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古称阳羡。千年陶都,薪火相传。一代代紫砂艺术家用妙手匠心唤醒手中的五色泥土,阐述对生命的热爱、对历史的追溯、对时代的追随。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是永不褪色的时代话题。
2017年,“紫砂九隽”诞生,由史小明召集范建军、顾美群、蒋雍君、喻小芳、范伟群、蒋琰滨、毛子健、范泽锋共九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组成。不同于传统形式以名人命名或师门传承的工作室、艺术馆,这个艺术家群体打破了门户隔阂、融汇制技所长,力求成为新时代紫砂文化的拓展者。
六年走来,“紫砂九隽”从传统中汲取养分,沉淀基因,用更贴近时代的紫砂作品诠释紫砂文化,并在更宽广更纵深的维度,丰富紫砂文化内涵,扩大紫砂文化影响力。近日,凤凰网江苏专访“紫砂九隽”成员顾美群,走进她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解读她在开拓当代紫砂新路上的动人故事。
一片清心
“这壶就像我十月怀胎的女儿,精心呵护着它,不让它受一点委屈。若是把我的壶艺生涯比作一棵从树苗长成大树的美妙过程,那这把壶就是最初的那颗‘种子’,也是我的初心。” 宜兴“紫砂九隽”成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顾美群在她的文章《我的第一把壶》中如是说。把作品比作自己的孩子,这句话足见其作品在她心中的地位,以及为此倾注的感情。
她从大自然中获取创作灵感,也把内心丰富的情感投入到紫砂壶的创作中去。就像这件作品,“取材于自然界中一静一动的两个物体,润雅清心中寄寓‘知足常乐’的哲思。它跟我珍视的内心之声恰好合拍,就像一个避难所,支撑着我的精神状态,在这里养育着那样的我,生命中便多了些果断。”在一次勇敢的创新中,倾注了顾美群大量心血的“一片清心”诞生了。
顾美群出生在宜兴太湖边陶瓷村的制陶之家,母亲是一位从上世纪50年代就在紫砂厂从事紫砂壶艺的老陶工。很小的时候,顾美群就在耳濡目染之下对紫砂壶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说,“那时候,梦境里的自己,总会像母亲一样捏出一把把壶,整齐地码在桌面上,母亲眯眼微笑着端详。只不过那时候还真没想到,这样的一个感觉,一个小小愿望,我竟然会用一辈子的光阴来实践。”
顾美群说,细究起来她的才气和学养都不算顶尖,中学毕业后先由家学、而徒工、而从师、而自立、而独备一格,四十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端赖那一股子天生的静气,得以潜沉而修远,笃诚而朴茂。
她特别好学,一路走来不断地学习深造,大学、高研班、研究院再到文学院,她求知的心就没有停止过。即使,现在称誉于当代紫砂界,她也依然谦和守静如旧。就像她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鹤杯”工艺设计创新百鹤金鼎奖时,颁奖词中写的一样,她用眼睛观察万物,用心灵感知时代,所有至真、至善都会陈酿在她心底,从灵魂深处长出的一双巧手,将新时代创造的丰盈与创新的丰硕,浓缩在她艺术塑造的昂扬与美好中,时间会在她的作品中定格。
高度“心意化”的手艺,高度“手艺化”的心艺
“紫砂,是高度‘心意化’的手艺,也是高度‘手艺化’的心艺,从打泥开始,形感与气感,手会与意会就赋予这些无机生命的开始,作品的那些极致的部分,往往也不全是依靠技巧来推动,传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唯一不变的,应该是我们秉持的匠心。”顾美群如此认为。
鼎盛
顾美群的作品样貌鲜明,常言道“文如其人”,其实壶亦如其人。她不断“磨”出来的眼力、手感、耐心、经验,付诸于她手中的作品器型上,时光如锦,绘意人生,手起手落间造就棱角分明的线条世界,或朴拙厚重、或灵动鲜活,无不蕴含深厚积蓄的传统意味,真正达到了“人壶合一”的境界。所以观她的壶之所在,一定能感受到她外柔内刚、豁达大度的性格魅力。
柱础
古韵悠悠,饱满的造型有一种沉稳的量感,大气、端庄,一气呵成。浑然天成之外加上更多的匠心独运,壶身大量留白,以质朴本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线条的曲直变化,节制而收敛。流畅雅洁且不离朴厚性情,回溯器的胸中和与静肃正格。简中求神,静中求趣,带有中国风骨的线条美学,其内在却蕴含着作者对自身艺术审美的专注和工艺技术的极高追求的精神,从细微处去观察其表象,展示给人们的是一种境界、一种态度、一种能力。同时又引人反向思考,岁月如水,悟彻之后的豁然开朗,依旧是回到最初所见的简单之中。
顾美群的老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鸣提到她时说:“她的心境静,爱用脑,很有想法;她为人随和,其实外柔内刚,个性很强;她有韧劲,认准的事不放弃,坚持不懈作出努力;她善于借鉴,善于吸收。她的作品除了传达出宜兴紫砂特有的民间意味和特点外,还传达了女性特有的细致和委婉。如‘贵妃壶’,柔弱丰满的袅袅身姿加上弯弯的发髻,有醉后贵妃的特别韵味。再如‘无言’壶,壶盖上的一双青蛙相对无语,是在清流涟涟的荷塘中情感的交流?还是对岁月流逝的眷恋?答案在每一个品鉴它的观者心里都是不同的。”
