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发后至 沿海开放40年的连云港印记
江苏
江苏 > 连云港 > 正文

先发后至 沿海开放40年的连云港印记

1984年,连云港被列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年来,全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扎实构建,城市面貌实现沧桑巨变、人民生活提质升级,连云港正从一个海滨小城,发展成为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的活力新城。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先发后至 沿海开放40年的连云港印记

1984年国务院下发编号为(84)国函字183号的文件,题为《国务院关于南通、连云港两市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批复》。当年12月,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1992年,连云港率先开通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国际集装箱班列,开启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运输的先河。2009年,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先导区徐圩新区获批设立。2019年,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获批成立……对连云港来说,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40年,是一部浓墨重彩的发展史、创业史、变迁史。

40年来,连云港地区生产总值从23.6亿元增长到4363.6亿元,增长185倍;港口吞吐量从900万吨增长到3.2亿吨;城乡居民收入从604元、462元增长到43769元、24411元。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的背后,离不开“改革开放”。40年来,连云港积极抢抓“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把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和中国式现代化连云港新实践作为精神动力、目标追求、行动指南,推动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石化、冶金等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日益崛起,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聚壮大,海洋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动能加速发展;“一体两翼、一港四区”组合大港格局全面拉开,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达到3.2亿吨,集装箱运量突破600万标箱;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225.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64%,先后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40年来,连云港已从一个海滨小城,建设发展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基本齐全、载体功能基本完备、生态环境良好的东西双向开放门户、“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城市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

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扎实构建

先发后至 沿海开放40年的连云港印记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从细化指标看,连云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50:30:20调整为10:46:44。

当前,以“两轴五片多园区”为空间布局,以石化、冶金等临港基础工业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骨架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连云港加速构建。在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徐圩新区,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进入收获期,卫星石化、中化国际等龙头项目相继投产达效,2023年石化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中华药港”核心区高端化学制剂、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一期建成投用,恒瑞、正大天晴、豪森、康缘连续入围全国医药工业百强,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六大主导产业销售额占全市比重超过80%,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300家,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0家。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截至目前,连云港共拥有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量苏北第一。由恒瑞医药牵头创建的江苏省原创化学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是江苏省第一批两家创新中心试点之一,康缘药业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全市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梯队也初步形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83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连年苏北第一。在医药领域,全市新医药企业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8%以上,2023年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中,恒瑞医药、豪森药业、正大天晴、康缘药业位居第1、3、6、7位,赢得了“中国医药创新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的美誉。

着力推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连云港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机遇,务实推动“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建设。一方面,“枢纽港、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建设取得成效,航道等级提升到30万吨级,万吨级泊位达88个,通过能力增长近2.4亿吨,现有远近洋等各类航线121条,港口集聚资源要素的能力不断增强,运行效益稳步提升。另一方面,立体化交通网络、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速构建,连青、连盐铁路2019年通车,连徐、连镇高铁2020年贯通,花果山国际机场2021年建成投用,陆海联运标杆地位更加巩固,始发自连云港的中欧中亚班列累计开行1.6万列,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国际合作示范效应也不断彰显,承接了哈国过境中国80%以上的货物,成为中亚地区、我国中西部最便捷的出海口。与此同时,作为核心开放载体,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探索形成创新经验177项,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40%以上。

城市面貌实现沧桑巨变、幸福美好生活得以创造

刘志洲山体育公园原是一处废弃宕口,2019年海州区通过清理危石、覆土栽植、边坡治理等措施,修复生态将其打造成一处休闲健身生态公园;一组2017年与2021年连云港市灌河口卫星监测对比照片显示,曾经的“褐红海水”恢复自然面貌,几近绝迹的四鳃鲈鱼、伪虎鲸重现灌河口……生态是连云港40年面貌焕新的重要一面。

连云港陆域近四分之一划定生态红线区域,自然保护地达29个、总面积超4万公顷。近年来,连云港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质量逐年改善,林木覆盖率达27%,较40年前提升了58.8%,高起点推进云台山森林公园、海州湾海洋公园、临洪河滨海湿地公园建设,精心打造“蓝湾百里”,山海相拥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彰显。与此相应,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2023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连续三年达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国省考断面优Ⅲ类水质达93.3%,近岸海域海水优良率达96.8%,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

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2023年,连云港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983元,近五年居民收入增长超10000元,实现大幅提升。

在主城区,1984年,市区面积仅为26平方公里,2024年建成区面积扩大至150平方公里,相当于1984年的5.8倍,城市化率达55.7%。1984年,连云港城区多以平房和瓦房为主,如今,一座座高楼大厦、设施齐全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现代化都市的气息日渐浓郁。

在乡镇,连云港统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业连续40年稳产增产,农民收入年均增速超过10%,2019年, 2个重点帮扶县、20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34.4万年收入6000元以下农民全部实现脱贫,广大农民在全面脱贫、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强烈。

牢固树立“竭力抓发展、量力搞建设、全力惠民生”理念,连云港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和惠民实事,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文化等事业实现长足发展,在苏北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保持全省前列。2017年,高水平创成国家卫生城市,2020年,首创首成摘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回顾40年的发展史、创业史、变迁史,我们深刻体会到,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向前,必须始终牢记嘱托,主动融入全国发展大局,自觉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必须坚持实字为要、干字当头,依靠团结奋斗将美好蓝图变为现实,昂首阔步迈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征程。”连云港市委书记马士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