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人文并重 打造温暖医疗:苏州明基医院“医学人文专栏”温情上线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站内

医学与人文并重 打造温暖医疗:苏州明基医院“医学人文专栏”温情上线

为落实国家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三年主题活动相关要求,不断提升高质量医疗服务水平,苏州明基医院将2024年定为医院的“医学人文建设年”,打造“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在苏州明基医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有着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他们在关键时刻迸发的正能量,自然而伟大,于无声处打动人心,用善意温暖社会。

“抓质量,重体验;促安全,惠民生”,这是苏州明基医院周晓庆院长对全院员工一直以来的期许,也是对“医学人文建设年”的定调。

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那些温暖过我们的患者所留下的回忆,正变成我们对医学温度的体验和理解,把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融入临床诊疗的各个环节之中。所有的赞誉都源于认可,每一句称赞的背后都有一段特别的故事。每一件日常的小事,都是明基温情服务的缩影,更是对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生动表达。

跨越两千公里的十六年医患情

事件人物:吴国强(外科部部长、普外科主任)

医患之间,最难得的是什么?或许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信任”二字定在其中。

2008年,现任苏州明基医院外科部部长、普外科主任的吴国强医生是沈阳军区总医院普外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接诊了患者孙大伯(化名),为其做了胃癌根治手术,每一次查房,吴国强医生都热心、负责,孙大伯很快恢复了健康,顺利出院。

“在出院后的时间里,他一直关心追踪我的病情。只要不舒服,总是直接打电话找他咨询,他完全不会不耐烦,如同亲人朋友。”孙大伯说,多年来,他的双手就如爱心检测仪一般为病人精心服务。每次找他的全部都是老“熟人”,有他救治过的病人,也有治愈病人的朋友和家属。

医患之间一来一回的短信,虽只是寥寥几句,却凝聚了满满的温情。16年后,孙大伯出现了肠梗阻症状,辗转多家三甲医院,医生均建议手术。得知需要手术时,孙大伯第一时间想到了“老友”吴国强医生,而此时,吴国强医生已在距离家乡两千多公里的苏州明基医院任职,孙大伯还是第一时间找到了吴国强医生,希望由他主刀手术,说明病情后,孙大伯便带着三个儿子一起坐上了前往苏州的飞机。

“我三个儿子都说,把我的健康交给吴医生,全家放心。”虽然已时隔多年未见,再次见到时,一个深深的拥抱,一个有力的握手,一句亲切的问候,时光仿佛再次回到了16年前。

安抚好孙大伯一家焦虑的情绪后,吴国强仔细询问了孙大伯的病情,熟练地帮他检查了身体,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谈话极大地缓解了患者及家属焦虑不安的紧张情绪。经过多次分析、会诊、研究后,吴国强团队确定了治疗方案,最终在其团队的努力下为孙大伯施行了手术。

术中,吴国强团队腹腔镜探查发现小肠和腹壁切口均有严重粘连的情况,行腹腔镜松解术后进一步探查时发现患者存在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吴国强团队当机立断,没有选择传统的肠排列手术,而是给小肠进行充分的松解,把小肠按照正常位置归位后,使其自然恢复。术后,孙大伯恢复顺利,出院前,吴国强医生恳切的叮咛让一家人连声道谢。

医者有德,患者有心,好医生遇上了好患者,16年时光,让时间陈酿出最真挚的情谊,慢慢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依赖”。患者珍藏在内心的感恩之情,在时间的酝酿下,更显香醇芬芳,将美好代代相传。

手术室的“温暖三部曲”

事件人物:卢森 (麻醉科麻醉医生)

“XXX,现在我们给你的后背做消毒,会有点凉。”“医生,我不觉得凉呀,感觉还温温的。”“是的,我们现在使用了保温碘伏。”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科室,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但它绝不是一个冰冷的地方。

近些年的研究发现,低体温和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术后转归都有密切关系,“减少体温流失”,正逐渐成为手术室医护们新的观念。

随着“优质照护”观念的深入推广,在苏州明基医院手术室,大家正在集思广益,身体力行,以患者为中心,开展“温柔手护,暖心陪伴”优质服务活动,以“保温三部曲”助力手术患者快速康复。

一是规范手术室温湿度,使用暖风机,保证一室一机;二是预防冷稀释液,如输液、输血、冲洗液及消毒液加温;三是根据不同病人,不同手术方式,针对性实施个体化目标导向性保温。

