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焕新 2500年文脉迸发新质生产力

姑苏焕新 2500年文脉迸发新质生产力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去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深刻提出了这一研究命题。

时隔一年,总书记再次在全国两会上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全国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因地制宜”则为这条向“新”之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路径。对于姑苏区而言,2500年的绵长文化底蕴是历史留给世人的宝贵遗产,是今日古城保护与更新、经济发展与创新的厚重本底,更是回答好“因地制宜”这一时代之问的关键所在。

图片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图片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当人文经济学碰撞新质生产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便向世界提交了一份绝妙的“姑苏答案”。千年古城的DNA在“数字孪生”世界中得以永续,“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苏作理念转化为科技创新的精神源泉;得益于“文化+”的多元融合模式,今人能够在多彩的文旅新业态中与古人怦然相遇,在盛世繁华中回甘千年的风雅;直播电商、元宇宙等新兴产业激活数字经济“新引擎”,江南文化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中内涵愈发丰富,一批批文化创意类青年人才汇聚姑苏……

“白发姑苏”用鲜活现实证明,悠悠古韵并非革新的羁绊,而是前行的后盾。以文化为资源要素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强势,能够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引擎。在这里,江南文脉的汩汩清流正从岁月深处涌来,踏浪数字经济的大潮,汇入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之河,浩浩荡荡、奔向未来。

以新时代工匠精神塑强新质生产力

古城保护信息平台三维模型截图

古城保护信息平台三维模型截图

在手机上打开“苏周到—数字古城”,一个个完整的数字古城三维模型映入眼帘,每一座房子、每一条道路都被精准复刻。借助“数字城门”“传统院落”“32号街坊”等社会化应用模块,大众足不出户便可领略古城风貌,享受数字孪生技术带来的“可观、可感”的线上文旅体验。

当姑苏古城邂逅数字技术,完整、精细地重生于“数字孪生”世界,它向世人展现的不仅是姑苏独有的视觉盛宴,更是获得崭新诠释的、具有姑苏特色的“工匠精神”。

古城保护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面积1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着各级文保单位184处、“中华老字号”17家、非遗代表性项目100项。这些皆是前人留给今人、今人留给后人的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古城要保护好也要发展好,这个矛盾如何化解?关键就在于创新古城保护和运行的理念和机制。其要领便是把握好“有机更新”精髓,要坚持保护优先,保护第一,要用足“绣花功夫”来建设古城。

用好数字技术便是“绣花功夫”的体现之一。大到每一个片区、每一个街坊,小到每一条街巷、每一座建筑,如何保护、如何更新、如何利用,全都做到有思路、有计划、有具体方案。“古城细胞解剖工程”为古城里的每一处历史遗存办一张“身份证”;CIM+“数字孪生古城”加速古城全要素数字化,让江南文脉在数字空间内获得持久生命力。

古城细胞解剖工程

古城细胞解剖工程

而更久以前,姑苏区还为此做了巨量繁杂的基础工作。2019年年底,“古城保护信息平台”完成第一期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实现了对全区各类保护对象分布的可视化,为保护对象的日常管理、保护修缮、开发利用提供第一手资料和有力的数据支撑。该平台涉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园林、古城墙等18类共4000多个保护对象,收录数据9.7万多条、图纸4000多张。

海量的数据、“绣花”的功夫、多年的坚守,终于成就了今时“数字孪生古城”的细致与惊艳。

如此极致精细的数字化成果诞生在姑苏绝非偶然。

回望历史长河,姑苏作为一座波澜壮阔的百工之城,文化深邃,孕育了无数能工巧匠。“敬业、精益、专注、创新”——这样的工匠精神永不褪色,既能在千年历史中造就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苏工苏作,更在现代经济新常态下,丰富企业“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涵,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创新动能的生产力。

当下,面对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新时代要求,“数字姑苏”承载的这份工匠精神有着明确的现实意义。例如,从园林造景艺术“以有限造无限”的功夫中汲取智慧,推动高精尖技术创新;从苏工苏作中传承“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理念,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不仅体现在非遗传承人身上,也体现在科技研发人员身上。

坚持与时俱进,从千年文脉中汲取智慧力量。眼前的“数字姑苏”建设成果,既是厚重文脉与现代科技的精彩碰撞,更是以新时代工匠精神塑强新质生产力的鲜活证明。

解锁“文化+”:传统文化IP赋能经济新发展

唐寅故居

唐寅故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昔日唐伯虎一首《桃花庵歌》,让无数人对桃花坞这个诗意的地方充满无尽的遐想与向往。如今,借助“文化+旅游”的创新模式,江南才子故居得以再度出圈,成为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

桃花坞市集

桃花坞市集

去年10月26日,唐寅故居文化区正式开街,曾经的唐寅故居遗址修缮一新,变身为“沉浸式”古风集市及游园活动的有机平台。不久前,一场浪漫唯美的“酥香”迎春花市便在这里火热开展。鲜花、盆景、非遗文创、咖啡美食、老字号等摊位,带给市民游客赏花买花、打开非遗、品尝美食的一站式文旅体验。