静观
紫砂壶作为一件具象实体的手工艺品,如果仅仅只为贮茶而用,便被淡却了其艺术和精神效果,因而,创作者在紫砂壶的设计过程中,非常注重意境的呈现,挖掘出深层内涵以丰富艺术个性的语言,而来自生活的智慧、生活的哲学往往能为紫砂壶作品增添一道亲和力,以获得品壶人更多的共鸣和参悟,这也是紫砂文化的一种升华。“静观”将造型装饰艺术与生活智慧有机地融于一体,利用形之间的连接、穿插、错位和过渡,创造出一种丰富的视觉形象。再拟上“静观”二字为名,意境全出,将一颗静观的心、一份静观的情,浓缩在了作品之中,移象创意,寓理于妙。
苞
顾美群的每一件作品都灌注了她丰富细腻的心意,融汇了她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成为了她自我精神的真实写照。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曾给出这样的评价:“顾美群是个有志向的紫砂艺人,她十分注重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她在不断积累自己的人文精神,并且融入作品之中,让人们追寻她陶迹的同时,看到了人文精神的传递。我想,紫砂人都应该具备这样的人文精神。
中西圆融 守正创新 传播传承
自1993年参加由上海文化局组织的为期二个月的中国民间艺术赴日巡回展开始,她每年都要出一趟远门,是宜兴最早走出国门传播紫砂文化的从业者之一。1996年,宜兴紫砂工艺五厂举办了“第一届西方陶艺家宜兴研习营”,邀请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及国内的十多所大学的三十多位知名教授和陶艺家参加。顾美群在这次活动中担任了他们的助教老师,配合并辅导他们用宜兴陶土进行艺术创作。凭借着紫砂创作过硬扎实的功力,她获得了国内外陶艺家们的尊重,也得到了一次宝贵的机会去了解、学习国外陶艺家的创作方式、思维及现代陶艺,拓宽了视野,培养出传统特征与现代意识相融合的创作理念。
正如明代著名学者董其昌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十几年来,她带着她的紫砂壶积极赶赴世界各地的陶艺之约,足迹遍及欧美、东南亚的二十多个国家的大学、陶瓷产区、艺术中心以及博物馆,作壶艺交流,做展览、做示范教学、做讲座。一方面看到了很多世界级的艺术珍品,收获巨大,同时对国外陶艺的研究、开发、传承和潮流有了更多的了解。另一方面对自己熟悉的中国陶瓷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也有了不同层面、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思考和认识。后来她创办了美陶缘宜兴国际陶艺研习营,为国内外爱好陶瓷的艺术家、学者、教授和学生来宜兴交流驻场创作搭建平台,让宜兴紫砂与国际陶艺有最为直接、广泛、深入的专业碰撞和交流,以此扩大宜兴紫砂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开办至今,已吸纳上千名国内外陶艺爱好者入营交流学习,反响极其热烈。她那个名为“美陶缘”的紫砂陶艺工作室也成为了宜兴陶艺国际交流的胜地,她也被业内誉为“国际壶艺的交流使者”,影响也随之扩大。
传承,是社会、行业赋予从业者的一种责任。也是一个艺术家对艺术延续的必然选择。自1991年至今,顾美群已经授徒上百名,无偿教授的技艺研习班达100多个,她徒弟中已有50名已经获得了正高级、高级、中级、初级的专业技术职称。她觉得想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必须首先教会她们生存的本领,她自豪地告诉我们,感觉特别有成就感,因为她是她们的引路人。
大圆融
大圆融作品,便是顾美群艺术理念的展现,透过一个意象的集合,从孕育到出生,而后成长,一个母体把芸芸众生聚合成了一股“力”。与作品中有着不同的造型、位置、方向、颜色的个体共融为一体一样,现实世界也赋予了我们每个人的职业、生存状态、生活境遇,包括身体条件的各不相同,我们有着生命自身没有办法解除的深层矛盾,但我们同样都承担着现实世界的纷扰,有着相同的目标,实现“大圆融”下的和谐,是我们的终极愿景。
吴鸣大师提到这件作品时评价:“‘大圆融’是一件特殊的作品。乍一看,它是采用了传统紫砂壶‘百果壶’类似的手法,在母体壶身上加缀了各式各样的传统紫砂壶型,实际意义并非局限于此,她的意图在于传达在传统基础上现代审美理念的渗入和交融,这是一个想有所为的艺术家的终极追求。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族性与世界性,思维过程依次铺展开,是为了取得更广阔的方式和场景。而这场景在东西方艺术的实际交流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正视紫砂壶艺的特点和性质,‘善’常在壶中呈现;拥有紫砂壶艺创作体验的过程,‘情’常常在壶中流露;融入人文精神和价值,‘真’常在壶中展示。”顾美群如是说。静心于艺,融情于艺,顾美群的艺术不止于做壶的艺术,更是心灵的艺术,在无声的韵律中将生机与活力注入那一捧温润的紫砂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