8+8+N”招商护商体系,实施7个板块加区国投公司,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商务局等8个产业招商关联部门,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委统战部、区财政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分局等N个要素部门协同作战,全力做好项目洽谈、跟进、落地等全过程闭环管理。同时,成立滨湖区招商护商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各板块、各部门职责定位,有效形成全区招商“一盘棋”格局,实现在更高起点上取得招商工作新突破。

一边是主动创新机制,一边是积极拥抱科技手段。过去一年,滨湖不断完善数智化招商平台。“招商靶向图”“投资热力图”两张图正式发布,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畅通全区土地、载体、人才、信息源等要素互通共享,实现更多优质项目与产业链资源精准匹配,并对项目招引全生命周期进行跟踪监测。如今,美好蓝图正在变为动人实景,在今年滨湖金秋招商月期间,光子芯谷二期、国际数字贸易港、车规级激光雷达项目等90余个优质项目顺利签约,总投资超650亿元

谋事在人,成绩背后,离不开专业化招商队伍的努力。目前,全区招商引才队伍规模已超200人。下阶段,育强这批专业招商力量,打造招商“尖刀”队伍,仍是滨湖招商的关键一招。区委书记孙海东在全区重大招商项目分析会上强调:“持续选派精锐力量到招商一线‘练兵比武’,锻造一支专业化、高精尖的招商队伍。”为此,滨湖将搭建招商干部专业培训平台,持续开展周末微课堂,强化招商人员对前沿产业、最新政策的学习掌握,同时组织“招商能手”等荣誉评选,激发比学赶超热情;建立交流锻炼常态机制,通过上挂学习、下派墩苗,形成全区协同联动招商氛围。

时刻保持“满格”状态,是过去一年滨湖招商引资活力澎湃、对外开放持续升温、不断打响营商品牌的真实写照。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未来,滨湖将进一步通过用产业招商、科技招商、平台招商、地块招商等打法战法,全力以赴为产业发展注入动能,向全球投资者传递最大诚意,让投资者在滨湖舒心更安心。

“政策易获得”“办事更便捷”是企业最多的呼唤;“宜居、宜业”是人才最多的需求。如何吸引更多创业者来到滨湖、扎根滨湖?

积极、立体的招引还不够,推动政策集成创新,增强综合配套“支撑度”,才能更好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释放“万有引力”。

在“营商”中“赢商”,过去一年,滨湖区迭代升级营商环境政策,持续提振市场信心。6月30日,在滨湖区优化营商环境5.0版新闻发布会上,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平表示:“滨湖将以更精准的政策措施、更优质的行政效能、更亲清的政商关系,护航企业发展。”随着优化营商环境5.0版政策正式发布,滨湖以“颗粒度”更细的改革举措,进一步擦亮“‘滨’至如归,有呼必应”营商品牌。

在巩固前四轮营商环境改革成效的基础上,滨湖对标国内先进城市经验做法,在5.0版中形成“1+5+2”政策体系,全面推动企业“敢干、敢闯、敢投”。与往年相比,这次的政策具有政策联动更强、服务保障更优、创新举措更多三个鲜明特征。5.0版政策围绕扩内需、稳预期、促发展,出台一套惠企利民政策体系;围绕市场、政务、产业、监管、法治等领域,强化五大服务保障,制定65项举措;围绕省、市改革事项和省对区考核指标,编制两张实施清单,过程中,区发改委还会同30余个区级职能部门,提出一批具有滨湖特色的服务举措,努力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滨湖经验”,包括持续推广“智能微税厅”建设,拓展非接触办税触角;高标准建立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办案团队和知识产权审判团队,深化技术类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等,为企业提供更精准服务、更有力保障。

不仅如此,滨湖持续优化完善支持总部经济项目引育政策,今年1-9月,39家总部企业实现税收13.5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3亿元。目前,滨湖正在优选新一批有潜力有实力的企业进入总部培育库。

过去一年,滨湖惠企政策不断落细落实,在全市率先出台稳岗留工、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等政策文件,进一步稳固经济增长复苏势头,确保各项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兑现太湖湾科创带产业政策资金2.88亿元、稳岗留工政策资金675万元。前三季度,新登记企业4659户、增长16%,经营主体活力有效提振。

让企业放心成长,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很重要。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高端人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发展的这些年,这里开放包容的人才环境、周到贴心的人才服务,为我们引才、留才提供很大的帮助。”滨湖智康弘义公司总裁王一维介绍,截至目前,公司80多名精英员工中已有5人获评“滨湖之光”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滨湖从完善人才评价到制定人才政策,从激励人才发展到建优环境生态……一项项务实举措环环相扣,推动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

