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市以攀高比强的姿态全力跨越赶超,奋力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好中提质,实现了现代化新征程良好开局。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1.4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7%。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25.53万亩,比上年增加0.8万亩;亩产482.5公斤,增加1.5公斤;粮食总产量494.82万吨,增加1.89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85.27万吨、与上年持平,秋粮产量309.55万吨、增长0.6%。
年末生猪存栏157.5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3.84万头。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4.14万吨、增长2.1%。生猪出栏261.40万头、增长4.5%,家禽出栏7691.01万只、增长0.9%。
工业生产稳中提质 新增长点支撑有力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2%,分行业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分别增长45.0%、25.7%,分别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个和0.8个百分点。
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新三样”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51.9%,今世缘酒业、苏盐井神跨上百亿级,新增超50亿元企业3户,新增长点产值贡献增量超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31.9%,比上年提升2.8个百分点。
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00.01亿元、比上年增长5.1%;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90%,比上年提升0.57个百分点。
有效投资不断扩大 产业项目积厚成势
全年规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4.4%,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连续保持较快增长,拉动全部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5个百分点。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京沪高速公路淮安至江都段改扩建、淮安涟水国际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等重大基建项目有力推进,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6.7%。全市民间投资增长7.9%,占全部投资比重为80.6%。
全面完成项目招引“4633”目标,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10个,协议引资额408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02个、50亿元以上项目32个、百亿级项目5个。较好完成项目建设“1422”目标,新开工、新竣工亿元工业项目分别达416个和286个,11个百亿级在建项目加速推进,其中8个首期竣工投产。
消费市场加快复苏 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6.32亿元,较上年增长4.2%。分消费类型看,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餐费收入51.57亿元,增长17.5%。分商品类别看,基本生活消费保持平稳,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4%、5.7%;升级类消费需求加快释放,限额以上单位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86.9%、111.8%。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4%。分类别看,八大类价格指数“六升二降”,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1.1%,衣着类价格上涨3.6%,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7%,教育文化娱乐类价格上涨3.4%,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2.4%,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4.1%,居住类价格下降1.3%,交通通信类价格下降3.2%。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价格下降8.7%,鲜菜价格上涨0.8%,粮食价格下降1.1%,鲜果价格上涨13.9%。
服务业增速全省领先 金融信贷稳健运行
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快于地区生产总值2.5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12.5%、15.3%。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50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2.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4%和104.9%。完成铁路客运量1555.4万人次,航空客运量159.9万人次,分别增长129.2%和97.8%;港口吞吐量7863.5万吨、增长4.2%;航空货邮吞吐量1.9万吨、增长24.0%。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71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326.86亿元、增长16.9%;企业存款余额2201.38亿元、增长13.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7637.46亿元、增长18.2%。其中,制造业、小微贷款分别增长24.6%和26.8%,分别高于全部贷款增速6.4个和8.6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 外贸结构持续优化
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542.4亿元,同比增长27.1%;其中,出口396.5亿元、增长24.0%;进口145.9亿元、增长36.4%。
从产品看,机电产品出口199.0亿元、增长28.2%。其中,电子元件、橡胶轮胎、“新三样”、汽车零部件和通用机械设备出口分别增长113.9%、37.8%、331.4%、12.8%、18.1%。从地区看,对东盟、欧盟进出口115.5亿元、83.0亿元,分别增长54.8%、20.8%;对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进出口23.8亿元、23.5亿元,分别增长41.5%、139.2%。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53.3亿元、增长52.1%。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市场就业保持稳定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58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工资性收入21955元,增长6.5%;经营净收入7680元,增长5.8%;财产净收入2888元,增长1.5%;转移净收入6535元,增长9.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498元,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87元,增长8.0%;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1.92,较去年同期缩小0.05。
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8.55万户,其中,新注册企业2.77万户、个体工商户5.75万户。截至12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58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03万人。
总的来看,2023年全市经济稳进向好,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依然较多,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持续巩固。下阶段,要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要求,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千方百计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努力在全省“走在前、做示范”大局中贡献更多淮安力量。
来源:淮安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淮安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