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
2023年常州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
数据显示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迎来历史性跨越
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
物价水平温和上涨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综 合
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116.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8.84万元,增长6.5%。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6.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3%。
就业市场总体稳定。全年新增就业11.5万人,全市开展职业技能补贴培训7.3万人次,职业技能等级(职业资格)认定取证人数达7.7万人。
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0.4%。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0.3万户,其中私营企业3.0万户、个体工商户6.9万户。
农业与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粮食总产量创五年来新高,达70.5万吨,增长1.1%。
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全年建成高标准农田4.48万亩。溧阳市和金坛区分别获准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天目湖、薛埠、指前和雪堰4个镇获农业农村部首批认定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中有进。全年工业开票销售收入21638.1亿元,比上年增长7.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按可比价格计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5%。制造业增加值4269.13亿元,增长7.5%(按不变价格计算),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2%。
新能源产业增势强劲。全年实现新能源领域制造业产值7680.7亿元,增长15.0%,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8.9%;其中新能源整车、新型电力装备、光伏行业产值分别增长126.6%、11.0%和6.1%。
建筑业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460.4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8%。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5%,其中亿元项目投资增长7.4%,拉动全部投资增长4.2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低位运行。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9%,降幅比上年收窄8.7个百分点。
国 内 贸 易
消费市场复苏向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0.1亿元,增长6.8%。
开放型经济
外贸结构趋于优化。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183.6亿元。“新三样”产品出口299.7亿元、增长12.3%;其中锂离子蓄电池出口增长36.5%,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增长165.4倍。
利用外资提质增效。全年实际使用外资20.6亿美元。8个项目被列入2023年省级重点外资项目,其中6个项目被列入全国重点外资项目。
外经外事稳步推进。全年新增对外投资项目116个,增长114.8%;中方协议投资15.0亿美元,增长34.5%。与常州结为友好城市的外国城市累计达53个。
开发区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全市开发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0.8亿元,增长15.9%;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390.5亿元,增长8.6%。3家经开区进入省级前十,常州经开区、溧阳高新区分别入围“2023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第1位和第3位。
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加速恢复。全年完成客运量3811.2万人,增长57.2%;客运周转量12.6亿人公里,增长33.4%。货运量16857.7万吨,增长7.9%;货物周转量364.6亿吨公里,增长9.1%。通航境内外51个城市,民航实现旅客吞吐量402.9万人次,货物吞吐量2.2万吨。
邮政电信稳定向好。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72.3亿元,增长7.5%。快递业务收入65.2亿元,增长8.0%。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6.7亿件,增长11.5%。互联网用户325.6万户,增长3.2%。
旅游市场表现火热。全年旅游总收入1227.1亿元,接待游客10284.3万人次,其中4A级以上景区接待游客6780.5万人次。常州入选中国最美夜间文旅消费目的地、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
财政、金融业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0.3亿元,比上年增长7.7%。税收收入完成585.3亿元,增长16.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54.8亿元,增长3.5%;民生领域支出658.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7.1%。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879.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10.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8062.7亿元,增长13.5%。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6332.3亿元,增长18.0%。
保险业稳步增长。年末全市保险公司共83家。全年保费总收入415.2亿元,增长14.7%。全年保险赔(结)款支出67.5亿元,增长30.5%。
资本市场扩容提质。全年新增上市企业8家,累计达96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2家,年末达92家。年末上市企业累计募集资金1773亿元,增长13.4%。
科 技 创 新
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年完成专利授权4285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122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9.1件。累计拥有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61家、瞪羚企业935家。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330.3亿元,增长10.7%,研发投入强度为3.39%。
创新载体能级持续跃升。年末拥有市级以上“三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2638家。中以常州创新园获批省级功能园区,南京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建成启用,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挂牌。
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882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78所,竣工40所,增加学位4.1万个。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成投用,南京医科大学常州校区落户“两湖”创新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8个、博物馆30个。自办广播节目7套,电视台节目7套,有线数字电视63.1万户。建成8个国家一级图书馆、18家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实施重点文保修缮工程17项,焦溪古镇被列为江南水乡古镇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
医疗卫生服务量质齐升。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87个,总床位3.3万张。市二院阳湖院区二期、市儿童医院新院区、市七院二期全面投用。医学影像云平台全省推广,成为国内首个“无胶片”城市。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拥有体育场地2.7万个。全年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64.7万平方米,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4.6平方米。24名运动员获全国比赛及全国以上大赛冠军。
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增长。年末常住人口537.50万人,增长0.16%。年末城镇常住人口421.99万人,比上年增加3.35万人。城镇化率为78.51%,比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户籍总人口389.34万人,增长0.03%。
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92元,比上年增长5.2%。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957元,增长7.8%。详情>>
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新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24231套(间)、基本建成13815套(间),累计建成投用11.8万套(间),满足35万人才拎包入住。完成老旧小区改造98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64部,新增既有住宅小区公共充电桩1412个。
社会保障事业高质发展。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82.5万人,增长1.0%。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020元。年末拥有各类养老机构119个,养老机构床位数24147张,收养人数10613人。
城乡建设和公用事业
基础建设快速推进。全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90亿元,增长15.5%。魏村枢纽扩容改建工程建成交工,常泰长江大桥南接线全线贯通,沪宁沿江高铁建成通车。
公交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全年地铁累计客运量7311.5万人次,日均载客20.0万人次。营运公交线路547条,公交营运车辆3113辆,公交客运量12437.9万人次,增长17.0%。提前实现镇镇都有“美丽农村路”,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100%。
社会事业平稳发展。全年全社会用电量625.1亿千瓦时,增长2.6%;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66.6亿千瓦时,下降6.9%。年末建成区绿地总面积预计为11468.3公顷,绿地率预计为40.9%,城区公园绿地面积预计为3380.7公顷,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预计为15.7平方米。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全市PM2.5年均浓度34.0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比率78.8%,比上年提升2.1个百分点。长江常州段水质连续6年稳定保持Ⅱ类,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94.1%,达近十年来最好水平。
城乡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全年森林质量提升1.54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6.9%。建成口袋公园29个、绿化景观路21条、立体绿化8处。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完成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1.5万户,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1个。
注:
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不变价格或可比价格计算外,均按现行价格计算。
2.公报中各部门数据均为快报数。
来源:常州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