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好通”行更远 创新为序再出发
江苏
江苏 > 南通 > 正文

南通“好通”行更远 创新为序再出发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与大家共商国是,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部分江苏团全国人大代表紧扣政府工作报告作审议发言,并汇报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的生动履职。

面对总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汇报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在长三角一体化等众多国家战略的支撑下,南通最近几年取得的成就,包括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城乡居民收入情况等;第二个方面是南通加快跨江融合,打造重要支点,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三个方面重要工作:一是共建开放门户,二是共筑产业高地,三是共守绿水青山,主要是跨江融合的一些具体做法;第三个方面是省委省政府学习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经验,在长江口南通、苏州和上海的毗邻区域,规划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

回望往昔,2020年对于南通来说,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通考察、作出重要指示。当年,沪苏通长江大桥通车,南通经济总量跻身万亿级城市行列。时光荏苒,三年多来,南通乘着“好通”之风,已迎来了“沧桑巨变”。通过不断跨江融合,“北上海”“新苏南”的美好前景日益可期。而今,南通更是矢志不渝地拥抱新质生产力,决心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创新”为序,在这片江海大地上,“下一个万亿”的壮美篇章已然起笔。

以“南通好通”成就“北上海、新苏南”

在汇报三年多来南通发展取得的新成绩时,特别是围绕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吴新明提到了三个关键词:共建、共筑、共守。三个“共”字的背后是跨江融合的时代机遇,是南通“好通”的风帆正扬。

南通,滨江临海,紧靠上海,素有“江海明珠”的美誉。曾经长期受到长江天堑阻隔制约的南通,如今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开启了南通“好通”的全新时代:融入枢纽体系、共建开放门户,着力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点港区;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八龙过江”的大交通格局加速形成,上海、南通通勤时间将缩至40分钟内。

站在“好通”的“绝佳风口”,南通的抱负远不止地理上的相通,而是要推动“北上海”“新苏南”乘势崛起。吴新明曾多次表示,“未来5到8年将是南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目前在建的多条过长江通道建成通车需要5至8年,南通必须在此期间筑牢产业基础,做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特色,逐步显现与上海苏南产业创新协同合作成果,否则,本来适合落户南通的产业项目,未来可能只是把南通当作“过道”北迁外流。

江海潮涌,“强化协同发展、共筑产业高地”的图景全面铺开。今时的南通,正在深度融入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中锻造长板,船舶海工、高端纺织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首制一批大国重器,家纺市场成为全球三大交易中心之一。

通江达海的南通在发展亲海产业有着先天优势。例如,海陆交汇的如东县,基于丰厚的自然资源,已发展出亚洲最大的县域海上风电场、全国最大的海上能源岛、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LNG枢纽基地,正向着打造“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目标阔步迈进。

不止是如东,南通的众多板块在发展船舶海工这样的亲海产业方面均有着深度实践。在亦步亦新的进阶之路上,“大国重器”、破除“卡脖子”技术、“自主研发”这样的字眼频频出现。

在通州湾示范区,中铁建大盾构项目与铁建重工集团联合研制的“大国重器”——直径13.8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已正式下线;在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聚集了中远海工、中集太平洋等行业知名企业,正在建设成为“国家级海工及重装备产业基地”;中国首艘24000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鲲号”等一批大国重器相继出海,中远川崎、振华传动等一批企业“智”造水平走在前列;在南通的招商工业海门基地,18万吨级LNG船项目由于核心的薄膜舱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成功实现自主研发,整船完工时间预计整整提前了半年多……这些均成为南通亲海产业由“造壳”迈向“造心”的生动写影。

“大国重器”不断涌现的背后,是南通加速跨江融合、深化科技创新的整体布局。近年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等重量级创新策源地为产业链提供充沛创新补给;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显著提升……如今在南通,以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能源六大千亿级重点产业集群为核心、十六条优势产业链为骨干的“616”产业体系已然形成。

“616”产业体系中,内生动力强劲的南通市在多条前沿赛道上均取得重大突破。福立旺精密机电公司生产的极细金刚线,直径仅是发丝的三分之一;健顺生物科技(南通)有限公司细胞培养基系列产品打破了欧美企业在国内长达30年的垄断;度亘光电技术公司是国际上仅有的几家拥有全套IDM工程技术能力和量产制造能力的公司之一,其在南通投资的光电设备技改项目已竣工投产。

但是,全面激活新质生产力并不只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参与,传统产业的焕新同样十分重要。

“世界家纺看中国,中国家纺看南通。”纺织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也是南通的优势产业。如今在“智改数转”的带领下,南通这座“纺织之乡”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去年3月9日,大生集团的“10万锭智慧纺纱工厂”全面达产,这是工信部和发改委认定的“十四五”全国第一个“智慧纺纱工厂”。“千人纱,万人布”。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纺纱平均每万锭用工600人左右。而今,全面达产的“智慧纺纱工厂”,运用5G数据传输及智能管理云平台等技术,实现运营智能化、装备智联化、制造数字化,万锭用工少于10人。整个厂区成为一座以智能制造为引领、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黑灯工厂”。

值得注意的是,南通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在深化联保联治、共守绿水青山的维度上深度发力。如今,南通不仅守护着出江入海的生态屏障,而且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在“长江大保护”的积极实践中,长江南通段的生态之变处处可感、人人可见。尤其是这两年,“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从多年未见到随意偶遇”,逐渐成为南通市民眼中的“常客”、口中的“热词”,也成为城市生态之美、宜居之乐的象征。

当“微笑天使”恋上南通,生态环境日渐向好,具有南通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更添魅力底色。

聚力共建“长江口” 拥抱创新向未来

当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能快则快的关键所在。而南通在全力建设“北上海、新苏南”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吸收跨江北上的优质高端要素资源。在众多发展要素中,最重要的还是“创新”。

为此,吴新明在汇报中提到的“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可谓直指要点。这一重要议题自诞生以来,不仅得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更是获得国家发改委明确函复和支持。这将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更是南通以打开更深更广的创新格局来锻造新质生产力的“主动棋”。

南通“好通”行更远 创新为序再出发

事实上,南通市已经成为长江以北与上海、苏南联系最紧密、产业创新融合度最高的城市:近两年,南通50%以上企业与上海、苏南企业长期稳定合作;去年新签的1700余项产学研合作项目中,与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合作项目占比超65%。

同时,南通与上海市科委签订了沪通新一轮科技合作协议,与省产研院共建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2家省级平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长江口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签约落户……

锻造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乃是“主力军”。而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进程中,一系列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合作园区已蓬勃起势。

目前,南通市与上海、苏南等地建有19个合作园区,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海安常安纺织工业园、临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园、南通创新区等一批跨江合作的产业协同载体初具规模。

其中,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作为中、新、奥三国合作、苏、锡、通三市共建的园区,自一体化运行以来,来自上海、苏南企业已占在建、签约项目数的近七成;5家本地重点企业在苏南、上海均有研发或制造基地。像拥有年封装测试5G等新一代通信用集成电路产品2.8亿块的生产能力,同时具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的通富微电正是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南通“好通”行更远 创新为序再出发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为此,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而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将围绕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提升创新生态竞争力。

未来,一系列全新举措将为协同创新生态打开全新空间。探索“基地+拓展区”“总部+协同中心”“离岸创新”等模式;积极对接上海、苏南拓展实施“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等服务举措;在产业创新协同区内建立创新孵化器、科技园区,吸引更多的初创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入驻等。

通过在产创协同、园区共建、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破解产业创新跨区域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创新要素得以充分流通,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也正逐步从设想迈向现实,江海大地也将迎来新质生产力空前澎湃的“南通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