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不提GDP的苏州 正在衔枚疾走
江苏
江苏 > 苏州 > 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不提GDP的苏州 正在衔枚疾走

政府工作报告不提GDP的苏州 正在衔枚疾走

2024年苏州“两会”正在隆重召开。1月16日,吴庆文市长向苏州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出乎意料的是,报告中并没有公布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等重要经济指标。这并非以往惯例,至少自2018年至2023年,连续6年苏州都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公布了前一年度的重要经济指标。

并非乏善可陈。根据姑苏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虎丘区、太仓市、常熟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的本区市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此外结合昆山、张家港及苏州工业园区上半年或前三季度经济数据,苏州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已经可以初步估算出来,达25017.8亿元,增速4.1%以上,比2022年增长率提高至少2.1个百分点。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苏州,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低调,“蓄势期远”,只干不说,衔枚疾走,埋头赶路。

“特大城市”元年 “中规中矩”中蕴藏活力潜能

政府工作报告不提GDP的苏州 正在衔枚疾走

不可否认,2022年2.0的增长率,以及2023年一季度苏州被成都赶超,滑落到全国第七,一度让苏州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好在苏州及时回追,上半年就反超成都,重回第六。

吴庆文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刚刚过去的一年,苏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面对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持续上升的外部环境,苏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顶住压力、迎难而上,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纵观全年,苏州在经济发展方面,依然当得起一个“稳”字。

全球“灯塔工厂”增至7家,全国第一;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76家,全国第一;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5万家,全国第一;

全国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测评,连续2年全国第一;

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评分第一;

落地数字人民币消费应用场景超1000万个,累计交易额全国占比超2/3;

苏州工业园区被联合国贸发会议评为“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全国唯一;

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并实现“八连冠”;

昆山市连续19年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位列第一。

除了上述若干项全国第一甚至唯一,苏州还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名列全国前茅的好成绩,比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7万家,全国第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400家,全国第四;科创板上市企业55家,全国第三;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263家,其中境内A股217家,新增量位居全国第三;跻身十大首店城市行列;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17家,全国第六;入选潜在独角兽企业75家,全国第三。

此外,苏州在许多数据指标上的表现可圈可点,比如: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055亿元,科技研发营养充沛;43个省重大、468个市重点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更有博世汽车电子、大尺寸硅材料、盛虹储能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发展潜能深蕴其中;组建全国首个市级科技招商中心,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331个,新增科创项目超1万个,创新动力澎湃潮涌;实现旅游总收入2840亿元,接待游客1.7亿人次(较2019年增长22.3%),文旅消费市场强劲复苏;获批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全年新增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机构470多家,累计培育建设创新联合体120个,形成攻关任务600余项,科技力量迅猛壮大;新增国家级人才215人,入选省双创人才186人(占全省32.6%),高层次人才达42万人,新立项顶尖人才团队、重大创新团队13个,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新增“近零碳”工厂12家,新增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家、绿色工厂18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苏州跨入“特大城市”行列元年。2023年10月,国家统计局把苏州工业园区的统计代码调整为主城区代码,意味着苏州工业园区的人口正式被统计到苏州城区人口里面,从而使苏州城区人口达到512.51万人,跨过了“特大城市”这道门槛。

成为“特大城市”意味着苏州城市能级的提升,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口尤其是人才持续流入苏州,并聚合更多的创新要素,引发新一轮创新并形成螺旋效应,推动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不断升级,同时将从城市公共资源配套、苏锡常都市圈融合、产业协同发展等诸多方面带来新的变化和可能。

保持低调 “只干不说”或成今年主基调

政府工作报告不提GDP的苏州 正在衔枚疾走

但从苏州自身而言,并未过于关注和表达“晋升”特大城市,只是微微一笑,继续专注于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建设。

《道德经》说:“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是一种底气自信,是一种旷达通透,是一种开放包容,是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情怀大理想,还是一种“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大格局大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急功近利,把握当下,前瞻未来,提前布局,积厚而发。

以今年苏州政府工作报告的“调性”观之,保持低调,“只干不说”将成今年主基调。报告中说,2024年苏州要:坚定不移瞄准“未来发展方向”,蓄势期远,全力以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率先在苏州变为现实。

“蓄势期远”,尽显低调务实之风,衔枚疾走,埋头赶路。

报告提出,2024年,苏州要实现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耕地保有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成省定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省下达任务。

新的一年将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包括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注重扩大有效需求,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效;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奋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精心打造锦绣江南鱼米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增添更多美丽色彩;坚持传统与现代结合,擦亮江南文化“金名片”;始终以百姓心为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报告没有提出2024年在主要经济指标方面的预期目标。

但这些指标,“打包”在此前召开的“新年第一会”——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的决议之中。历年的苏州“新年第一会”都意义重大,极大程度上承载了全年经济建设的战略框架及核心打法。

1月3日,苏州召开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则明确了今后3年的发展方略目标和目标打法。

在这次会议上,苏州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力争形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4个万亿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万亿,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GDP迈上3万亿台阶;到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奋力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今年的GDP预期目标、重点产业目标、规上产值目标,“不提之提”,都被打包进了3年总目标之中。

有目标就有挑战,何况苏州的目标足够具有挑战性。拿地区生产总值来说,如果把3年突破3万亿分解成每一年的分段式目标,那么接下来的3年,苏州每年都将实现6.3的增长率才能实现。这并不容易,因为2022年苏州的增长率只有2.0,2023年估算为4.1,

今年,务要比2023年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很难,但不是不可达。这就是苏州的破釜沉舟的勇气、使命必达的底气。苏州的底气所在,是既有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的稳健,以及第四个“未来”万亿级产业集群的爆发式增长。这个集群就是新能源产业。站在全球新能源产业迅猛爆发的大风口上,从张家港的氢能、常熟和苏州高新区的光能,苏州重剑在握;从年初投资306亿元的盛虹储能项目在张家港开工,到12月18日协鑫光电储能一体化项目签约落户昆山,苏州在储能项目上高歌猛进;从重点布局新型储能、新型光伏等,到围绕新能源汽车带动全市汽车产业提档升级,苏州在产业布局上通篇布局、频落重子。

《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苏州排名全国第三,较前一年上升了4位。相较同省兄弟城市常州的5000亿规模,苏州从现有规模上依然差距较大。但胡润依然笃定苏州新能源产业的未来。

新能源是苏州产业布局的一个方面。而在整体上,苏州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打出重拳,全力以赴。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走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道路。苏州提出,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打造“1030”产业体系,即紧密结合苏州实际,以创新、智能、绿色、安全为方向,加快构建由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30条重点产业链,做到“五个强化”,即强化产业体系打造、强化企业梯度培育、强化产业创新引领、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强化绿色低碳发展。

“一张蓝图绘到底”,就是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干,星光不问赶路人,时代不负奔赴者。2023年的苏州“新年第一会”立下一个“flag”,实现一个“整车梦”。从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传出好消息:

光束汽车实现整车独立生产。

光束汽车,是由长城汽车与宝马集团合资成立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位于张家港市,其旗下首款产品——全新一代MINI COOPER纯电动车型2023年10月正式下线,将于2024年正式上市。

行虽不易,行必坚毅。梦虽远,道虽迩,行则将至。

撰文:邱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