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连云港沿海开放40年蝶变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向海图强!连云港沿海开放40年蝶变

1984年,连云港成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勤劳勇敢的连云港人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雨露,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等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以港兴市”发展战略,530万港城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改革创新、务实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四十年来,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3.6亿元增长到4363.6亿元,增长了185倍,年均增速达9.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4917元。

四十年来,崛起了千亿级石化产业集群,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聚壮大,海洋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业态加速发展,全市工业应税销售收入超5500亿元。

四十年来,“一体两翼、一港四区”组合大港格局全面拉开,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达3.2亿吨,集装箱运量突破600万标箱。

四十年来,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225.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64%,先后创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向海图强!连云港沿海开放40年蝶变

奏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加快强链补链延链,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四十年前的49.7:29.7:20.6调整为2023年的10:46.1:43.9。

一是集聚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坚定不移做大产业、做强产业,构建起“两轴五片多园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了石化、钢铁等临港工业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特色主导产业。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发展如火如荼,盛虹炼化、卫星石化、中化国际、新海石化等石化产业集群进入丰产期,2023年全市石化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中华药港”初具规模,核心区一期建成投用,恒瑞医药、正大天晴、豪森药业、康缘药业连年入围全国医药工业百强,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600亿元。新材料产业加快壮大,以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硅材料、化工新材料为代表,2023年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800亿元。连云港还建有总装机容量达914万千瓦的世界最大核电站,徐圩核能供热、抽水蓄能电站、海上光伏、海上风电等项目加快推进,打造品种最全的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

二是培育了国内知名的龙头企业。精准靶向施策,全力培优培强,形成上市企业引领、重点企业支撑、中小企业跃进的梯次发展格局。上市企业优势明显,恒瑞医药成为医药行业领军企业,全市上市企业达13家。重点企业支撑有力,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476家,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1家。特色企业竞相发展,引导专精特新企业深耕专业领域,诞生了苏北第一家科创板企业联瑞新材料,培育了中复神鹰、奥神新材等一批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

三是拓展了优势突出的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汇聚“港、渔、景、岛、涂、能”等多种海洋资源,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进一步提升,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获批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和海洋牧场示范区。2022年全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1043亿元,十年间增长2.1倍,年均增长10.8%,较同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高出0.6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25%以上。

激活改革创新主引擎,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一是重点改革纵深推进。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行政审批、国资国企、农业农村、生态环保、旅游体制等领域改革,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连云港经验,其中农村综合改革等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拿地即开工”“综合查一次”“告知承诺制”等创新举措,开发运行全市综合行政执法管理、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系统,着力营造“无事不扰、有呼必应”的营商环境。

二是医药创新领跑全国。经过不懈努力,连云港医药研发创新走到了全国前列,成为医药创新能力最强、成果最丰富的地级市之一。2023年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中,恒瑞医药、豪森药业、正大天晴、康缘药业分别位居第1、3、6、7位,由恒瑞医药牵头创建的原创化学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是江苏省第一批两家创新中心试点之一,康缘药业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肖伟同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市赢得了“中国医药创新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的美誉。

三是创新平台高端攀升。高标准打造花果山科创走廊,中复神鹰碳纤维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国家大科学装置填补国内空白,全省首个海洋科技中心实体化运行,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加快建设。全市拥有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位居苏北第一,5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83家,初步形成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梯队,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连年苏北第一。

践行对外开放主路径,标杆示范项目加快打造

积极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机遇,务实推动“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加快构建东西双向开放高地。

一是东方大港加速崛起。全力推进“枢纽港、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建设,航道等级由1万吨级提升到30万吨级,万吨级泊位达88个,通过能力增长近2.4亿吨,现有远近洋等各类航线121条。通过外拓市场、内强管理,港口集聚资源要素的能力不断增强,运行效益稳步提升,发展成为我国红土镍矿、胶合板进出口第一港,位列化肥、煤炭、设备接卸港前五名。整车出口量突破30万辆,跻身全国机械设备和车辆外贸出口口岸前三名。

二是交通物流更加顺畅。积极构筑立体化交通网络,连青、连盐铁路2019年通车,连徐、连镇高铁2020年贯通,花果山国际机场2021年建成投用,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速构建。高质量共建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高规格举办首届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与徐州共建中欧班列陆海集结中心,大力推动始发自连云港的中欧中亚班列,累计开行1.6万列,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国际合作示范效应不断彰显,建好用好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加快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阿克套港合作建设,完善里海供应链基地布局,承接了哈国过境中国80%以上的货物,成为中亚地区、我国中西部最便捷的出海口。

三是对外开放形成高地。开放载体建设提质增效,扎实推进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用好综合保税区、自贸试验区等开放载体,综合保税区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40%以上,自贸试验区承接省级赋权192项,探索形成创新经验177项,联动创新区加快建设,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地位更加凸显。四十年间,外贸外资量质实现双提升,外贸年均增速17%、突破千亿元,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46.2亿美元。口岸扩大开放不断加快,获批国家智慧口岸试点建设。对外合作持续深化,港口区域合作向纵深迈进,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圆桌会议、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以及丝路物博会、农洽会等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突出生态绿色主基调,美丽港城建设成效显著

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质量逐年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一是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坚决贯彻“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求,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完成战略环评,建立以空间红线优化布局、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调控结构、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推动产业升级的“三线一单”管理模式。全市自然保护地达29个、总面积超4万公顷。

二是大力推进环保整治。不折不扣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长江经济带反馈问题整改,推动化工园区提档升级。深入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各项指标逐年完善。2023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连续三年达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国省考断面优Ⅲ类水质达93.3%,近岸海域海水优良率达96.8%,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

三是扎实开展生态建设。大力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72.1万吨/日,危废处置能力增长到16.8万吨。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植树造林和宕口整治,林木覆盖率较四十年前提升了58.8%。高起点推进云台山森林公园、海州湾海洋公园、临洪河滨海湿地公园建设,精心打造“蓝湾百里”,山海相拥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彰显。

锚定共建共享主目标,民生答卷更有温度厚度

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个重点帮扶县、20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34.4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业连续四十年稳产增产,农民收入年均增速超过10%。

二是就业增收成效显著。着力健全就业产业协调联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积极拓展新就业形态,打造重点群体就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组合拳”,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深入推进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和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多渠道拓展城乡居民增收空间,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居民增收与经济增长齐头并进。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983元,特别是近五年增长超1万元。

三是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牢固树立“竭力抓发展、量力搞建设、全力惠民生”理念,紧盯群众“急难愁盼”,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和惠民实事,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文化等事业实现长足发展,在苏北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保持全省前列。强化“一老一幼”服务、特殊困难群体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等工作,加快实现更高水平民生“七有”。

四是安全稳定守稳守牢。进一步树牢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坚决做到“三个更好统筹”,确保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严之又严抓好安全生产,持续巩固提升“三年大灶”成果,常态长效开展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坚决防控大风险、整治大隐患、遏制大事故,着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强化“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立足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着力防范化解债务、金融、公共安全等领域风险,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扎实推进法治连云港、平安连云港建设,社会大局持续保持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