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向“新”发力 蓄势期远
江苏
江苏 > 苏州市 > 要闻 > 正文

苏州:向“新”发力 蓄势期远

2024年江苏省“两会”正在隆重召开。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要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其中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深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等话题备受关注。

作为经济大省中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的经济大市,在新的一年,苏州怎么干?如何扛起经济大市的责任担当?江苏省人大代表,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用了三个“扎扎实实”,表示新的一年苏州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持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扎扎实实推进发展动力转型,扎扎实实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扎扎实实推进发展效益转型。

苏州:向“新”发力 蓄势期远

扎扎实实 蓄势期远

新年伊始,苏州的转型升级、发展新型工业化征程已经“扎扎实实”地全面启动。1月3日,苏州召开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定下未来3年的总体目标:力争形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4个万亿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万亿,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GDP迈上3万亿台阶。

按照目标,苏州要在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围绕这个目标怎么干?核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此,苏州将努力实现“五个提升”:产业质量效益提升,企业发展能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数实融合水平提升,绿色发展成效提升。

苏州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4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47%、55%,规上工业亩均税收提升到35万元/亩;累计培育年营收千亿以上企业10家、500亿以上企业20家,上市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300家和2.2万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到4.35%以上,三年累计实施500项产业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2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19%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超3000亿元;建设100家左右“近零碳”工厂、零碳工厂。

苏州将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具体提出“五个强化”:强化产业体系打造、强化企业梯度培育、强化产业创新引领、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其中,苏州将强化产业体系打造,坚持抓主流、抓确定性,紧密结合苏州实际,以创新、智能、绿色、安全为方向,加快构建由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30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1030”产业体系。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钢铁产业要向特钢、合金方向聚焦,加快实现关键领域国产替代;化工产业要走精细化工之路,加大定制化、功能化、专用化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力度;纺织产业要巩固化纤领域国内领先地位,推动纺织服装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轻工业要加快培育绿色家电、功能性食品等新增长点,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支持高端装备在机器人、工业母机及集成化装备、智能建造等方面加快突破;电子信息要做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核心产业,积极向第三代半导体、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拓展;先进材料围绕光刻胶、功能性膜材料、氟硅化工等细分高端领域持续深耕;生物医药加快做大产业规模,依托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优势,向大健康领域延伸。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方面,要大力推动工业软件、算力、信创等发展,培育发展直播经济、跨境电商、平台经济;新能源方面,要重点布局新型储能、新型光伏等,围绕新能源汽车带动全市汽车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发展整车、汽车电子及零部件等重点领域;同时,精准布局新赛道,在光子、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元宇宙等领域抢占先机。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研发设计、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龙头企业、示范企业;要加强质量强市建设,每年牵头或参与起草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不少于500项,推动形成一批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苏州制造”高端品牌。

在此次省“两会”现场,谈到今年的主要工作时,吴庆文表示——

扎扎实实推进发展动力转型。把创新驱动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八大工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持续推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转变。持续加大科创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提高到10%以上。服务保障好苏州实验室建设,高水平推动“一区两中心”等重大平台发展。大力激发企业创新源动力,加快创新联合体建设。实施“全球科创伙伴计划”,全年新增科创项目超1万个。

扎扎实实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争创全国首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构建“1030”产业体系,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加速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数字经济和新能源,积极打造算力、信创、汽车电子、新型储能等新增长点,推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做大规模。着力培育未来产业,积极布局光子、低空经济、元宇宙、量子技术等新赛道。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扎扎实实推进发展效益转型。推进长江大保护和太湖治理,加强水源地保护,守护好长三角“大水缸”。加快构建碳普惠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施文化强市“811”计划,推动人文与经济交融互促。始终以百姓心为心,持续办好民生实事,持之以恒做大“民生蛋糕”,让“福气苏州”更有内涵、更有质感、更有温度。

纵观全年,苏州在经济发展方面,依然当得起一个“稳”字——全球“灯塔工厂”增至7家,全国第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76家,全国第一;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5万家,全国第一;全国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测评,连续2年全国第一;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评分第一;落地数字人民币消费应用场景超1000万个,累计交易额全国占比超2/3;苏州工业园区被联合国贸发会议评为“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全国唯一;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并实现“八连冠”;昆山市连续19年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位列第一。

除了上述若干项全国第一甚至唯一,苏州还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名列全国前茅的好成绩,比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7万家,全国第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400家,全国第四;科创板上市企业55家,全国第三;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263家,其中境内A股217家,新增量位居全国第三;跻身十大首店城市行列;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17家,全国第六;入选潜在独角兽企业75家,全国第三。

但纵观苏州当下的态度,以上这些成绩很少去谈,全市上下只有一种埋头苦干的氛围。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省“新年第一会”上提出:开年就是开工、开工就要实干。当下苏州的氛围,恰恰就体现了这种调性。抑或就是吴庆文市长所说:扎扎实实,蓄势期远。

一边开会,一边开工。进入新年,苏州各地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大抓项目、抓大项目。连日来,一大批优质项目纷纷落地,持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且举近几日之例:

1月18日,雷奥顶峰全球总部项目正式落户吴中区,定位为雷奥顶峰全球总部及上市主体;

同日,全球领先的弹簧和冲压件制造商瑞士宝马弹簧汽车零部件项目签约落户常熟高新区,达产后预计年开票销售1.9亿元。

1月19日,央视《晚间新闻》栏目推出报道《2023年我国引资1.1万亿元 外资持续看好中国》,将镜头对准了位于太仓的德资企业——慕贝尔。在这之前,总投资1亿美元的慕贝尔绿色新能源汽车港项目签约落户太仓,项目达产后预计新增产值10亿元。

