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巾帼建功标兵韩舒:不让须眉,励志做大国电力工匠
江苏
江苏 > 南京 > 正文

最美巾帼建功标兵韩舒:不让须眉,励志做大国电力工匠

从80后海归“新农人”,到电力设备“诊断师”、抗疫前沿“白衣天使”,再到基层法院的调解能手,她们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女性,她们扎根基层、奋战一线,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以奋斗者的姿态点缀美丽中国,灿若星辰。

韩舒,在国网南京供电公司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作为南京远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送变电分公司工程业务二室主任,韩舒从一个初出校门的懵懂女孩,一步步成长为拥有技师、工程师、注册类建造师资格的业务能手。在这个过程中,韩舒获得了江苏省“巾帼智造之星”、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韩舒技师创新工作室”荣获了“全国优秀QC小组”、江苏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等奖项,成为江苏电力系统一张闪亮的名片。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韩舒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付出。

干在基层 创新带团队

1984年出生的韩舒是一个地道的南京人。2006年从南京工程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她入职南京远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从一线工人做起,专注大型变电站建设试验工作。曾经是韩舒领导和师傅的司建设,见证了韩舒的成长。他说:“韩舒只要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就像换了个人。好学勤奋和不辞辛苦的劲,连许多小伙子都自叹不如。”

从2006年到2014年这八年时间里,韩舒平均每年要参加约30个变电站的调试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成为公司最有底气的继电保护调试技术高手。2015年,韩舒走上了管理岗位,但她仍然葆有对技术的执着和热情。她善于总结,勤于探索,勇于打破惯性思维,通过对试验工作举一反三,创新提出“新定位、新气象、新技艺、新思路、新流程、新制度、新特色、新探索”的“八新”管理理念,大大提高现场效率和完成质量。

以勤为桨,在探索中前进

2015年,韩舒所在公司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韩舒技师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以“培育中国电力工程领域顶尖技术工人”为愿景,是该公司培养与锻炼优秀技术工人的核心平台,现有成员24名,以80后青年骨干为主。

韩舒坚持用接地气的方式推动创新,以实用实效为导向,针对班组精益化管理,鼓励和挖掘职工实战技术创新,培养了一批“创新蓝领”和“草根发明家”,打造出一支“技术型、专家型、团队型、文化型”的创新力量。工作室成立以来,在韩舒的用心操持下,他们共取得20个优秀创新成果,其中有“便携式二次小线拉直器”“缩短户外电流互感器特性试验时间的试验平台”“多用途花杆”“电缆排管管道清扫装置”等10项发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成果获得了省部级表彰,累计创造经济效益突破1000万元。

迎难而上,夯实铁军底色

自2015年起,南京电网开始建设220千伏智能变电站,传统的试验思路和工作模式面临颠覆性的挑战。韩舒把智能变电站试验流程优化课题列为工作室的重点工作项目,在攻关的过程中,韩舒灵感迸发,创造性提出“模块化试验”的新型试验思路——在试验前,先以电压等级为区分,根据图纸把单间隔、单装置、单链路的主要回路和逻辑框架搭设和定义出来,把一个复杂的智能变电站按功能切割成不同模块逐步进行试验。此方法一举破局,成为智能变电站试验操作的典范,首次应用在220千伏玉带智能变电站,仅用40天时间完成试验并通过竣工验收,并迅速在省内得到推广应用。

在“模块化试验”的成功基础上,韩舒又总结提炼出“采集1个信号,安排2名试验人员,携带3宝试验工具,检测4条链路,观察5段报文”的“5S(step)智能化变电站排故法”,以这种“工作口诀”,来强化试验人员对排故要点的认知和理解。韩舒结合工作实践组织编写的《220千伏智能变电站继保调试大纲》和《220千伏电气交接试验细则》,已被公司放入新进员工的入职培训教材,并广泛在省内应用。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同步开展,韩舒接到江北新区桥林和东大两个220千伏变电站恢复施工的重任。2月14日,220千伏桥林变电站作为江苏省首个复工的电力主网建设项目恢复施工。由于当时正是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外省市的员工无法回来上班,一线人员严重不足,同时防控压力也让大家充满顾虑,韩舒一边指挥大家协同作战,一边做好防控措施,同时帮助同事进行心理疏导,复工第一仗桥林变项目得以圆满完成。

“2020年是入职以来最忙碌、也压力最大的一年。”2020年,因为新老交替,韩舒的部门减员近三分之一,然而工作任务不减反增,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韩舒承受着工作的重压。但她没有被压倒,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全年完成19项任务,产值达1亿多元。在繁重的业务指标压力下,韩舒还考取了国家一级建造师资质,更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的荣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多年来,在韩舒的引领下,部门所有同事携手奋进,出色地完成了南京市数十个110千伏和220千伏变电站改扩建和试验任务,为城市能源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省妇联发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