过去一年,滨湖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发展之要、创新之基”的重要位置,加快构建具有更强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升级出台“滨湖之光”4.0人才政策,人才专项资金增至1亿元,每年举办太湖湾科创带滨湖创新大会,出台全区“双招双引”《七项措施》,实施全球英才增量提质等四大行动,战略“帅才”双百等六大人才计划,2023年以来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18人、位列全市第一,中科芯入选江苏省首批关键核心技术人才攻关联合体。

同时,全区紧扣“543”产业需求,创设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等海外人才交流联络站,建成上海人才科创飞地,创响“智汇滨湖”人才品牌,累计征集11000余个人才项目,104个项目落户滨湖。滨湖还实体化运作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搭建“滨纷多才”大数据服务平台,在全市率先组建一支近50人的专职人才专员服务队伍,深化“吾+”人才安居工程,打造“滨湖青年人才驿站”,推动形成涵盖各层次人才需求的安居住房体系,全力保障各类人才安心、安居、安业。

逐步健全的政策服务体系,持续升级优化的“滨湖之光”人才政策,将进一步全方位营造滨湖产业发展和创新的生态,奋力激活产业发展创新“一池春水”。

“前不久,我们公司年产20万套流体与热管理系统智能工厂建设项目顺利拿到滨湖区核发的竣工验收备案表,当天就成功办理了不动产权证书。”无锡鑫盛换热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从企业申报到一次性领取消防验收、规划核实、质量监督报告、竣工验收备案表、不动产权证书,全流程仅仅用时10个工作日,比以往快了20个工作日。

各项审批从“可办”转向“好办、易办”,变化的是审批环节的提速,不变的是为企服务的贴心。鑫盛换热器体验到的“滨湖速度”,是滨湖过去一年践行为企业“松绑”、让服务“提速”的缩影。

2023年,区行政审批局协同档案、住建、自然资源规划、不动产登记等部门,依托“无锡市工程建设项目申报大厅“平台,优化审批流程,创新联合验收服务新模式,在建设项目完工后,由以往的单项验收模式,转变为将规划、消防、质监、人防、档案、竣工备案、不动产登记各事项精简优化,统一作出联合验收决定。新模式进一步简化验收流程和手续,提高项目验收效率,实现从“拿地即开工”到“建成即投用”的全周期审批服务,为企业节约大量经营成本。

同样获得企业好评的还有滨湖积极的推广“分阶段施工许可”,在不突破法律法规的底线和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把“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分两个阶段办理施工许可证。今年,区行政审批局核发金杜长三角知识产权中心项目、中邦地块项目等3张桩基施工许可证,让项目开工时间提前约6个月。

除了创新模式的加速,原有的优质服务依旧保持高标准开展。滨湖通过完善项目策划机制,提前解决项目推进存在的矛盾和困难,让“拿地即开工”“拿地快开工”模式得到全面推行,粤浦科技、晶美滑轨、方菱环保等9个项目实现多证联发,有效助推产业项目加速落地开工。

速度更快,不仅体现在重大项目的审批上,还在小小窗口的服务中。

今年9月,市民肖先生电话咨询荣巷便民服务中心办理营业执照相关业务,经工作人员指导,线上上传相关证件信息,以电子化方式成功办理。“我后来去领营业执照,‘一件事’窗口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创业补贴政策和相关办理流程,我领证的当天就办好了创业补贴的相关手续。”肖先生说,原本需要在领证3个月后才能提交材料申请创业补贴,现在只要跑一次,真是方便不少。

想企业所想,急群众所急,滨湖持续聚焦企业群众的办事需求。8月,制定出台《滨湖区“一业一证”改革实施方案》, 在省级26个“一件事”基础上,自主梳理56个“一件事”,积极推行“一表申报、一套材料、一次提交”,推动部门间信息实时准确推送、共享互认,避免材料重复提交、信息重复采集,并作为优秀经验在全市推广。

不仅在“办”上提速,滨湖更是在“服”上发力。随着“政务服务地图”的进一步优化升级,企业群众在这里可以享受一站式、图形化政务服务地图体验,实现精准导航,快速就近办理。滨湖还持续推进“电子证照”领域应用,目前已开通电子证照数80项,开通事项调用47项,让三省一市企业和群众享受更多“同城服务”。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滨湖将永不停歇、倍道而进

继续深耕高质量发展沃土

不断推动营商环境这张“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

让靓丽湖湾在新的赶考路上再创佳绩

原标题:营商,赢商!看滨湖!

来源:无锡滨湖发布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