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滨湖区:科创湾区 活力向“新”
江苏
江苏 > 无锡 > 正文

无锡滨湖区:科创湾区 活力向“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会议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焦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

聚力创新,正是无锡滨湖区长期以来的发展要义。1月1日,2024太湖湾科创带滨湖创新大会举行。这是滨湖自2021年启动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以来,连续第4年举行以“创新”为鲜明主题的新年第一会,彰显坚定不移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要核心竞争力的决心。

创新为笔,挥毫太湖北岸。这里,万顷碧波映照“靓丽太湖湾活力科创带”,旖旎风光中,“院所经济”愈发璀璨。依托大院大所的创新“活水”,滨湖区“543”产业攀高逐新,绘写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壮美底色。滨湖区,不仅是空间规划上的太湖湾科创带的“C位”,更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闪亮舞台。

院所经济 “新”力迸发

眼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已成全国全社会的关键命题。在这条“双新”之路上,滨湖区加速前行的“筹码”何在?

答案便是“院所经济”。

滨湖区院所经济的发展状况甚至可用“现象级”来描述。湖光水色间集聚了全市近90%的科教资源,仅省部属科研院所就有12家,此外驻区高校院所与区内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千个,累计交易额近亿元,培育孵化企业超百家。

沿着一条11.8公里长的“院所路”——山水东路,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中国船舶七〇二所、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航空工业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航天新气象、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等一大批科研院所接续布局,“奋斗者”号、“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从中诞生。

四年来,滨湖区奔涌向新,平台建设“快马加鞭”。去年,“院所经济”这张“滨湖王牌”再添新亮点。2023年,滨湖区落地国内首个量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太湖量子智算中心,将在药物发现、自动驾驶等领域产生颠覆性作用;揭牌香港大学太空产业研究院,致力推进卫星产业在环太湖区域的发展与壮大。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里的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实力如此突出。

在不久前闭幕的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上,航天新气象很多硬核新科技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填补了国内冬季山地冰雪运动精细化预报技术和产品的空白。航空工业雷达所也有好消息传来。世界在研的最大水陆两用飞机——“鲲龙”AG600近期完成了最后一项高寒试飞任务,其配装的“鲲瞳”是国内第一款芯片式二维有源相控阵气象雷达,可从容应对各类复杂气象威胁。

而在南大西洋,“蛟龙”身影频频现身,七〇二所为全程技术保障单位。几十次的下潜取得了“初步证实南大西洋的热液生物群落与北大西洋有高度的相似性”等重要成果,有效填补了南大西洋生物多样性调查空白。

“一所一策”释放驻区高校院所潜能。而得益于院所经济这一创新“强引擎”,滨湖区的整体创新实力加速提升。

2023年,滨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6%、保持全市第一。院所经济地方贡献5.5亿元、增长36.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9件、全市第二。

太湖北岸,创新一直是这片湖湾独特的基因,也是这片湖湾突出的气质。

产业逐新 拥抱“未来”

产业逐新。——滨湖区对此有着深度的认知与实践。

合成生物产业是近年来高速崛起的未来产业。日前,滨湖企业途深智合联合多家院所机构,共同发布了国内首个自然语言文本蛋白质大模型TourSynbio™。这款大模型打通了蛋白质设计的全流程,将大幅加快酶改造和全新蛋白质序列设计过程,深度赋能生物制造、生物医药和可持续生物技术等众多领域。

TourSynbio™大模型诞生在滨湖区绝非偶然。滨湖拥有生命健康产业的坚实基础和创新生态,当前已在度假区集聚了一批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上下游企业,能为竞速合成生物赛道提供有利条件。

同时,如此重磅级的未来产业科研成果,折射出滨湖区产学研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重点孵化途深智合的机构是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CHIPX),这是滨湖区竞速量子科技赛道的“头号工程”,更是区域未来产业地标。

