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策·文旅策三|在春江,寻找消失的盛唐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云溪策·文旅策三|在春江,寻找消失的盛唐

久未笔耕,见字如面。云溪的《文旅策》在写完了白云溪和恐龙园两篇之后,几次提笔总觉着差强人意,偶然一次闲聊,朋友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描写长江常州段的景物”,一是西汉长江入海口在扬州,唐朝入海口(泰州—常州);二是江心岛靠近(泰州),南岸常州江面更为开阔,诠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盛景。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运河、漕运、农耕,吴歌、乐府、府学,再回到“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仿佛穿越千年回到那个“物阜民丰、文人豪爽、贵妇雍容”的盛唐,而如今的这里也叫“春江”……

交通与漕运

翻开那个处于丝绸之路黄金时期的唐朝,在海上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的海上丝绸之路往来繁忙,在陆上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的茶马古道,文成公主和亲之路唐蕃古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西京古道等,让唐朝“物流”“快递”四通八达,而从隋唐开始,漕运发达故有“自苏松至两浙七闽数十州往来南北两京,无不由此途出”的“贡赋必由之路”的常州府又有着怎样的精彩!

图片

常州民俗专家、画家季全保手绘《运河盛乾图》局部

云溪翻阅了一些资料,看到常州府人口增速冠绝唐朝,漕运驿路发达,粳米、桑蚕、丝绸、茶叶都有被提及,但常州府的政治经济地位却始终如望山岚,窥不得全貌,后来云溪看到两段话,关注到一个关键字“闸”!

隋代的江南运河,则在历代以来所开凿的江南运河基础上加以拓阔(“广十余丈”)、疏浚而成。其水源主要依靠长江和太湖,常州以北靠江湖灌注,常州以南靠太湖济运。

唐太常谓:“毗邻水势,自西而趋于东北,谚谓润高于常三丈赢,常高于苏二丈缩,而毗陵地势稍平,然稍平在郡东,而不在郡西,故古人不特于奔牛置闸,而新闸有闸,丁堰有堰,戚墅有闸桥。”

图片

常州民俗专家、画家季全保手绘《运河盛乾图》局部

南来北往,东西往返的舟船都汇聚于此过“闸”,常州府如何管理苏州、杭州、湖州,乃至七闽的往来船只?云溪认为“闸”赋予了常州天然的海关作用,唐朝时常州府必然有中央直属机构管理漕运。云溪脑中浮现这样一幅画面,往来的船只停泊在常州运河的两岸,接受中央漕运管理机构对运输“贡品”的审计、查验,然后对官船、民船统一管理调配有序过“闸”;另有,“润高于常三丈赢,常高于苏二丈缩”,奔牛闸必然需要大量纤夫拉船过“闸”,大量的物资停靠和劳动力需求,带来的是物品丰盈和经贸繁荣,常州府“交通枢纽”“商贸中心”的轮廓渐渐地清晰起来,唐朝曾几番疏浚常州孟渎、城河以利漕运,遂致玄宗年间江南漕运粮食“三年间竟达七百万石”,玄宗天宝年间,一年从外界总共运的粮食为二百五十万石,也就是说几乎全部的漕运粮食都要从“奔牛闸”驶过。

三吴襟带与枢纽经济

当然,常州府不单单有“闸”,更是唐朝枢纽经济的典型代表,粳米、盐铁、桑蚕、丝绸、茶叶、黄酒等贸易繁荣,农耕、丝绸、造纸、印刷、冶铸、造船等产业链十分发达,从地理角度看,唐朝的太湖地区,只有三个州:常州(含今无锡)、苏州(含今上海、浙江嘉兴)、湖州。整个地区与杭州和润州(治今江苏镇江,辖区包括南京)水域互通相连紧密,这里已经成为唐朝经济发展的龙头。

图片

青果巷夜景,被誉为“江南名士第一巷”的青果巷也是常州旧时的重要贸易枢纽,沿河曾设有多处码头

太湖地区水网密布,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而常州府地势最为平坦。除了水稻,太湖地区的经济作物,比如果树、茶叶、蚕桑等所产生的效益,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顶尖的。

