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赣榆区:当绿色能源“邂逅”蓝色经济
江苏
江苏 > 连云港 > 正文

连云港赣榆区:当绿色能源“邂逅”蓝色经济

眼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成为全国全社会的重要命题,“因地制宜”则为这条“双新”之路指明了新路径。

地处苏鲁交界、海州湾畔、黄海之滨的赣榆区,是连云港市三大主城区之一,素有“黄海明珠”“徐福故里”的美誉。

当下,面对“新质生产力”这张“新”考卷,追“光”逐“绿”的赣榆区,给出自己的回应。

追“光”逐“绿”,绿色能源与蓝色经济共舞

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逐绿而行,赣榆区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绿色清洁能源产业,新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升,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率协调优化。

总投资约54.3亿元的94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正是赣榆区打造清洁能源发展的“新样本”。

2024年2月22日,赣榆区94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在墩尚镇开工,项目采用“渔光互补”模式,充分利用渔塘水域面积,将光伏发电和渔业养殖相结合,形成“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复合产业模式,使得单位土地面积经济价值显著提升,并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开发。

连云港赣榆区:当绿色能源“邂逅”蓝色经济

据了解,该项目预计在今年9月底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建成后年均发电总量预计可达16.09亿千瓦时,年均节约燃煤49.64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23.74万吨/年,二氧化硫200.55吨/年,氮氧化物286.51吨/年,实现销售收入6.29亿元。

连云港赣榆区:当绿色能源“邂逅”蓝色经济

作为连云港响应国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保障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重点工程,2024年5月31日,江苏华电赣榆LNG接收站项目码头工程储罐区域地基处理圆满完成,顺利交地,海上丝路起点绿色发展迎来又一里程碑时刻。

连云港赣榆区:当绿色能源“邂逅”蓝色经济

江苏华电赣榆LNG接收站项目由中国华电集团、连云港港口集团、英国Bp、韩国sk、日本jera“四国五方”共同投资建设,是自然资源部成立以来江苏省首个获得国务院批准的新增围填海项目,也是江苏省抓好重大项目用海政策落地实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要素支撑保障作用的标志性成果。

连云港赣榆区:当绿色能源“邂逅”蓝色经济

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外输天然气约42亿方,对延伸天然气发电产业链、提升区域发电用气保障能力、实现气电一体化运营有着重要作用。

追“光”逐“绿”,赣榆区因地制宜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绿色能源与蓝色经济共舞,在这里,每一缕阳光、每一片海域都与绿色低碳发展息息相关。

逐海而生,于大海中育

赣榆被称作江苏离海最近的“海滨城”,临海而建、逐海而生,45.71公里黄金海岸线贯穿南北,海洋是城市的鲜明底色。

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作为一座海洋特色鲜明的城市,赣榆区因地制宜,锚定海洋强区建设,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连云港赣榆区:当绿色能源“邂逅”蓝色经济

2024年6月7日召开的赣榆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不动摇,用好“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个重要方法论,聚焦“5+X”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扎实做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文章,推动海洋经济、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产业成为发展新引擎,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同时,发挥秦山岛东部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示范载体作用,推动海洋渔业由近海向深远海延伸,打造紫菜等优势海产品精深加工食品“矩阵”,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连云港赣榆区:当绿色能源“邂逅”蓝色经济

“海洋经济、海洋渔业、海洋新质生产力、海洋强区”,顶层部署、高位推进,赣榆区之于海洋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连云港赣榆区:当绿色能源“邂逅”蓝色经济

近年来,赣榆区发挥临港靠海的独特优势和海洋资源的禀赋特点,聚焦产业基础和设施配套。2024年5月26日,赣榆区“海上牧渔城暨深海围栏”项目正式开工,赣榆区在海洋牧场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据了解,海上牧渔城暨深海围栏”项目位于秦山岛东侧15海里处,海域面积7300亩,拟投放各类型养殖网箱126万m3,计划总投资8.1亿元,重点打造集优质苗种、生态养殖、休闲娱乐、智慧海洋平台于一体的海洋新兴产业,在有效净化水体的同时,有利于促进海洋渔业旅游产业、海洋文化产业等地方海洋经济发展。

作为江苏省研发的“现代海洋牧场+”新模式,“港榆一号”深海围栏有望成为我国海洋产业界实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保护三赢的赣榆模式。

科创引领,提亮产业成色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水稻“3D打印育秧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科技创新为核,赣榆区以新科技、新动能激发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科技和产业协同发展水平。

水稻“3D打印育秧技术”全称为“水稻3D精量定位播种技术”,俗称印刷育秧,通过使用精量定位印刷播种机将稻种“打印”到可降解纸上,装盘育秧,可实现“一粒谷、一根苗、一蔸禾”。

连云港赣榆区:当绿色能源“邂逅”蓝色经济

这是赣榆区农业生产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的生动展现。机器精准高效的工作替代人工育秧、筛土、撒种,让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更足。

据了解,相比传统机械育秧方式,印刷育秧更节省时间和劳动成本,出苗率整体在97%以上,密度适中,机插秧适应性强、宽行密植,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

近年来,新能源光伏的发展带动了光伏发电工程的飞速进步。但水上预制桩的施工,由于处于水面上作业,预制桩的测量定位及桩基的施工质量控制历来是一大难题。

连云港赣榆区:当绿色能源“邂逅”蓝色经济

连云港赣榆区:当绿色能源“邂逅”蓝色经济

基于此,江苏华电赣榆墩尚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通过北斗全球定位系统,在打桩船上装设北斗云,实现了打桩船快速自定位自打桩的效果。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BDS,又称为COMPASS,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与 GPS系统相比较,北斗卫星覆盖面有较大优势,在通信讯号方面,GPS 采用二频信号,而北斗采用三频信号,可消除信号在电离层传输过程中的高阶误差。

借助北斗全球定位系统,在打桩船上装设 2 套北斗云信号接收器,北斗云主、从天线的角度计算出桩心位置的坐标与桩机方向。1 号信号接收器负责接收、传输信号,2 号信号接收器负责方位角度信号的接收与传输,并通过北斗云信号接收器测量出桩机参数,实现打桩船在水上复杂环境下的快速定位桩基位置及快速打桩的效果,解决传统人工在水上无法测量放线的困难。

北斗系统在华电渔光互补项目中的使用树立了“云打桩”的新标杆,之于我国未来水上项目云打桩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示范价值。

连云港赣榆区:当绿色能源“邂逅”蓝色经济

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聚焦科技创新,2024年,赣榆区将发挥秦山岛海洋牧场多功能综合平台作用,拓展生态监测、资源评估、气象预警等功能;依托东海水产研究所江苏省赣榆实验基地、江苏徐淮地区连云港农科所等平台技术支撑,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应用;坚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千兆光网建设,新增5G基站200座;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40个,新增星级上云企业5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60家。

连云港赣榆区:当绿色能源“邂逅”蓝色经济

无论是追“光”逐“新”绿色发展,还是因地制宜孕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抑或是创新驱动,提升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海滨之城赣榆,显然已找到了“培壮”新质生产力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