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学的宜兴实践 | 和谐共生 奏响山水人文协奏曲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人文经济学的宜兴实践 | 和谐共生 奏响山水人文协奏曲

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保护中探寻发展新动能,是人文经济的内在要求。宜兴地处太湖上游、长江流域下游,不仅有在全省堪称一绝的山水,更在山水中孕育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保护生态赓续“人文”、用好生态彰显“经济”,宜兴该如何做好这份人文经济学的考卷?

守住绿水青山之“根”,打开金山银山之“门”,宜兴在绿色经济中注入“人文韧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互利共荣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今天推出“人文经济学的宜兴实践”系列报道③

和谐共生 奏响山水人文协奏曲

以水为笔

绘就幸福河湖新画卷

漫步西氿之畔,水波含情、鸟语花香,满目皆是“清水绿岸、水下森林”的怡人景象。曾经的千亩鱼塘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汪清澈氿水,氿底水草长势茂盛,时不时还有飞鸟前来嬉戏。如今,西氿生态湿地已成为宜兴生态文明跃升的又一“新地标”,未来还将被打造为集水生态净化、生态教育和生态渔业研究为一体的新型城市郊野公园。

水环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一直以来,宜兴与时俱进探索河湖修复治理新方式。其中,太湖治理已从水环境治理转向水生态构建新阶段。将蓝藻变废为宝、将清淤底泥“聚泥成岛”种植芦苇……当前,在积极实施化工企业淘汰退出、实行常态化生态清淤等的基础上,我市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湿地及河(湖)口生态湿地建设,近年来共恢复湖滨带湿地面积近75万平方米,建成生态湿地13个。2023年,太湖水质藻情达到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连续16年实现安全度夏。

“如果只是恢复河湖自然属性,没有以人为本精雕细琢,就无法让河湖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为了让河湖治理的成果造福一方百姓,围绕河湖水质与环境面貌“双提升”,近年来,我市打造美丽幸福河湖516条,一个个兴水惠民的新场景持续“上新”,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新庄街道对浯泗港采取科学系统、水岸联动的治理方式,在清淤疏浚、整治养殖的同时,在河坡种植各类净水植物,并点缀了各类赏心悦目的黄石小品,让村民共享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的生态福利;芳桥街道退掉阳山荡周边1000余亩鱼塘,并在周边打造百亩花海以及融合红色元素和健身元素的环湖步道,使其成为群众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在得天独厚的水上资源和后天努力的带动下,宜兴的水旅经济渐入佳境。近年来,宜兴先后举办了全国内河帆船联赛、全国动力冲浪板锦标赛等一系列水上运动赛事,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体育旅游与传统文化、赛事、节事相结合,带动摩托艇、帆船、桨板等水上运动蓬勃发展。以市水恩思迪帆船有限公司为例,其精心打造的帆船体验项目年均接待量超5000人次。今年,我市还将精心策划“水上休闲运动季”系列活动,集中开展龙舟、帆船等比赛,同时举办水上运动夏令营等活动,持续提升水上运动的吸引力。

因山而为

创造文旅经济新繁荣

这两天,宜兴国家森林公园南侧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现场,热度和速度齐头并进。该修复工程总面积约30.83公顷,将采用生态重建修复植被,逐步恢复其原有生态系统。该工程是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中的子工程,今年年底,我市将完成所有子工程建设,涉及宁杭高铁沿线、油车水库周边等40个矿山宕口,最终实现太湖流域水源涵养区内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清零”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宜兴有130多座矿山宕口。过去,宜兴经历过粗放型发展阶段,开山采石让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为了能够抚平这些“生态伤痕”,让一座座矿山实现“披绿重生”,近年来,我市始终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创新实施“矿地融合2.0”整治项目,逐步形成灾害治理、生态复绿、景观再造、土地复垦利用的矿山综合整治模式。张渚镇白云山宕口等历史遗留矿山的地质环境得到有效恢复,产生新增耕地面积400余公顷,释放国土规划空间1200余公顷。

人文经济思路下的保护性开发,让原本资源枯竭的地块成为资源集聚的宝地。在隐龙谷,曾经的矿山老板转行干起了文旅产业,将灰头土脸的矿山变为网红打卡地,挖石采矿的村民在服务岗位上再就业。在青龙山,曾经废弃的矿坑被雕琢成市民公园,为一路之隔的新城提供休闲场所。在芙蓉寺矿山宕口,满目疮痍的矿山摇身一变成为山上太湖石林立、山坡茶田环绕、山脚映山红点缀的独特自然风景,500余户家庭依山打造秀美庭院,“景区化”的乡村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

逐步走向绿色的同时,宜兴创造出了文旅经济新繁荣。依托宜南山区的大片山林资源,我市通过生态+文化模式,不断推动综合性文旅业态全面开发,深度挖掘紫砂文化、茶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产业活力,并通过生态+旅游打造高品质旅游体验,建成湖㳇深氧健身公园、龙池山自行车公园等10多个体育公园,有效带动了观竹品茶“陶式慢生活”的禅意体验游,“山、水、陶、竹、茶”的亮眼名片持续焕发新活力。

和合共生

打造生态宜兴新名片

“我们在这架设了红外相机,可以看见动物们十分活跃,其中仅花面狸就在一周内被记录到了10余次。”眼下,来自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在龙池山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作为江苏陆生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龙池山于去年被评为全省首批8个“生态岛”试验区中的一级优先保护区域,通过示范工程建设,将为生物栖息、繁衍、迁徙提供良好场所和生态通道。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宜兴在持续优化绿色生态本底的前提下,建立起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构建起综合观测网络,与此同时,围绕人工干预和自然修复,拿出“定制化”保护方案。例如,在油车水库和横山水库推进涵养区生态系统构建与稳定维持,恢复岸线植被,为水鸟营造栖息环境;布设多个保护区,在宜兴国家森林公园设立银缕梅极小种群保护区,在竹海省级森林公园探索建设桃花水母等珍稀濒危动物保护区,对中华虎凤蝶伴生植物杜衡实施迁地保护等。

通过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宜兴生物多样性“家底”日渐丰厚。截至目前,共记录到生物物种1898种,包括陆生维管束植物819种,陆生脊椎动物184种,陆生昆虫393种,水生生物502种。看黑天鹅在湖中翩跹,赏彩蝶在野花中飞舞……对于市民来说,与这些小惊喜邂逅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两年我一直在阳羡湖观测鸳鸯,今年的鸳鸯数量有200多只,比前两年都多,可见生态正变得越来越好。”深圳的观鸟爱好者卢克被宜兴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吸引,在2020年带全家搬到了宜兴生活。来到宜兴后,他成了宜兴的爱鸟“代言人”,总计观察到鸟类120余种。

如今,陶都正用实际行动,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这样的生态理念,也根植于我市企业家心中,为绿色发展厚植人文底色。其中,灵谷化工集团大力开展绿色化改造和科技创新,实现废水“零排放”,每年节省30万吨标煤、260吨水。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将污水处理厂从污染物削减基本功能扩展至城市能源工厂、水源工厂、肥料工厂等多种应用场景,实现水质永续、资源循环、能量自给、环境友好的追求目标。中建材(宜兴)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18亿元,建设太阳能装备用光伏电池封装材料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行业首个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双碳示范工厂。

来源:宜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