《新唐书·食货志》说:“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常州府北边是淮盐、南边是浙盐,天然是盐销集散中心;另外,自西汉以来,铁矿产地逐步南迁,到了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占43.2%,大量的金属大宗商品往来,使常州府铜铁冶铸业持续发展,也促进轻工、手工业的大发展。

常州丝、麻织品驰名全国,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唐朝人戴“发网”它的名字叫“透额罗”。唐代诗人元稹曾写: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透额罗,也叫透额罗幞头,是常州的一种专用于束发的轻罗。到后来“晋陵绢”“云纹罗”“常贡绢”“丝红布”等丝织品驰名天下。

造纸业也颇为发达,20世纪70年代,苏州瑞光塔发现一部唐代七卷本碧纸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第一卷,末尾题有“常州建元寺长讲”等字样,是常州出产纸品的代表。

图片

唐·碧纸金书《妙法莲花经》,共七卷,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资治通鉴》卷一八〇所载,常州府是主要的修造船舶基地之一。唐代的常州府,不但实现粮食、盐铁、丝绸、茶叶等商品的运输,起到衔接南北市场的联系作用,更促进了各地区建立相关的连动性与互补性关系,完美演绎了“枢纽集聚要素、要素形成产业、产业拓展空间、空间重塑枢纽”。

苏常熟,天下足。此闸尤为国用所仰。淹速丰耗,天下休戚在焉。自天子驻跸临安,牧贡戎贽,四方之赋输,与邮置往来,军旅征戍,商贾贸迁者,途出于此,居天下十七。其所系岂不愈重哉。——陆游《常州奔牛闸记》

府学与文化

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时代之一。我们首先会想到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春江花月夜》可谓是七律之冠,在这里我要提到一个常州人,梁武帝萧衍,其位期间大力支持礼乐改革,梁朝乐府歌诗在字句工整程度以及声律的运用上,对后世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唐代格律诗的出现就是其影响之一。

梁武帝实施音律标准化,将宫商角徵羽作为十二律的修订版本进行推广,创新了四通十二笛,将其作为“正音器”。梁武帝总结出的“八十四调”也成为隋唐乐理的重要理论。

图片

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轴》中的梁武帝,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梁武帝亲自撰写围棋专著,记有《围棋赋》《围棋品》《棋评》各一卷。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编纂《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收录多首“《上云乐》曲辞”,有梁武帝萧衍《上云乐》七曲,梁周捨与唐李白、李贺同题乐府各一首。可以想象唐朝时期,常州理应是文风蔚然、礼乐繁荣的,才有了后面北宋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的“眷此邦之君子”,明清时期的“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以及私家蓄乐、丝竹之乡。

在常州府良好的礼乐文化基础上,唐肃宗至德年间,常州任刺史李栖筠,在先圣庙侧创办府学校。据记载,苏州的官学(即府学)也直到北宋景祐二年(1035)在范仲淹当上苏州刺史后得以创立,比之常州李栖筠办官学晚了200多年。

图片

常州二中府学纪念馆大成殿,该校校址为唐肃宗时创办的常州府学原址

常州府学后经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扩大规模,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常州尚文重教才有了后面,19名状元、2960名进士,清代时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名闻天下。近现代涌现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常州三杰”,李公朴、史良等爱国人士和华罗庚、刘海粟等名家巨匠,以及72名两院院士。

此外,常州特别还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如宋咸淳四年《毗陵志》、元大德十年《新修毗陵志》、明洪武十年《毗陵续志》、明万历四十六年《常州府志》、清康熙三十三年《常州府志》等。盛宣怀《常州先哲遗书》、《愚斋存稿》、《盛宣怀未刊信稿》、《经世文续集》、《林胡曾三公奏议》等,写到这里云溪十分汗颜,对古籍涉猎甚少,此文权作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能为云溪解惑,逐步解码常州历史文化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