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长星的“无锡期许”

信长星的“无锡期许”

信长星的“无锡期许”

1月22日,一年一度的江苏省两会正式拉开帷幕。1月23日下午,省人大代表、省委书记信长星来到他所在的无锡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信长星指出,去年无锡多项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又有提升,产业形态进一步升级,有力服务了发展大局。新的一年,要从经济大市的地位和使命出发,在高质量发展上能快则快、挑起大梁。

如何落实高质量发展能快则快,信长星指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无锡的重要性。

摄影:吴胜,新华日报

摄影:吴胜,新华日报

信长星强调,挑起大梁,不仅要在经济增量上作出贡献,更重要的是在产业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上提供更强支撑。

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积蓄更多优势,优化产业生态、建强载体平台,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研发机构深度嵌入区域产业发展,支持创新技术就地转化,推动更多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扎实推进强链补链延链,更好服务全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要在转型升级上迈出更大步伐,坚持数字化赋能,以“网联”放大“智改数转”效应,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品牌化发展,促进优势产业向产业链终端延伸,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坚持绿色化转型,唱响新时代人水和谐共生“太湖美”,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要在开放创新上打开更宽视野,依托物联网产业持续深化要素开放和场景开放,立足长三角务实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合作,积极拓展多元化引资渠道,吸引更多资源要素在无锡集聚、配置、增值。

信长星的“无锡期许”

当前,“465”产业格局正成为无锡产业攀升的核心支撑。无锡素有“物联网之都”的美誉,超4000亿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占江苏省半壁江山;被公认为全球高精尖技术竞赛场的集成电路产业是无锡最具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爆发力的“王牌产业”,超2000亿的产业规模占到全省1/2、全国1/8;2023年有望突破2000亿规模的无锡新能源产业正擦亮“新能源装备之都”的耀眼名片……在各地密集部署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能够锻造出“科创无锡”的发展之“核”。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能快则快,这不仅是省委书记的殷切期许,更是在无锡大地上逐渐清晰的美好现实。

科技创新——无锡“底子”厚“底气”足

信长星在会上明确提及的物联网产业是无锡的第一大产业集群,对于无锡发展更是“压舱石”般的存在。

信长星的“无锡期许”

2009年,我国提出建设“感知中国中心”,随后国务院批复无锡成立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十四年驰而不息,无锡始终保持先发优势,先后成为全国首个窄带物联网全域覆盖的地级市、全国首个物联网连接规模超千万的地级市、全国首个高标准全光网城市、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全球最大规模的城市级车联网应用示范城市。

十四年间,无锡产业规模持续突飞猛进。2012年、2016年、2022年,无锡物联网集群规模先后突破千亿、两千亿、四千亿大关。4000亿产业规模不仅占江苏全省比重近50%,且位居全国前列。

同时,物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行业,示范区建设也逐步实现了由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跨越,在世界物联网产业发展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太湖印记”,也为无锡赢得了“物联网之都”的美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无锡物联网产业聚焦在“智能传感器、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一感两网)主攻领域,而工业互联网正是传统产业通过“智改数转”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

2023年,无锡物联网产业中工业互联网占比提升至34.6%,这与信长星对于无锡“坚持数字化赋能,以‘网联’放大‘智改数转’效应,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要求同频共振。

与此同时,无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方面有着更深布局,并在规模和实力方面保持先发优势。

信长星的“无锡期许”

新能源产业是全球聚焦的高科技“风口”产业,也是无锡增速最快、活力最高、势头最好的“465”产业之一。2023年新能源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有望突破2000亿元。2000亿规模构筑了无锡扎实的新能源产业基础,尤其塑造出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方面的领先优势。

如今,无锡已成为全国领先的拥有光、储、风、氢全品类新能源装备的城市,且在每个细分领域都拥有一批代表性企业。先导智能占据锂电设备行业绝对市场份额,可生产涂布设备、卷绕设备、化成分容设备等前中后各个工序设备;远景能源整机装备是风电行业出货量龙头,带动了一大批零部件企业配套发展;隆基氢能、双良集团、华光锅炉等企业在制氢装备领域居于领先水平,并具备制氢装备检测认证能力……

