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议案确定!张家港聚焦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江苏
江苏 > 苏州 > 要闻 > 正文

大会议案确定!张家港聚焦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2023年年底,国家卫健委、中央编办、财政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7年基本实现紧密型医共体全覆盖。在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高翔等12名市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的议案。会议决定,同意这个议案,交由市人民政府实施。

大会议案确定!张家港聚焦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一份中央出台的指导意见

一份新鲜出炉的代表议案

都指向一个关键词——紧密型医共体

何为紧密型医共体?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外事民宗侨台)工委主任高翔解释说:“紧密型医共体就是将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纵向整合组建成联合体。”如何在我市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高翔介绍,议案中提出,将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医院两家三级医院与基层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一体化”整合,逐步实现行政、人员、财务、信息等统筹管理,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技服务水平,畅通“三甲”与“基层”之间的双向转诊通道,最终实现小病社区看、大病医院看、康复回社区的目标。

其实早在2013年,张家港市就组建起以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医院两家三级医院为龙头的医联体,2019年我市又实施了第一轮区域医共体建设。探索、试点、推进……医共体在我市医疗卫生事业中留下长长的足迹。但市人大代表在实地走访调研中发现,我市医共体建设正处于“发展瓶颈”阶段。

高翔表示,目前张家港市医共体建设主要还是以技术为纽带,“卫技人员县管乡用”“医保基金打包支付”等关键领域改革没有突破,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没有达到国家“紧密型”的评定标准。二三级医院存在同质化竞争、社区医疗功能较为薄弱、社区卫技人员“引不进”“留不住”、基层首诊接不住、群众不愿去等问题,制约着我市医共体的建设和发展。

破除瓶颈、打破制约,就要多措并举齐发力。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政府主导是关键

议案提出,要健全医共体管理体制和支持政策,立足张家港市实际,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导,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等部门以及区镇、街道和医共体成员单位参与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进机制。同时,健全紧密型医共体支持政策,落实市镇两级政府投入保障责任,在编制使用、人员招聘、人事安排、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赋予医共体更多自主权,统筹平衡市镇两级绩效,探索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并实行医共体内医保基金总额付费,完善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一体化推进是抓手

“医共体内如果没有实现人财物一体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共体,更谈不上紧密型。”高翔表示,对此,议案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医共体运行机制,整合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两大医共体现有资源,覆盖全市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逐步实现行政、人员、财务、业务、医保、信息“六个统筹管理”。

高翔认为,在一个医共体内,医护人员合理流动,医疗资源互通共享,同时实行“服务人头点值法”为核心的总额预决算管理模式,实施结余留用政策,形成内部激励机制,不仅能让群众在“家门口”的基层医疗机构享受到与大医院一样优质的诊疗和检查检验服务,更能调动起医共体内成员单位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技服务水平。

紧密型医共体不仅能让群众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也让医院和医保实现共赢。更值得一提的是,紧密型医共体将重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因为共同的责任、共同的利益,从“物理联系”转变为“化学反应”,进而成为“一家人”。而大家的共同目标也将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合作探索让群众得小病不得大病、少得病甚至不得病的新方法、新路径。

原标题:大会议案确定!聚焦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来源:张家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