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 绘就生态秀美画卷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站内

江苏: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 绘就生态秀美画卷

5月15日,2024年环太湖“昆蒙框架”实施联盟暨江苏省“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宜兴启动,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江苏行动”与“江苏成果”精彩呈现,《环太湖“昆蒙框架”实施章程》重磅发布。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尹荣尧介绍,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以“四带三区多点”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为引领,全面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持续探索“高强度开发、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新路径。

江苏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指日可待

江苏平原广阔、通江达海、水网密布,沿海地区拥有丹顶鹤、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江豚、虎凤蝶、东方白鹳等各种珍稀物种千姿百态,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宝库和生态屏障。

2023年6月,江苏在全国范围内首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生态保护工作会议,总结部署新时期新阶段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任务,推动把生态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20年启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研究以来,经过多轮实地调研、座谈交流和征求意见,《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已列入2024年省人大立法正式项目。该条例涵盖生态系统保护、物种保护、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等重点领域,未来将成为江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本法律遵循。

江苏调查发现物种数两年新增约2000种

2017年起,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截至目前,全省88%的县(市、区)已全面完成调查。经过数据汇总和初步校核,全省调查发现的物种数在2022年公布的6903种的基础上又新增了约2000种。

同时,按照“一横两纵+”格局,初步构建了全省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持续推动20个省级观测站建设。太湖站、常州平原水网湿地站、盐城滨海站等入选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在支撑生态质量监管中发挥重要作用。

太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突出有效

“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一首家喻户晓的《太湖美》唱出了太湖的生物多样性之丰富。黑脸琵鹭、黄嘴白鹭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近年来陆续被发现。太湖流域建成生态安全缓冲区18个,无锡宜兴龙池山、苏州吴中西山岛、常州溧阳天目湖等“生态岛”试验区正加快建设。持续培育无锡梅梁湖、苏州东太湖“水下森林”建设,水生植物聚集区覆盖面积逐步扩大。环湖地区退耕、退渔、退居,建设蠡湖、长广溪、梁鸿等国家级湿地公园有续推进,逐步扩大湖滨“生态岸带”。

去年,太湖湖体水质实现新改善,指标达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太湖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达3.08,从“良好”提升到“优秀”等级,湖体水生植被面积达到200平方千米,同比增加25.8%。流域湿地保有量稳定在59.6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73.8%。太湖鱼类物种较“禁捕”前大幅增加,太湖“三白”之一的白鱼以及重点保护物种中国淡水蛏在全湖主要湖区均有检出。这些既是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改善的真实写照,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的缩影。

在广袤的江苏大地上,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如同一幅绚烂的画卷,为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注入无尽的活力与色彩。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