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街观察|以“新”促“质”,江宁区东山街道何以“东山再起”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镇街观察|以“新”促“质”,江宁区东山街道何以“东山再起”

东山原名土山,因东晋宰相谢安“东山再起”典故而得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上世纪末,南京向南拉开发展框架,东山迎来发展契机,双龙大道快速连接东山和南京主城,让原本1小时车程缩短至20分钟;沪宁、宁杭等多条高速公路让东山加入全国快捷路网,四通八达;禄口国际机场距离街道仅25公里之遥,而亚洲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南京南站的开通,更是为东山打开了一扇与世界对话的“窗口”。

路通百业兴。四通八达的交通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东山一跃成为全市街道经济发展的“排头兵”。2023年,东山街道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330亿元;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3.8%,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6.1%;完成亿元以上签约项目28个,签约项目总投资超130亿元。

步入2024年,新质生产力持续刷屏,从中央到地方,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考题。紧扣这一命题,东山牢固树立大抓项目鲜明导向,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做强实体经济、增创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项目建设为新质蓄势赋能

新质生产力,扎根于产业、载体是项目,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够不够,很大程度上要看项目落地投产的效率高不高、招引项目的力度大不大。

今年江宁区新春“第一会”旗帜鲜明地吹响了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号角,作为江宁区核心区域之一,东山也亮出态度:聚焦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网联车)汽车等领域,着力招大引强、补链强链,力争在引进10亿元、50亿元项目上实现新突破。

同时,今年东山申报实施类重大产业项目13个,其中包含2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78.6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2.55亿元,目前项目均按序时稳步推进。

为服务重大产业项目,东山街道成立了全链审批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从项目签约到竣工投产,全程为企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达效。同时按照“竣工即交付”工作要求,前置对接各项手续,按照项目竣工时间节点倒排任务表,确保项目手续、施工进度同向而行。

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是实践主体。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探索之路,必然需要一批有着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行业引领力的“新质企业”。

5月27日,江宁区委书记林涛在走访东山街道土山片区重点企业时指出,重点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为此,东山街道出台了加速经济运行整体好转13条扶持措施,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和技术改造,加快“智改数转网联”步伐,壮大“四上”企业规模。此外,东山街道每年拿出不低于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激励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质”中有“新”的治理新路径

一个区域的发展,环境如沃土,产业是支撑。但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做好城市管理、不断优化基层治理,方能在这片土地上开出璀璨的花,实现更高品质的城市提升。

东山街道作为江宁中心区,又是快速发展的新城,更需在提振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辖区的精细化治理,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发展“新”中有“质”,治理“质”中有“新”。

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也正是当前全市上下孜孜求索的必答题。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近年来,东山街道聚焦市民普遍关注的停车、出行、小区管理、河道治理等问题,下足“绣花功夫”,全方位提升城市社区精细化管理水平。

面向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急难愁盼”,东山街道发挥好片区大党委作用,链接企事业单位、国企集团、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进一步优化“一小区一支部一治委”工作运转机制,积极探索“两下两上”东山实践。

变“单打独斗”为“联动治理”,大大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精准度”和老百姓的“幸福感”。在片区“大党委”成员共同努力下,东山街道江山大厦小区更换了消防泵和自动开关,楼顶新增了稳压水箱,配备灭火器、消防水带以及微型消防站等消防设施,长期困扰业主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面对千头万绪的诉求和任务,江宁区强化数字赋能,推动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将以江宁概况、数据地图、智慧应用、态势感知、联动指挥、分析研判构成的六大板块打造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天眼”,以数字化创新提升基层社会“智治”水平。

当前正加快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东山街道也深知,只有不断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才能不断在基层治理上“精进提质”,真正实现街区治理的现代化。

乡村振兴的“新”玩法

“青山绿水引诗赋,墨瓦白墙牵画魂。”有600年历史的佘村,坐落于青龙山、黄龙山、横山三山环抱之中,集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古民居文化资源为一体,享有“金陵古风第一村”的美誉,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首批江苏省传统村落、江苏省生态宜居美丽示范社区等。今年4月,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名单,东山街道佘村再度上榜。

如果把佘村当作一个观察窗口,从这个窗口看去,看到的是一个江宁区乡村振兴的样板——东山街道。而佘村从昔日“矿山村”变身“网红村”,也正是东山街道因地制宜的新质生产力。

摄影:李伟

依托于“城市中的乡村”这个独特的区位优势,佘村大力发展都市近郊旅游业,打造“农文体旅”融合的新赛道,将生态产品、文化元素、旅游体验有机嵌入产业发展布局,大力促进“故事线”“风光线”“文化线”与“消费线”融合贯通。

近几年当地建起华东地区最大的山地自行车训练基地;小川藏线、彩虹步道成为旅游热门打卡地;“龙出没”穿越漂流项目夏季日均接待游客近3000人;打造了2300平方米的民宿基地,周边的特色农家乐、游乐园等乡村旅游配套业态与民宿群落联动,形成了集吃、住、娱、购、行于一体的完整旅游链条,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同时,佘村社区坚持把文化遗产传承好、守护好、利用好,围绕“七古”历史遗存,开辟出九龙梗、九龙广场、生铁塘、古圆柏树、农耕梨花园等一批“网红”景点,让古韵乡村更加有根有魂。

摄影:李伟

文旅产业归根结底是一种体验型消费,佘村正是凭借出色的“用户体验”,把“亮色”做成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底色”,进一步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佘村也从原本的经济薄弱村变成了产业特色鲜明、群众增收致富的网红村。据统计,去年佘村接待游客48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达2.3万人次,形成了“3个60%”的发展格局,即60%的年龄段是年轻人、60%会产生消费、60%的业态是新业态的消费机构,为古村落带来新活力。同时,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万元,相比2015年的2.5万元,涨幅超60%。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东山街道紧扣新质生产力这个“大命题”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奋力为全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首位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