同日,路芯半导体掩膜版生产项目在苏州工业园区奠基开工,该项目拟投资20亿元,将分两期建设,建成后具备年产约35000片半导体掩膜版生产能力。

当天,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苏州智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基地也开工奠基,总建筑面积约7.5万平米,建成后将作为总部基地运营,达产后可满足500万辆电动汽车的高压配电和充电接口产能,实现产值超20亿元。

此外,嘉诺环境二期项目“嘉诺高端环保装备园”也在吴江区竣工启用,总投资4.5亿元,投产后预计年销售额5亿元人民币。

1月20日,新声半导体射频滤波器芯片项目在苏州高新区开工,用地面积38亩,一期总投资6.7亿元,是江苏省重点项目,建成后将导入高端半导体芯片项目先进产线,实现年产射频滤波器芯片36亿颗,将建设新声半导体总部。

同日,深圳联阳科技有限公司产业项目落地相城区,根据协议,联阳科技将在相城区投资建设总部办公及研发生产基地。

苏州:向“新”发力 蓄势期远

向“新”发力 非止一端

行虽不易,行必坚毅。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苏州上下同欲,纷纷发力。目前来看,至少有工业园区、昆山2个板块已率先发出动员令,吹响冲锋号。

1月24日,苏州工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召开,总结经验,锚定目标,全力推动园区新型工业化走在前、做示范,在苏州奋力打造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的新征程上贡献更多“园区力量”。到2026年,园区将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2个3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力争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4大新兴产业集群产值突破6000亿元,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7500亿元,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GDP迈上4500亿元台阶。

围绕这个目标,苏州工业园区明确了“五提升五强化”的核心打法。“五个提升”——

产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4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60%、75%,规上工业亩均税收提升到75万元/亩。

企业发展能级显著提升——累计培育营收500亿以上工业企业1家、200亿以上工业企业5家、100亿以上工业企业10家。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到5.45%以上,累计实施产业重大技术攻关项目60项,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0件。

数实融合水平显著提升——累计建设全球灯塔工厂6家、智能工厂(5G工厂)60家、智能制造示范车间600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28%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超500亿元。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提升——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近零碳”工厂和零碳工厂10家,新增分布式光伏规模200兆瓦,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4%以上。

迈步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园区也提出了“五个强化”的工作路径——

强化产业体系打造——坚持抓主流、抓确定性,紧密结合园区实际,以创新、智能、绿色、安全为方向,加快构建由6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3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623”产业体系,力争每年引进掌握核心技术、科技人才密集、市场前景好的优质科技项目1000个左右,到2026年,新增国家级制造业服务化示范项目5个,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服务性收入占比达到10%。

强化企业梯度培育——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同发展,支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整体提升,推动形成链主企业“顶天立地”、专精特新企业“抢占高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到2026年,累计培育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超5000家。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全要素协同创新,着力打造科创森林体系、打造产业创新平台、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提升“园区制造”品牌,到2026年,累计打造“苏州制造”认证高端产品20个。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积极拥抱“智改数转网联”大趋势,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智能化改造,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着力完善网络化连接,到 2026年,力争累计培育人工智能大模型10个,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项目50个。

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化和绿色低碳产业化,努力探索产业发展和降碳减污双赢的新路径,到2026年,新增分布式光伏规模200兆瓦,力争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家,省级绿色工厂100家,“近零碳”工厂、零碳工厂10家。

一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坚持工业立区、工业强区不动摇,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电子信息、工业互联网两个方向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园区是苏州制造业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板块之一,拥有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如今,园区已经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以及产业链发展工作组,加强组织领导,做强项目支撑,深化改革开放,强化要素保障,健全推进机制。提高站位、担当作为,凝心聚力把新型工业化推向纵深。

不畏山高路远的跋涉者,山川回馈以最奇绝的秀色。站在三十而立的新起点,园区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传承园区经验、弘扬园区精神,用心用情为企业配置最好的资源、打造最优的环境、提供最强的支持,和企业一起成长、一起奔跑、一起收获新的荣光。在新型工业化的推力下,园区的每一天都生机盎然。

作为连续19年排名全国百强县第一名的昆山市,过去的一年再一次交出靓丽的发展答卷,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再上一个千亿级台阶,达到1143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

连续第三个年头突破万亿元,昆山领跑在体量、决胜在质量,过去的一年,始终致力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工业经济在壮大中焕新,目前全市形成了3家千亿级特大企业、10家百亿级骨干企业、125家十亿级“专精特新”企业、1083家亿元级企业的企业矩阵。

2023年11月,总投资超18亿美元的友达光电二期建成投产,这也是目前世界最高等级的低温多晶硅液晶面板生产线,预计后期产值可达百亿元。2024年新年伊始,总投资超55亿元的恒美光电(二期)全球首条3000mm超宽幅偏光片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新增产能1.2亿平方米,新增年产值超65亿元。

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昆山用好“产业链招商”这一看家本领。特别是去年,昆山创新提出“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理念,全力打造40个特色专业创新园区,百亿级、50亿级园区分别达5家和10家。

省人大代表、昆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丽艳表示,新的一年昆山将在五个方面再发力再突破

——

在增强产业竞争力方面再发力再突破,全力推动现有企业加快以AI应用为目标的数字化再改造,巩固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这两大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布局新的赛道设施,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

在增强城市承载力方面再发力再突破,提升城市的功能品质,加强服务管理。

在增强城市竞争力方面再发力再突破,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保持昆山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

在增强社会凝聚力方面再发力再突破,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在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再发力再突破,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持续改善社会治理,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撰文:邱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