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高”逐“新” 科创淮安奏响新质生产力“最强音”
江苏
江苏 > 淮安 > 正文

攀“高”逐“新” 科创淮安奏响新质生产力“最强音”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3月20日,恰逢“春分”,2024年淮安(深圳)科创产业投资说明会召开,“运河之都”踏着春日的节拍,再次来到深圳拜访新老朋友、宣传推介淮安。

会上共签约项目46个,协议引资额602.1亿元,其中工业项目43个、50亿元以上项目5个。来淮兴业,不仅能够尝淮扬美食、品今世缘美酒、赏运河两岸美景,更能在科创赛道找到意气相投的“同路人”、创新创业的“合伙人”,共同迎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时代春光。

今年的全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成为全国全社会的重要命题,“因地制宜”则为这条“双新”之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路径。对于淮安而言,良好的生态本底和显著的区位优势造就这座“运河之都”的独特魅力,是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的重要支撑,也是回答好“因地制宜”这一时代之问的关键所在。

运河之畔,“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正充分融合“双新”命题,呈现出愈发鲜活的模样。“7+3”先进制造业集群尽显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淮安特色;得益于交通优势,中天钢帘线项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动能”汇聚这座“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站在“新三样”的发展风口,总投资超100亿元淮安阿特斯新能源产业园为春天里的淮安增加一抹新绿……此刻的淮安,迎着春光,“新”意蓬发,魅力无限。

逐“绿”而行 向“新”而生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落实“因地制宜”?对于淮安而言,首先要深刻洞悉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淮安在十四五规划中确立的“绿色高地、枢纽新城”的发展目标,便清晰阐明了这座“运河之都”的时代定位。淮安地处江苏“美丽中轴”和“绿心地带”,有着优越的生态本底,且在地理位置上,北接连云港市,东毗盐城市,南连扬州市和安徽省滁州市,西邻宿迁市,素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美誉,同时也是声名远播的“伟人故里”“美食之都”“文化名城”。

眼下,千年运河之畔,淮安的绿色新动能迸发。在生态治理上,淮安加速推进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造就古今辉映的生态画廊;在能源体系上,建立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持续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在产业结构上,电子信息、食品等含绿量高的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大关;在企业布局上,积极探索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科学布局一批“绿岛”;此外,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成为淮安绿色制造体系的重要亮点。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淮安有着生动的实践。

去年3月,总投资超百亿元、年产高性能玻璃纤维80万吨的中国巨石淮安涟水玻璃纤维零碳智能制造基地开工,打响淮安2023年向“绿”而行的“当头炮”。全球每3支风电叶片中就有1支运用到了巨石的玻纤产品,而这座全球唯一的零碳工厂全部采用绿电生产,配套建设风力发电工程,充分开发可再生能源。

为什么巨石玻纤向淮安投下信任的一票?一方面,淮安有着丰富的“碳足迹”管理经验,另一方面,这里有着充沛的风光电绿能资源。

攀“高”逐“新” 科创淮安奏响新质生产力“最强音”

去年,淮安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数量苏北第一;生态质量指数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93.4%、苏北第一。正如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所言,“对淮安来说,生态是最大的资源,绿色是最大的底色。”

而在淮安“7+3”先进制造业布局中,以天合光能、捷泰、阿特斯为代表的“新三样”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有到优,逐渐发展成为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去年,淮安“新三样”规上企业产值同比增长51.9%。投资超百亿元的天合光能、捷泰新能源已部分竣工投产,去年开票均已超70亿元。“十四五”期间,淮安市将成为全省光伏电池集聚发展的重要生产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淮安在产业绿色化进程中,既有“量”的扩增,又关注“质”的飞跃。例如,南高齿(淮安)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风电主齿轮箱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了进口替代,成为淮安向“绿”又向“新”的生动缩影。

枢纽新城 汇“新”聚能

如果说淮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资源优势在于生态,那么最大空间优势便是区位。

当下,淮安正将交通枢纽建设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徐宿淮盐、连淮扬镇、宁淮城际三条高铁将在淮安交汇贯通;沂淮、沿淮、淮泰铁路建设提上日程;江苏第四座航空货运枢纽——淮安航空货运枢纽,打通了江苏东部航空枢纽和西部门户枢纽的空中运输走廊,夯实其长三角北部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地位;“123出行交通圈”“123快货物流圈”加速成型……一座流量超大、名副其实的“枢纽新城”已成生动现实。

与此同时,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在淮叠加辐射。淮安是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交汇节点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在淮安呈现“丰字型”汇聚,是江苏省级战略“1+3”重点功能区中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沿海经济带的纵深腹地;特别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了淮安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建立了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省级联席会议、宁淮挂钩合作、淮昆台资产业协作等机制,为淮安汇集创新资源、做强科创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交融四方、通达八面的区位特点正推动淮安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强磁场”。如今,中天钢铁(淮安)作为淮安打造“全球钢帘线之都”的重要“筹码”,正在全力建设全球首家金属材料深加工“灯塔工厂”。而该项目之所以落户淮安,物流成本和产业配套是关键,内河运输成本节约了80%。

