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西善|写出“宋史三部曲”的夏坚勇,是作家方阵中稀缺的人物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南京西善|写出“宋史三部曲”的夏坚勇,是作家方阵中稀缺的人物

他戴着深色宽边眼镜,说话语速偏快,语调中夹杂着江苏海安的乡音,初次见到他的人,感觉他像一个性情温和的教书先生。他就是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剧作家夏坚勇,一位极具情怀的文学耕耘者。

在当代作家方阵中,有作品、有情怀、有故事的名家在现实中比较稀缺,这从侧面造就了夏坚勇的独特性。

“与文学大家面对面”活动现场

“与文学大家面对面”活动现场

夏坚勇1976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又毕业于南京大学作家班。当过农民、广播站通讯员、教师、县(市)文化局创作室创作员。代表作品有系列文化散文《湮没的辉煌》、长篇散文《大运河传》《宋史三部曲》,话剧《金粉残阳》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及鲁迅文学奖。

4月20日下午,夏坚勇走进南京西善桥街道“在世界文学之都与文学大家面对面”系列活动第二十五回活动现场作文学讲座。此次讲座正值第29个“世界读书日”到来前夕,又恰逢街道举办“世界读书日”暨全民阅读促进会成立一周年大会召开。文学如同一根金色的纽带,串联起作家与读者的共情。

“与文学大家面对面”活动由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办事处、西善桥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主办,西善桥街道影视文旅中心、南京止一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南京•初见知旅共同体承办。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第二十五回活动由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李徽昭任学术主持,对谈主题为“历史写作中的想象——夏坚勇长篇散文‘宋史三部曲’分享会”。

“宋史三部曲”分别为《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东京梦寻录》。评论家李祥认为,在夏坚勇笔下,历史风云中注入了人间烟火,历史不再冰冷,失温的历史重新恢复了体温。

“书香西善”择高度而立

夏坚勇是继作家徐则臣、陈应松、钟求是、陆春祥、宁肯、索南才让、沈念、庞余亮、王跃文等来过西善之后的第25位文学家。

长期以来,西善“理想教育小镇”建设的精神坐标之一,就是注重培育全民阅读的氛围,促进居民不断提高文化素养、思想境界。

在全民阅读促进会成立一周年大会上,街道表彰了2023年度全民阅读先进集体和个人,发布全民阅读倡议书,5位全民阅读推广人及红领巾宣讲团代表作经典阅读分享。

“书香西善”日常活动

“书香西善”日常活动

“书香西善”择高度而立,使读书成为潮流。平治书香社区读书会“共读《直视骄阳》”阅读分享活动、古遗井社区“古劲书香润心灵”阅读活动等,打造阅读品牌、完善阅读设施体系、构建全年龄段阅读体验,形成了“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化氛围。

街道举办了全省首家街道级全民阅读促进会揭牌大会暨“书香西善,向上向善”2023年度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构建起全街阅读组织发展框架,实现人才、服务聚集。在街道全民阅读促进会指导下,成功孵化西善花苑小学“同心苑家长读书群”近400人,平治社区“平治书香社区读书会”、齐修社区“齐趣阅读屋”“益齐阅”、明义社区“义路书香”读书班等一批基层阅读组织。

“书香西善”日常活动

“书香西善”日常活动

从广义上讲,打造文学IP,持续举办“与文学大家面对面”讲坛,通过与文学名家近距离接触,让辖区文学爱好者切身感受文学魅力,体悟文学创作,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为“书香西善”夯实了根基。“与文学大家面对面”文学志愿服务项目已形成品牌效应,荣获2023年雨花台区十佳文明实践项目。

在西善,“与文学大家面对面”的辐射面越来越广,它所带动的《周璐谈阅读教育:做孩子的成长合伙人》线下和线上分享会,发出了“让阅读改变未来”的呼唤;出版《经典有梦》“理想教育”征文获奖作品,营造书香氛围;协办“最好的我们”幼儿作品展,增强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出版《青春》杂志西善专刊、《画说西善》蔡震速写集,举办《画说西善》采风速写展暨新书分享会、“新西善 西善新”摄影作品展,全面展示西善桥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成就。

“书香西善”日常活动

“书香西善”日常活动

用情用力讲好西善故事,推进“书香西善”建设,持续涵育读书风尚,是25位文学大家纷纷感受到的“西善风尚”。通过他们的传播,会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向往西善,纷至沓来。

“文坛老将”继续写下去

夏坚勇出生在海安一个寻常农家,母亲生了8个孩子,他是年龄最小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学到高中,他一直都是“学霸”。总想着书读得好,就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果然,文学给他打开了命运转折之门。进入大学短短几个月,夏坚勇就在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名为《车辙》的处女作,以整版篇幅刊出,让他初尝文学的甜蜜。