研究院率先在滨湖区布局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以高端光子芯片的研发为核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化应用,推动量子计算机、通用光子处理器、三维光互连芯片和高精密飞秒激光直写机等变革性技术在滨湖区落地转化,深度赋能合成生物、人工智能、6G、汽车芯片和元宇宙等未来产业。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滨湖,科技和产业的“高匹配”有着高度彰显。

例如,在山水东路“科创谷”内,南泉科技园区域内的航空电子产业园将与山水东路上的56所、607所等院所进行合作共建;申威产业园依托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及中电科申泰、航天江南等龙头企业和华云数据、蓝创智能等专精特新企业,着力打造“国产CPU+信创整机+云基座+信息安全+办公软件”的全链式产业园。

在滨湖“五湾五城”新功能区布局中,蠡湖未来城是一块科创“金字招牌”,而红沙湾科学城、运河湾现代城、九龙湾智造城和灵山湾生态城定位虽不同,但皆有“科创”共性。

以科技创新为题,大院大所牵手创新型企业,打开了滨湖惟新惟进的广阔空间。而为打造“产业强区”,滨湖区思考的更多。

例如,全面深化数实融合,“一业一策”谋划升级路径,加快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2023年滨湖全区累计培育各类智能制造标杆133个,有效高企数近800家。目前已累计创建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省级绿色工厂,获得省、市级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的企业有近百家。

同时,推动企业不断朝“专精特新”发展、向“单项冠军”迈进。滨湖区60家企业上榜江苏省2023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新增数占之前批次总和的75.9%。

多维发力,攀高逐新。太湖之滨,一个更具魅力、更有活力、更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创新湾区,正在喷薄而出。

营商沃土 “近悦远来”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创新型企业为何纷至沓来,并在此发展壮大?行之有效的招商引资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是核心。

招商引资是发展的“生命线”,是项目建设的“源头活水”,是筑强滨湖区“543”产业筋骨的重要抓手。

过去一年,滨湖不断创新招引机制,构建“8+8+N”招商护商体系,形成全区招商“一盘棋”格局。通过搭建数智化招商平台、多频次开展招商推介,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多个城市开展招商对接超300场,前往日韩、欧洲、中东等开展境外经贸交流,累计签约项目175个,全球招商网络进一步构建。

成绩背后,既离不开专业化招商队伍的努力,也离不开招商模式的创新。目前,全区招商“尖刀”队伍规模已超200人。同时,滨湖区还在招商过程中用好投资热力图、招商靶向图、招商全流程管理数字工具等“两图一工具”,积极运用“园区+创投”“空间+组团”“数据+AI”等招商模式,精准制定招商标的清单,全力以赴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群引链、招才引智。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滨湖区用“‘滨’至如归”的营商环境向全球投资者传递最大诚意,让创新型企业既能安心落户,也能舒心发展。

2023年,滨湖区重磅发布优化营商环境5.0版政策,围绕市场、政务、产业、监管、法治等5大领域,推出65项营商服务举措和两张实施清单,力求用“颗粒度”更细的改革举措,擦亮“宾至如归、有呼必应”的营商品牌。

在市场服务方面,5.0版方案推行“住所在线核验”“一照多址”“一证多址”等改革,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化水平,推广“拿地即开工、拿地快开工”数字化应用场景等;在政务服务方面,优化综合窗口服务,推进“一网通办”改革,建设智慧高效“总客服”,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在监管服务方面,破除不合理限制,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此外,滨湖区还不断推动人才链、资金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让创新人才与创新企业在这里获得更多“如鸟投林”的归属感。

人才是创新驱动之源。去年,滨湖升级出台“滨湖之光”人才政策4.0版,新增高层次人才2095人、高技能人才4608人;新设立滨湖数字、锡创云芯等一批市场化合作基金,引入项目36个。

滨湖持续引导金融资本为实体经济“供血输氧”。目前滨湖已落户金融创投类企业超500家、总规模1300亿元,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2家、总市值无锡第一,诞生了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卓胜微、上机数控4家中国上市企业市值500强企业,创成了“省创业投资集聚发展示范区”。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湖湾之畔的滨湖,营商土壤优渥;锐意创新的滨湖,真心真情亲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