除了光伏行业龙头企业——天合光能以外,更多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数年间,全球第一大线路板生产基地——庆鼎精密电子、全国最大的LED外延片及芯片生产基地——澳洋顺昌光电、全球风电齿轮传动领域领军企业——南高齿、国家级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中天钢铁、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等产业龙头企业纷纷落户淮安。

攀“高”逐“新” 科创淮安奏响新质生产力“最强音”

值得一提的是,向淮安投下信任票的比亚迪集团、鹏鼎控股、新宙邦科技、曼恩斯特科技、顺海制造嘉立创科技、旭达智能制造等众多头部企业和知名科创企业正是来自深圳。

一批批创新型企业跨越山海,来淮追梦,共同在此筑就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淮安高质量发展“能快则快”。去年淮安的19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10项增速排名全省前三,其中GDP增长7.8%、全省第二,规上工业投资增长24.4%、全省第一,12项工作被国家有关部委推广或列入全国试点,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预期持续增强、士气不断高涨的发展态势。

眼下,淮安在建百亿级产业项目达12个、其中9个首期竣工投产,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信任淮安、投资淮安、加码淮安,实现了城市复兴梦与企业发展梦的双向奔赴、互促共赢。

“绿色高地、枢纽新城”不仅在于生态本底和区位优势,而更聚焦于其中的“高”与“新”。伴随着淮安一步步将生态和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这座“新”意盎然的“运河之都”正真正蝶变为“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

多元发力 “新”光迸发

春回大地,新绿萌发。2月28日上午,总投资超过百亿的淮安阿特斯新能源产业园项目在淮安涟水县开工,为淮安“新三样”产业攀高逐新再添澎湃动能,也将成为苏北光伏产业的一颗璀璨明珠。

为何阿特斯这样创新型的龙头企业会选择淮安?优质的营商环境是关键,也是淮安在“绿色高地”“枢纽新城”之外的又一张“王牌”。

“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的理念是淮安给予企业的“定心丸”。淮安阿特斯新能源产业园在今年1月29日成功签约后,只用了1个月时间,便完成了项目开工前的各项手续办理,再次刷新了重特大项目建设的“淮安速度”。而此前,天合光能单晶硅片项目,也仅历时4个月便从开工走向生产。近两年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淮安大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大大缩短了项目施工时效,现在工业项目拿地后平均3天内“五证联发”,拿地即开工率列全省第二位。

如今在淮安,理解、尊重、爱护、支持企业家和创新人才已成全社会的广泛共识。淮安连续四年召开全市重大项目建设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邀请企业家坐主席台、站C位;并将每年7月5日定为“淮安企业家日”,广泛吸纳企业参与制定普惠型涉企政策,“一企一策”支持困难企业和重点企业,着力打通企业发展中的堵点卡点难点问题,真正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去年淮安市民营企业营商环境评价满意度全省第三。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便是创新,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淮安优质的营商服务体系吸引阿特斯、天合光能这样的创新型龙头企业纷至沓来,也进一步带动全产业链向着更高创新能级迈进。

除了引入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链主企业,淮安另一项“法宝”便是以产学研一体化推动创新布局强基蓄势。

这里有着丰富的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淮安拥有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等8个国字号开放平台、6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3个国家级孵化器、8个国家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另有7个省级开发园区、16个省级特色园区。

淮安系统打造“一核一廊三区多点”的创新布局,重点打造淮安科教产业园“创新之核”。去年,淮安新引进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省部级实验室3家,在淮设立的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上海交大苏北研究院、中关村硬创空间、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淮安分中心、南京理工大学盱眙产学研合作基地等综合平台高效运转,总投资80亿元的“智慧产业谷”已有南京大学、兰州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钢铁研究总院华东分院等12家科研机构落户。

而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的过程中,人才与资金同样至关重要。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淮安在招引创新人才下足功夫。如今,淮安市拥有专业技术人才超42万,本科院校3所、中高职院校21所,与鹏鼎等龙头企业合作设立了20多个产业学院、300多个现代产业专业点。去年,淮安引进培育高层次领军人才153名、团队37个,分别增加47名和13个,13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取得历史性突破,驻淮高校毕业生留淮人数增长19.4%。与此同时,超1亿元的市级人才专项资金、“淮上英才计划”“333产业人才集聚行动”“920淮安人才日”等系列人才计划活动,还在全方位激发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金融活水灌溉创新沃土。去年,全市“淮科贷”授信904笔47.63亿元,同比增长23.8%;为企业办理“苏科贷”152笔7.46亿元,同比增长57.38%。总规模8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10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10亿元的人才创投基金倾力护航企业做大做强。

伴随“四链融合”的不断推进,这座“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创新活力得到深度激发。去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2.02%,新获批国家高新企业312户、为历年最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31.9%、提升2.8个百分点。有效发明专利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增长26.6%,增幅均居全省第四,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5.4%。如此蓬勃的创新生态便是“7+3”先进制造业集群攀高比强的底气所在。

不仅如此,更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正在陆续被打通,创新要素得以充分流通。此刻,“壮丽东南第一州”映着明媚春光显得愈发璀璨,“国家创新型城市”也有了更多呼应时代的“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