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双铁时代”:“轨道上的江阴”正在加速挺进
站内

迎来“双铁时代”:“轨道上的江阴”正在加速挺进

今天,2024年1月5日,正好是沪宁沿江高铁江阴站开通运营的第100天。巧合的是,就在几天前,锡澄S1线南门站也正式竣工,揭开了其兼具“后现代主义国际化设计手法”与“声光电现代科技手段”的神秘面纱,江阴不通高铁和地铁的历史终于要被打破了。

迎来“双铁时代”:“轨道上的江阴”正在加速挺进

南门站是锡澄S1线的站点之一,位于江阴市虹桥路与连洋路路口南侧,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设有3个出入口,是全国首座智能建造的装配整体式地下车站。2023年12月,随着霞客湾站通过评审,锡澄S1线站点全部确定,由北向南分别是:江阴外滩站、中山公园站、南门站、江阴中医院站、江阴高铁站、南闸站、峭岐站、青阳站、霞客湾站、马镇站,并最终与无锡地铁1号线贯通运营。

届时,高铁、地铁双双启动,“水陆空铁”的交通运输模式江阴会实现其中之三。

前有沪宁沿江高铁,后有锡澄轨道交通S1号线。面对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锡澄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机遇,“双铁时代”下,如何把“交通优势”变为“招商胜势”,“区位优势”变为“发展优势”,这对江阴来说很重要。

双铁的到来让江阴更有“底蕴”

山北水南,谓之阴,江阴因地处“大江之阴”而得名。在这片连苏轼都“羡之无穷”的长江之上,沿江城市不计其数,而唯有江阴能代表长江之南,属实引人注目。

迎来“双铁时代”:“轨道上的江阴”正在加速挺进

一方面,江阴有强劲的经济。江阴市委书记许峰说:“江阴的经济总量比较高,经济基础和实力强。”

作为“苏南四小龙”之一的江阴,其经济实力的强大有目共睹。2022年,江阴市GDP达到了GDP为4754.2亿元,人均GDP为26.66万元、排名全国县级市第一,甚至已经超过了一些省、自治区的体量。同时,江阴有上市公司61家,在全国的县级市中排第一位,各类中国500强企业41家,在全国县域也是排第一。在这当中,包括中国企业500强9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12家,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6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4家。

另一方面,江阴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北靠长江,与靖江隔江相望,如同一座跨江双子城。西边是常州,南边是无锡市区,又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态势。再者,无锡市区是紧邻太湖而建,而作为无锡市代管的县级市,地处长江“咽喉”的江阴自然而然地充当了长江与太湖之间的经济纽带。

这条经济纽带的“核心节点”就是江阴港。

江阴港是长江航线上少有的天然良港。2022年,江阴港更是以3.5亿吨的货物吞吐量,超过了周边的南通、南京和镇江,成为了仅次于苏州和泰州的长江第三港口,位列全省第三,全国第十二。

发挥着港口优势的江阴,想要让经济总量迈上更高的台阶,仅凭一个“江阴港”可不够。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正在向纵深推进,而以高铁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根据“十四五规划”,江阴的目标是不断提升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几何中心城市。

在这样的发展新形势下,江阴迎来了过境的第一条高铁——沪宁沿江高铁。

2023年9月28日,沪宁沿江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沪宁沿江高铁,原名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简称南沿江高铁),正线长278.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起自南京南站,经南京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在太仓站与沪苏通铁路交会后共线,接入上海铁路枢纽。全线共设南京南、句容、金坛、武进、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8座车站。

沪宁沿江高铁是继京沪铁路、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铁建成通车后,上海至南京间的第四条铁路通道,也是上海至南京间投用的第二条城际铁路,沪宁沿江高铁的正式运营标志着长三角铁路网进一步加密。

一边是长三角城市群中,摘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二十一连冠”的县级市——江阴,一边是长三角铁路网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沪宁沿江高铁。二者结合,或将带来奇妙的“化学反应”。

总体来说,面向长三角,更深程度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江阴的战略之一,“江阴港”和“沪宁沿江高铁”将为其助力;面对无锡市区,锡澄一体化是江阴的战略之二, “锡澄S1线”将为其助力。

作为无锡市首条市域城际轨道交通线,锡澄S1线起于江阴外滩,止于无锡堰桥,与无锡地铁1号线贯通运营,线路全长30.4公里,最高时速可达120公里,是锡澄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和核心工程。