手术室是切除病痛走向健康的重要一个环节,除了疾病的治愈,还有情感的安慰与关怀。“始于细微,见于平凡”,“保温三部曲”只是一个开始,让患者能够体验到更加安全舒适的手术过程。

通过这一系列改善措施,制定了手术患者全程体温监测标准化流程,科室患者体温监测率不断提高,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大大降低,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将优质照护的理念更好地融入了工作中,更加贴近临床,贴近患者。

一碗生日面,温暖患者心

事件人物:岳靖琦(肾脏内科病区护士)

在苏州明基医院的病区内,窗明几净的走廊、医护忙碌穿梭的身影、患者怡然自得的神情,总是显得那样和谐与温馨。

然而,此时在肾脏内科病区住院的黄爷爷却情绪不佳。黄爷爷在病房迎来了他78岁的生日,但生日当天,只有老伴陪着他,子女都不在身边,加之自己的病情,让他总觉得郁郁寡欢。

主护岳靖琦观察到了黄爷爷的状态,主动来到床旁宽慰爷爷,“今天感觉怎么样,您昨天睡得好吗……”用一句句关爱的话语拉开序幕,试图调整爷爷心态逗他开心,主护找到护士长说明了这件事情,希望能在医院帮黄爷爷过一个难忘的生日,让他恢复积极的心理状态。

于是,护理站迅速与后勤保障部进行了沟通,送来了一份生日面,护士们端着面唱着生日快乐歌把面送给爷爷,一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一份诚挚的生日祝福,让爷爷既开心、又感动,他说,“这一天有点特殊,有点遗憾,有点温暖。特殊的是,这天是他78岁寿辰,遗憾的是,这天没办法跟全家人一起庆祝,温暖的是,这天他收到了医护人员特意送来的长寿面。”

“生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非凡,它代表着新生、代表着希望。

平凡的日子需要一束光,生活需要仪式感,一碗小小的生日面虽然微不足道,却是医院对每一位病患最诚挚的祝福,让患者在住院期间感受到我们如家一般温暖的服务。

轮椅背后的爱心传递

事件人物:董燕(口腔科 工作人员)

在苏州明基医院外科诊室外的走廊上,监控记录下了这样一幕,一位虚弱的少年坐在轮椅上,吃力地自己推着轮子,由于使不上太大的力气,只能缓慢地前行,一旁陪同就诊的是他的妈妈,而妈妈的怀里,还抱着熟睡的婴儿无法脱手。看着大宝贝无法推动轮椅,瘦弱的母亲准备调整怀中婴儿的姿势,试图一手抱孩子,一手推轮椅。

就在这时,口腔科的工作人员董燕从这对母子身后经过,见到这一情景,下意识立马上前帮忙推住了轮椅,询问患者要就诊医生后,一路把患者推到诊间就诊。随后,缴费、拍片……在董燕的陪诊下,患者高效地完成了就诊过程。直到患者打车离开,把患者送到车上,董燕这才安心离去。

临行前,一家人连声感谢,“这事别看是小事一件,这是明基基层员工助人为乐品德的表现,是明基医院全院上下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们患者和家属感动、敬佩……如果不是工作人员的帮助,我们不可能这么快能结束看诊,她(董燕)带着我们熟悉地完成了每一个就诊环节,直到就诊结束,小宝宝也还在安静地熟睡着,我们大人心里别提有多欣慰了……”

一个轮椅、一次等待……让有温度、有深度的优质服务惠及每一位患者。事后,董燕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还是记忆深刻,她说,看到他们当时的无助,自己是很心疼的,面对这样需要得到及时帮助的患者群体,作为一名“明基人”,不管是谁都会第一时间去帮忙的。

“我们的很多工作都是不起眼的。只要患者需要,不管这个事情是大是小,只要能帮助到他们,我们就要努力去做。”

从守在岗位回应患者需求,到主动发现患者需求,助其解决问题,分布在各个诊疗区的“明基人”们用一点一滴的行为,不断拉近患者跟医护人员的距离。而患者友善的回应,也在不断激励着他们越做越好。

只有心中时时装着患者,才能处处想到患者。正是医院不断加强先进典型培育,营造争先创优氛围,强化心系患者意识,不管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患者有需求,医院员工都会挺身而出,义无反顾。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