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第一会”指向新质生产力,“万亿常州”再出发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新春第一会”指向新质生产力,“万亿常州”再出发

图片

决战决胜,计在于春。

2月18日,龙年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新晋GDP万亿城市常州召开“万亿之城再出发动员大会”,聚焦“锻造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主题进行动员部署。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要坚定不移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实施“532”发展战略,推进新能源之都、“两湖”创新区等发展重点,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

去年,常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56.2%,同时平台载体不断提能,常州科教城链接创新要素能力大幅增强,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能级加快提升。

常州“新春第一会”上提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抢滩动能转换“新蓝海”,加快打造产业创新高端引领、开放创新示范先行、全域创新活力迸发的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图片

靠创新攀高,常州将以“一核一园一室三中心”为核心,产学研、上下游协同攻关,打造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的创新生态,培育具有常州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同时,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常州瞄准新型工业化方向。会上表示,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新兴产业裂变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去年,常州新能源整车产量近68万辆,独占江苏七成;集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3400余家,基本形成产业闭环;“发储送用网”深度融合,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指数位居全国第一,“新能源之都”品牌愈发闪亮。

虽已立于新能源风口,常州并未止步,又将目光投向合成生物、氢能、化合物半导体等未来产业。在全省率先出台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措施,长三角、金坛和西太湖合成生物产业园揭牌成立,常州氢湾、龙城芯谷加快建设,激活“一池春水”。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新春第一会”上部署,以“两山”理念为路径,绘就绿色发展“大写意”。

今年,常州加快实施10个绿色集聚区项目和58个产业升级、园区更新项目,加快近零碳工厂、近零碳园区建设,保持定力实施“双碳”战略。同时,紧扣“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总目标,“两湖”创新区的蓝图正加速从“纸上”落到“地上”。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用好要素配置“关键招”,常州坚定不移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新春第一会”首先通报表彰了常州市一批获得国家级、省级重要荣誉和作出重要贡献的企业、单位、个人,会后三天,2月19日至21日,常州市四套班子领导持续走访重点企业。

图片

陈金虎叮嘱相关部门要主动靠前服务,强化要素保障,真诚为企业着想、帮企业解难、促企业发展,当好日常服务的“店小二”、争做解决疑难杂症的“急郎中”,确保市场主体放下心来、轻装上阵“向前冲”。

作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的万亿之城,亮眼的发展成绩,意味着常州高位起跑、高位过坎必须要面对的更高发展要求,其最终指向是以人为本。

正如陈金虎所言,万亿之城再出发,说到底是人的“再出发”,是精神的“再出发”;锻造新质生产力,更需要人的“再出发”,更需要凝心聚气合力,与时代肝胆相照。

今年,常州加快人才科创集团建设运营,更大力度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办好“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着力引育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力争引进院士团队2个以上;面向高科技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全面推广“双岗互聘”,引导人才向科技、生产一线流动。

畅通科技、教育、人才的良性循环,常州让更多人才与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

既有产业高原、又有创新高峰,既有青山绿水、又有人才活力,万亿之城再出发,常州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步履坚实、量增质升,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