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看江苏丨⑤五大工程起势,扬州向“新”而行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新质生产力看江苏丨⑤五大工程起势,扬州向“新”而行

图片

从中央到地方,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高频词。

1月31日,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其中,新质生产力成为一大亮点,会议指出“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此前,在以“江苏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39次会议上,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也明确表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走在前列。

积极响应中央、省级指示,以实干增创新优势的扬州,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2024年,注定是向“新”而行的一年。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

从去年9月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已开展多次会议聚焦新质生产力;与此同时,该词也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频频被提及,国家由上而下的重视显而易见。

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在创新,关键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重点在形成新产业。

深入区域来看,占全国经济总量近1/4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的工业发展重镇,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显得尤为重要

图片

就扬州而言,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提前蓄势是时代的新要求,也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有着科创基因的扬州早已成绩斐然。

“2023年,聚焦‘发力奋进、科创赋能’主题,围绕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双向发力,扬州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据扬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扬州市国、省创新创业大赛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7家企业获国赛优秀企业奖;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在全省综合考核中位列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获批799家,总数突破20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48%,增幅在全省二类地区排名第一。

再来看扬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过去一年,扬州培育新动能、增创新活力,大力推进科技招商、智改数转、平台建设、招才引智等专项行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2000家。

另外,新增上市挂牌企业5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45家,设立域外创新中心11家,入选国家人才计划47人、省“双创计划”25人,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接下来,扬州又该如何以新质生产力之“钥”,在新赛道上再起势?

今年1月底提出的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大抵是扬州亮出的第一把“杀手锏”。

2024年,扬州将瞄准创新主体培育壮大、平台载体能级提升两大主攻方向,全面实施产业创新技术攻关、创新主体梯队培育、平台载体提质增效、创新生态体系优化、人才队伍强基固本“五大工程”,奋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创高地。

详细来看,这五大工程分别为:实施产业创新技术攻关工程,统筹推进创新联合体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创新主体梯队培育工程,全面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实施平台载体提质增效工程,全力打造高水平实验室、高能级研发机构、高转化率创新载体;实施创新生态体系优化工程,不断完善全要素支撑、全链条融合、全周期服务的现代化创新体系;实施人才队伍强基固本工程,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科技型企业家、科研人才的综合素质。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在生产力的性质和质量方面都有显著提升,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方面都呈现出更高的水平,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

由此来看,扬州推出的科技创新“五大工程”,技术、主体、载体、生态以及人才五大方面发力,涵盖了实现生产力跃升的必要因素,为后期生产力的培育蓄势夯实了基础。

这次,扬州赢在了起跑线上。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要想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新型工业化也是关键一环,而扬州在这方面的表现亦可圈可点。

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强链补链延链,构建全生命周期的项目推进机制,2023年扬州根据省“1650”产业体系的总体布局,提出了重点聚焦“613”产业体系,巩固提升6大主导产业集群,攻坚突破13条新兴产业链,确定产业关键节点,招引了一系列强链补链延链项目。

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扬州构建起了全价值链条的转型赋能机制。“三化”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扬州以加快制造业“三化”为抓手,推动工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实现非对称赶超。

埋头,是无声的奋斗;仰头,是接续的攀登。对于紧抓历史性战略机遇的扬州而言,势必将在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中走得更远,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已然酝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