在功能定位上,地铁发挥着承担城市公共交通客流运输的主体作用,主要服务于城市内部的通勤客流。而锡澄S1线首先是服务于无锡城区与江阴主城区之间的快速联系;其次是服务于江阴主城区与沿线主要城镇间的跨组团客流;另外,满足无锡城区及江阴主城区内部的出行需求,因此锡澄S1线具有通勤和城际(市域)出行的双重功能。

开通运营后,锡澄S1线将有效构筑起无锡与江阴两地“半小时通勤圈”,强化无锡市域一体两翼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锡澄一体化发展。

高铁、地铁渐次而来,“双铁时代”下的江阴,在县域竞争中,将更有底蕴。

双铁时代:是机遇也是挑战

不可否认的是,“双铁时代”的到来,对江阴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沪宁沿江高铁可以使江阴深度不断融入长三角“1小时城际交通圈”,成为承接上海“溢出效应”的新门户,借力提升江阴城市能级;锡澄S1线可以使江阴加快融入苏锡常都市圈,强化与苏州、常州等地错位发展和协作,助力江阴成为锡澄一体化特大城市区的北部枢纽。

然而铁路是双向的,江阴承接上海、无锡“溢出效应”的同时,部分产业与人才也可能会因为交通的便捷而向对方“涌入”。

面对伴随着“双铁时代”而来的“同城效应”“虹吸效应”,如何在县域竞争中站稳一席之地?江阴其实早已料到,还顺手在“科创”的棋盘上稳稳落下了一子。

这一子即“霞客湾科学城”。

迎来“双铁时代”:“轨道上的江阴”正在加速挺进

“霞客湾科学城是江阴的智慧互联之城、绿色生态之城、青春时尚之城、未来科技之城,将成为引领江阴未来发展的一个优质增长极。”许峰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全面推进“科创江阴”建设,江阴既立足当前、也着眼长远,搭建了包括“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在内的“科创T台”。霞客湾科学城便是这“T台”中的耀眼“明星”。

这个以“霞客”命名的科学城,立城之本是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设计了包括高校、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科创综合体、小试中试车间、配套商业等为一体的载体形态,促使江阴“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培育梯队加快形成。

先有一个创新生态,然后可以招商引资,有企业、有项目、有人才……事实上,江阴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江阴是全国首设科技节的县级市,是科技部批准的“沿江国家新材料产业带”,还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中国江阴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近10年来,江阴先后实施人才强企“330”计划、暨阳英才计划等一系列人才政策。科技创新,一直活跃、深融于江阴发展的脉络之中。

迎来“双铁时代”:“轨道上的江阴”正在加速挺进

作为霞客湾科学城的首批重点项目,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由武汉大学、江阴市共同建设,落地2年多来,已在江阴成功落地科技类项目14个,引进国家级人才5人,中心创新孵化能力不断增强。“待锡澄S1建成投运,就更方便了!”创新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无疑,双铁时代的到来,加快了招商人员与客商的“双向奔赴”。双铁模式+科创江阴,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江阴乘势而上,快速把“交通优势”变为“招商胜势”。

当然,江阴的发展策略绝不止于此,江阴更要把“区位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在“南征北战、东西互搏”的号角下,江阴向南打造了霞客湾科学城,向北打响了长江大保护之战。在“东西互博”中,江阴一边抓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一边抓生态环境的提升,推进高新区加快迈进“全国40强”,确保临港开发区创成“国家级经开区”。

迎来“双铁时代”:“轨道上的江阴”正在加速挺进

12月29日,江阴召开了十四届六次全会,会议提出,江阴要聚力加快转型升级,在推进集群强链上实现新突破。以“345”现代产业集群为引领,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江阴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走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道路。具体来说,即持续提升项目落地加速度、产业发展集聚度、数实融合精细度、金融稳定颗粒度,在产业高原上再攀高峰。

不论是“南征北战、东西互博”,还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江阴在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最终目标依然要建设一个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交相辉映的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

迎来“双铁时代”:“轨道上的江阴”正在加速挺进

许峰说:“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我们要一张蓝图绘到底,描绘得形象一点,40个字:四季有花、随处见景,规划一流、特色鲜明,文化荡漾、品牌响亮,产业高端、人才向往,社会和谐、人民安康。”

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是江阴把“区位优势”变为“发展优势”最为关键的战略坐标,而双铁的到来,显然让这一坐标更加清晰地展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坐标系”之中。

当这样一个产业更高端、创新更澎湃、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的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彻底建成,所谓的“同城效应”“虹吸效应”也将迎刃而解。

图片来源:江阴市委宣传部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