之后的人生,就与文学如影随形,从未分开。

夏坚勇谈创作

夏坚勇谈创作

如今已经74岁的夏坚勇,堪称“文坛老将”。在他50年的创作生涯中,写历史文化散文长达30年。他谦称:“夏坚勇这个名字对文学来说微不足道,但对于我这个具体的人来说,文学几乎是全部,是100%,文学让我这几十年的生活过得充实而快乐。”

他动情地说:“对于我来说,文学是一副维护尊严的铠甲,让我可以自由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在写作的时候,有种一个人一支笔浩浩荡荡之感,是文学给了我自信和自尊。从这点出发,趁身体还很好,我将继续写下去。”

夏坚勇认为,历史关乎“实然”,文学则关乎“应然”,即猜测历史之幕背后可能发生了什么。在“实然”与“应然”的虚实相间,为历史写照一幅清晰的“CT”。

纵观他的散文创作,其作品无不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现代意识见长,是国内文化散文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以《庆历四年秋》为例,作品以一次小小的公款吃喝被举报为切入点,用通俗而又不失典雅的文字,全方位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和市井日常。

学术主持李徽昭

学术主持李徽昭

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优秀作家奖颁给《庆历四年秋》时,授奖辞曰:夏坚勇以他深厚的人文功底和深邃的文人洞见,构筑出属于他个人也属于当下文化散文的创作高度。《庆历四年秋》揽宋史入襟抱,结合大量文人笔记和野史轶事,从小处辐射全局,妙趣横生,情理兼容,勾绘出了庆历新政前后波诡云谲的社会全景。庞杂史事寓于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个体,写出了历史的奇与正、深与实,唤起了我们爱与恨、敬与畏等诸般共鸣。

夏坚勇自述:有些作品的灵感是从结尾开始的,我写《绍兴十二年》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全书结尾的最后一句话:“绍兴十二年的雪停了吗?”有了这句话,全书的色调和氛围就定下来了,在笔下捕风捉影也就有了可能。

“创作野心”拗不过命的

夏坚勇作为江苏人,南京是他人生中重要的驿站。

回望“宋史三部曲”,不仅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其有的不少内容也与南京相关。

2015年秋天,他在南京参加《钟山》文学奖颁奖活动时,贾梦玮找到他,约其为《钟山》写一个专栏。当时,他有些犹豫,自觉写东西出手慢,最怕干这种“驴子后面催出马粪来”的活儿。

经不住贾梦玮真情相约,再想想《钟山》是双月刊,凭借这些年对宋代的史料有所涉猎,从中选几段有点意味的情节,两个月写一篇文章也不难。当下就答应了。回家后,他很快就形成了几篇文章的构思,其中第一篇就是关于庆历年间的进奏院事件,题目是最早闯入的《庆历四年秋》。

读者互动

读者互动

“我觉得这题目不错,甚至可以说是妙手偶得。因为凡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知道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该文的第一句就是‘庆历四年春’,这句话太耳熟能详了,现在我把‘春’换成‘秋’,其效果就正如鲁迅所说的‘熟悉的陌生人’。作为文章的题目,对读者的诱惑力是大可期待的。但是问题来了,把这样好的题目交付给一篇万把字的文章,似乎太奢侈了。奢侈不好,我决定重新规模架构。于是就写成了现在这部20万字的长篇格局。”夏坚勇说。

在“宋史三部曲”这类历史散文的写作中,夏坚勇颇有野心,那就是力图让散文这种文体的疆界有所拓展。他说:“拓展的一头侵入小说,这是就技法而言;另一头侵入学术,这是就史识而言。我希望在自己的笔下既能呈示细密精微的人情洞察,又有对于天下大势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但野心毕竟只是野心,以我这样的资质,即使有狼子野心也没用。所谓才华与史识兼具,情怀与学养相长,那是我一辈子也难以企及的境界。我只能努力把每个字、每句话安放妥当,孜孜以求,如此而已。‘创作野心’是拗不过命的,你只有这份天赋,也就只能干出这样的活儿。”

李徽昭向夏坚勇赠送书法作品

李徽昭向夏坚勇赠送书法作品

对于散文的创作,夏坚勇认为天赋和努力都非常重要。在第十三届江苏书展现场举行的“夏坚勇‘宋史三部曲’新书发布暨分享会”上,当被评论家汪政问到为何转向写历史文化散文时,他几乎不假思索地回应道,这是因为他想追求一种“更具自由的表达”。他所讲的“自由”,主要是指长期的阅读惯性形成的知识储备、艺术趣味和情感方式,使他在偶尔操练历史类散文时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投入,也在自己有限的才情以及知识、文笔和历史解读等要素之间找到了较好的平衡,因此,转型看似偶然,实属必然。

撰文/梁平 王倩 摄影/范素丽 (部分图片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