桃花坞市集

桃花坞市集

在这里,无论是全新开放的苏州市方志馆、文艺范十足的桃花坞美术馆,还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体验店、炉缘阁、才子茶馆等,都串联起了可游可读可赏的文旅新体验,让市民游客从“看景”到“入景”。

新颖的文化场景和丰富的体验空间在此接续诞生,传统与新潮实现了巧妙融合,唐寅IP拥有更多新质内涵。如此的“文化+旅游”模式,既留住气韵,又集聚人气,也让古城的保护更新在一次次鲜活的实践中魅力尽显。

事实上,2500年的姑苏能够打响的文化IP远不止于此,“文化+”的模式也存在更多可能。

上城门酒店效果图

上城门酒店效果图

上城门项目便是“文化+商贸”的巧妙融合。该项目聚焦百年石路和《姑苏繁华图》阊门外的盛况,重点挖掘“轧神仙”民俗内涵,植入“八仙”文化IP,打造集网红新零售、早咖夜酒、文创、餐饮、酒店等业态于一体的文旅垂直街区。目前,项目正积极对接各类网红业态,引进的“奇遇派”古风精品酒店将于年内开业,在渲染“文化味”的同时,促进人气商气双提升。

当“文化+商贸”释放消费新动能时,“文化+艺术”正创造出娱乐新场景。

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

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

今年2月,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正式挂牌揭幕于演艺中心东区,标志着长三角电影文化的新地标即将矗立。该场馆巧妙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建筑风格,深深融入了江南文化的写意之美,让人流连忘返。

演艺中心西区,运河剧场也敞开潮流艺术的大门。作为古城内首个座位数超过1000的场馆,这里将迎来开心麻花的精彩驻场,并引入国内外各类精品及热门演出,以全新的消费场景和艺术形式,为观众呈现一场潮味十足的文娱盛宴。此外,江南分馆与运河剧场的联动,更将吸引餐饮、书店等适配业态入驻,共同打造电影主题的网红街区,为古城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

文化是姑苏最为浓郁的底色,它深深烙印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丰富多样的“文化+”模式,不仅在旅游、商贸、艺术多个维度为古城注入了多彩活力,更成为了姑苏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色亮点。

以“数字”拓新路 以文气聚人气

图片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图片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走进相门城墙景区内元宇宙数字文化基地,佩戴VR眼镜,体验炫酷的实时沉浸式旅游项目——“狮林·园宇宙”,游客便可身临其境感受到数字园林的独特魅力。这样富有趣味性的“元宇宙+沉浸式娱乐” 便是姑苏区近年来积极拥抱数字经济时代的生动缩影。

古城文化资源激活的还有直播电商赛道。直播间里,主播们手持苏式汤面、苏州糕点等苏州特色美食,为网友们热情介绍;电商区内,运营们马不停蹄地在后台为用户推荐商品;分拣车间里,员工们紧张有序地挑选、包装产品,发往全国各地……这是位于姑苏区一家国有控股直播电商的工作日常,也是古城业态优化提升的一个缩影。

得益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众多苏式传统文化符号深融入数字经济浪潮,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而伴随数字经济带动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以数字文化企业为典型代表的文化创意类企业便迎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加速聚集姑苏,为古城文脉注入了更多商气、人气。

芳华文化创意产业园

芳华文化创意产业园

谈到古城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有这样一抹“蓝”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蓝系列产业园。作为较早一批入驻苏州古城的品牌运营商,江苏蓝园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这些年投身古城保护更新浪潮,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优势,改造了一批老旧厂房,让工业遗存变身年轻人创业消费的沃土,也为古城腾出了全新的发展空间。

近些年来,从单体产业园“老瓶装新酒”,到处处是文创产业园,再到如今M+、安和锦、蓝园系列这般成体系、重特色的品牌产业园发展势如破竹,苏州古城产业园的发展之变可见可感。尤其近3年来,姑苏区推进闲置载体盘活工作力度空前,几乎是以平均每年30万方的速度压茬推进,自2021年9月至去年底累计盘活98.9万平方米,通过低效用地再开发实现“综合成本更低”,切实为产业发展释放出了新空间。

中心城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空间是稀缺要素,在有限甚至没有增量的现实下,盘活存量成为必解之题。面对这样的普遍性的发展困境,因厚重文脉而兴盛的文创产业为“白发姑苏”提供了破局之道。

如今,以“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人才”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然成为古城有效应对发展挑战、锻造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人文经济强调以人为本,在经济活动中既要见“数”见“物”更要见“人”。当直播电商、网红经济、特色经济扎根古城,千年姑苏亦可成为青年发展型城市。今时,在苏州古城区、老城区,外观个性鲜亮、里面潮店潮玩的特色产业园,是粉墙黛瓦间的一抹别样色彩,也成为了创新创业者、年轻消费者的目的地、向往地。在这里,白发古城展现出青春活力,释放出全新生机。

文/李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