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10点30分,无锡首条市域轨道交通S1线正式开通,此前,无锡地铁曾连续三天开展免费试乘活动,根据官方统计数据,试乘期间全线网总客运量达到362.75万人次,两度刷新历史纪录。
S1线的开通是“拥江抱湖”的这“一小步”,更是江阴迈向“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大步”。至此锡澄之间被轨交连成一体,滚滚长江与浩渺太湖通过一条轨交线首次隔空“牵手”,当之无愧的“流量王”轨交线将打开无锡市区与江阴,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的新格局,可以预见黏合锡澄、辐射长三角的轨交新IP已然到来。
通江达湖:打开锡澄发展新格局
作为无锡市首条市域城际轨道交通线,锡澄S1线起于江阴外滩,止于无锡堰桥,与无锡地铁1号线贯通运营,线路全长30.4公里,最高时速可达120公里,是锡澄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和核心工程。
在功能定位上,地铁发挥着承担城市公共交通客流运输的主体作用,主要服务于城市内部的通勤客流。而锡澄S1线首先是服务于无锡城区与江阴主城区之间的快速联系;其次是服务于江阴主城区与沿线主要城镇间的跨组团客流;另外,满足无锡城区及江阴主城区内部的出行需求,因此锡澄S1线具有通勤和城际(市域)出行的双重功能。
翻开尘封的档案,不难发现,无锡与江阴之间,路不远,却难行,虽相思,隔河望。
“通江达湖”可以说是S1线开通所带来的较为直观的效果之一。从地理意义上讲,S1线不仅让长江和太湖两片自然水域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握手”,同时也以120km/h的最高时速构筑起锡澄两地的“半小时通勤圈”。
在此基础上,S1线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将会进一步为无锡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按下“快进键”,助力经济、人文、民生等各项事业跑出“加速度”。
从江阴外滩站到无锡南方泉站长度约60公里左右,其间散落着众多人文景观。这条纵贯南北的线路,像穿针引线一般将数十个文旅景区串联起来。
这种“一站一景”式的设计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旅游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让吴地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在新的时代融汇贯通,让人们的文化归属感、认同感不断加深,沿着这条线可以打磨六张文化名片:
一是以南方泉为代表的古镇名片。南方泉是无锡十大历史古村镇之一,保留着浓郁的古镇风情,许仁桥、长泰寺、红沙湾、老宅民居,小桥流水,藏在深闺人未识。加上附近的万达文旅城,传统与现代融合。
二是以雪浪山为代表的山水名片。山上的蒋子阁、蒋子书院,山下的葛埭村、长广溪,青山绿水,人文底蕴丰厚。
三是以名人为代表的故居名片。1号线途经老城区,钱钟书故居、顾毓绣故居、薛福成故居,阿炳故居等,是上好的人文载体。
四是以马镇为代表的游圣名片。马镇有徐霞客的旧居,有胜水桥、晴山堂石刻、仰圣园等景点,地铁的到来,为敢于探索求真务实的游圣精神推广提供了诸多可能。
五是以中山公园为代表忠义名片。这里有中山纪念塔、忠邦亭、江苏学政衙署遗址等,还有1300年历史的15株紫藤,为江南紫藤群翘楚。
六是以江阴要塞为代表的红色名片。有渡江纪念馆、渡江第一船、战场遗迹等,让人回望渡江战役的势如破竹。
交通兴则百业兴,交通畅则百业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纽带,交通线路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自然不言而喻。S1线的开通一方面在市域范围内极大地增强了锡澄两地之间市场资源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壮大,加速锡澄一体化;另一方面也将促使无锡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接轨长三角,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铺路筑桥”。
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锡澄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机遇扑面而来,有着“双铁”加持的江阴,在县域竞争中,将更有底蕴。
双铁时代:是机遇也是挑战
不可否认的是,“双铁时代”的到来,对江阴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沪宁沿江高铁可以使江阴深度不断融入长三角“1小时城际交通圈”,成为承接上海“溢出效应”的新门户,借力提升江阴城市能级;锡澄S1线可以使江阴加快融入苏锡常都市圈,强化与苏州、常州等地错位发展和协作,助力江阴成为锡澄一体化特大城市区的北部枢纽。
然而铁路是双向的,江阴承接上海、无锡“溢出效应”的同时,部分产业与人才也可能会因为交通的便捷而向对方“涌入”。
面对伴随着“双铁时代”而来的“同城效应”“虹吸效应”,如何在县域竞争中站稳一席之地?江阴其实早已料到,还顺手在“科创”的棋盘上稳稳落下了一子。
这一子即“霞客湾科学城”。
“霞客湾科学城是江阴的智慧互联之城、绿色生态之城、青春时尚之城、未来科技之城,将成为引领江阴未来发展的一个优质增长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全面推进“科创江阴”建设,江阴既立足当前、也着眼长远,搭建了包括“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在内的“科创T台”。霞客湾科学城便是这“T台”中的耀眼“明星”。
这个以“霞客”命名的科学城,立城之本是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设计了包括高校、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科创综合体、小试中试车间、配套商业等为一体的载体形态,促使江阴“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培育梯队加快形成。
先有一个创新生态,然后可以招商引资,有企业、有项目、有人才……事实上,江阴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江阴是全国首设科技节的县级市,是科技部批准的“沿江国家新材料产业带”,还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中国江阴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近10年来,江阴先后实施人才强企“330”计划、暨阳英才计划等一系列人才政策。科技创新,一直活跃、深融于江阴发展的脉络之中。
作为霞客湾科学城的首批重点项目,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由武汉大学、江阴市共同建设,2023年,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累计新增项目源20多个,落地科创项目8个,引进国家级人才3人。全球首条熔盐电解二氧化碳制备高值碳材料示范产线,也在此孵化而出。“待锡澄S1建成投运,就更方便了!”创新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无疑,双铁时代的到来,加快了招商人员与客商的“双向奔赴”。双铁模式+科创江阴,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江阴乘势而上,快速把“交通优势”变为“招商胜势”。
当然,江阴的发展策略绝不止于此,江阴更要把“区位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在“南征北战、东西互搏”的号角下,江阴向南打造了霞客湾科学城,向北打响了长江大保护之战。在“东西互博”中,江阴一边抓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一边抓生态环境的提升,推进高新区加快迈进“全国40强”,确保临港开发区创成“国家级经开区”。
12月29日,江阴召开了十四届六次全会,会议提出,江阴要聚力加快转型升级,在推进集群强链上实现新突破。以“345”现代产业集群为引领,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江阴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走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道路。具体来说,即持续提升项目落地加速度、产业发展集聚度、数实融合精细度、金融稳定颗粒度,在产业高原上再攀高峰。
不论是“南征北战、东西互博”,还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江阴在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最终目标依然要建设一个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交相辉映的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
江阴市委书记许峰说:“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我们要一张蓝图绘到底,描绘得形象一点,40个字:四季有花、随处见景,规划一流、特色鲜明,文化荡漾、品牌响亮,产业高端、人才向往,社会和谐、人民安康。”
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是江阴把“区位优势”变为“发展优势”最为关键的战略坐标,而双铁的到来,显然让这一坐标更加清晰地展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坐标系”之中。
当这样一个产业更高端、创新更澎湃、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的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彻底建成,所谓的“同城效应”“虹吸效应”也将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