2023年,无锡新能源产业又实现了长足发展,规上企业产值增长30%,并成功申领全国首批分布式光伏电力绿证。逐“新”奔跑,无锡这座“新能源装备之都”有着绿色化的辽阔未来。

信长星的“无锡期许”

此外,无锡也是中国微电子产业发源地和生产基地,中国第一块商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就诞生于此,被称为中国集成电路的“黄埔军校”。如今,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已过2000亿,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且形成了涵盖研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支撑服务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同时,无锡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也正加速迈向“两千亿”能级。

2023年,无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41.8%、51.8%,培育壮大6个营收超2000亿元产业集群、较上年增加4个。众多富集科技创新元素的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成就了“科创无锡”版图中一个又一个光彩夺目的“新”地标。

“新”之所向 锡创未来

不久前,由国内知名城市研究机构GYbrand发布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榜单上,无锡市的排名上升至第三位,创下最佳纪录。这不仅是因为无锡有着1.5万亿元的GDP和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的人均GDP,更是因为无锡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是全省乃至全国的“排头兵”。

那么,无锡何以锻造出如此强劲的创新能级?

一组数据直接说明原因:2023年,无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升至3.4%,高度务实的态度正是发展的“秘诀”所在。

信长星的“无锡期许”

在过去一年中,无锡创新实力的跃升有着扎实的数据佐证:

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12453家、6310家,入选省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39家。获批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4家、企业技术中心113家、均创历年新高,布局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创新联合体80家,太湖实验室设立连云港中心,“奋斗者”号完成极限深潜。完善太湖湾科创带建设运作机制,八大科技新城完成投资210亿元,获批国家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3家,建成投用功能完备科创载体350万平方米、科创飞地48家。市产业创新研究院成立运行,全面梳理现有研发机构,4家新型研发机构新增落地。

如今,企业、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已深度嵌入无锡的区域产业发展。在企业主体地位和政府推动服务“两个作用”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生态蓬勃发展,并逐步释放出更多新质生产力。

信长星的“无锡期许”

2024年已启幕,如何保持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无锡亦有清晰的布局:

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方面,支持国有资本、龙头企业、专业基金参与创新孵化器建设,支持把更多实验室建在企业中,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2024年,目标招引落地科技型企业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达1.4万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超500家、布局建设企业主导牵头的市级重点实验室10家以上,来自企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比达到75%以上,组建生态型、任务型、平台型创新联合体10个。

在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方面,强化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扎实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建设,争取更多创新平台、重大项目落户太湖湾科创带,完成梁溪科技城、蠡湖未来城等新城投资170亿元以上,建成投用功能完备的科创载体160万平方米。加快创建国家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技术创新中心,全力支持太湖实验室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争取省“应用基础研究特区”试点。加快山水东路科创谷规划建设,协力打造标杆示范。同时,支持市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专项政策也将逐步落实。

在优化科创生态方面,提高科技企业在规划、政策、决策中的参与度,务实推进“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项目组织,实施产业前瞻及关键技术研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项以上。

更值得一提的是,无锡这座“中国最佳引才城市”正不遗余力地以人才之力托起“创新地标”。2024年,无锡将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0个以上,大学生10万人以上。

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信长星的“无锡期许”逐步成为美好现实。

太湖之畔,一座“万物互联”的智慧之城正在崛起;零碳技术、低碳企业、近零碳园区共同开拓无锡的绿色未来;数实融合中,轻工、纺织、化工、建材、机械加工等传统行业企业实现智改数转、优化升级;香港理工大学无锡科技创新研究院这样的长三角携手粤港澳的共赢平台接续出现;中欧产业创新区这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不断诞生……

向“新”而行,路就在脚下,未来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