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江苏文旅“长红”密码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瞭望丨江苏文旅“长红”密码

◇江苏文旅市场“长红”背后,既有历史文化资源等基础因素,更在于以科技创新,不断升级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装备”,便利百姓的旅游“新生活”,打通传统文旅场景升级的“新脉络”

记者 王圣志 蒋芳

游客在江苏扬州瘦西湖风景区游览(2024 年 5 月 19 日摄) 孟德龙摄 / 本刊

游客在江苏扬州瘦西湖风景区游览(2024 年 5 月 19 日摄) 孟德龙摄 / 本刊

“智慧旅游”大屏数据每15分钟更新一次;5G无人机对全省30家重点旅游景区人流、车流、停车场饱和度、安全应急事件及火灾报警等开展实时巡查;文旅消费大数据实验室归集手机、银联、旅行社等多源数据;文旅装备技术研发中心围绕行业痛点难点攻关解决方案……这是江苏文旅业繁荣图景背后的日常运营场景。

文旅正向科技要动能、谋增势,让“诗”和“远方”更好牵手。据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监测,“水韵江苏”在网络声量、游客流量、经济增量上实现三量齐升,今年端午假期的接待游客量、消费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6%和15.1%。银联数据显示,2023年江苏文旅消费总额位居全国第一。

热辣滚烫 一业兴百业

文旅市场“热辣滚烫”,是每个城市都想努力抢抓的机遇,老牌文旅大省江苏呈现出“长红”之势。

年初“尔滨”爆火,网友喊话文旅部门“抄作业”,建议一些文旅部门官方社交媒体账号改名为“某地文旅”以便搜索。江苏文旅坚持“水韵江苏”的社交媒体账号名称,先后推出系列短视频强化品牌形象,累计获得浏览量6.5亿次,全媒体平台涨粉近50万。

为何坚持“水韵江苏”?受访文旅业内人士给出了富有诗意的解读:江苏的水韵,既是万里长江翻山越岭过后的从容,大运河串联南北、承载千年的辉煌,也是太湖水碧波三万顷、一望渺无极的阔达,更是吴、金陵、淮扬、楚汉四大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不更名的定力背后,其实是对自身文化的自持、自赏与自信。”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志纯表示。

作为江河湖海齐全的省份,江苏水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6.9%,大运河、长江在此交汇。近年,江苏牢牢抓住“水”这一最灵动、最鲜明的文化符号,建好用好“水韵江苏”全球传播中心、“3D云游·水韵江苏”线上平台,在高频率网络输出中保持鲜明特色,与进“淄”赶“烤”、“尔滨”宠宾、天水“热辣滚烫”等新晋网红城市相比也不逊色。

不仅“网络声量”增势明显,“游客流量”同样红火。新京智库近期发布的2024年“长红城市”榜30强中,江苏省城市上榜总数位居第一,南京和苏州位居前十。其他各类榜单上,夫子庙、中山陵、金鸡湖、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新老景点也坐稳“顶流”。

2023年,江苏接待境内外游客9.4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万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8.6%和1.7%。银联商务数据显示,全省文旅消费总额占全国文旅消费9.74%,占比全国第一。2024年江苏再创新高,1~4月接待入境过夜游客量、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1%、83%;据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监测,今年端午假期的接待游客量、消费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6%和15.1%。

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发力,文旅消费增长带动经济整体“增量”。

2021年夏天以来,民族舞剧《红楼梦》已在全国巡演200多场。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屹观察到,该剧在南京上演期间,约有八成观众来自外地,粉丝们“为了一部剧奔赴一座城”。

去年,江苏举办万人以上大型音乐节、演唱会205场,观众累计近1500万人次,拉动餐饮、交通、住宿等文旅消费超90亿元。今年演出市场持续火爆,“五一”期间共有营业性演出169场,观演人次同比增长48.45%,演出票房同比增长50.63%,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消费5.62亿元。

文旅行业带动民俗美食、非遗文创、旅游产品、音乐演出等行业复苏,发挥了促进就业、提振信心的作用。据统计,2023年,全省文旅市场经营主体新增5323家,同比增长19.4%,旅游业增加值对GDP贡献率达到22.5%。

策源地、孵化器、加速器

5月28日,文旅消费大数据实验室签约仪式在南京举行。作为实验室的应用端成果,全国首家智慧文旅行业大脑正式发布并上线。

“这是江苏科技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最新举措。”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钱宁说,这个“大脑”将通过归集手机信令、银联消费、美团本地服务订单、线上旅行社订单等多源数据,构建游客、城市、企业画像,为行业发展提供助力。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江苏文旅市场“长红”背后,既有历史文化资源等基础因素,更在于以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不断升级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装备”,便利百姓的旅游“新生活”,打通传统文旅场景升级的“新脉络”。

第一步,以载体建设为龙头,形成创新“策源地”。

2017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甘肃武威亥母寺洞窟遗址内发现了几个“纸浆团”,外表坚硬、覆有泥沙。“纸浆团”随后被送到千里之外的南京博物院的实验室,经由技术人员的妙手,一幅由12个人物组成的明代古画重见天日。

作为“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依托单位、“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博物院对纸的传承保护技术在全国文博领域首屈一指,文保技术服务辐射全国。

2020年起,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文旅重点实验室、省级文旅装备技术研发中心培育认定工作。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5个、省级文旅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文旅装备技术研发中心15个,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十余项,数量居全国前列。

第二步,围绕行业难点痛点堵点攻关,打造成果的“孵化器”。

“省内几处历史街区如平江历史街区、扬州东关街历史文化旅游区、七里山塘景区均发生2~3次告警,主要原因为街道狭窄,人流量突然增大导致拥堵,建议加强疏导,缓解人流对主要街道的压力。”“常州的环球动漫嬉戏谷因“五一”假期举办太湖湾音乐节,人流密度大,累计提示5次告警,建议对大型活动等特殊场景提升容量峰值”……今年“五一”假期,江苏依托5G网联无人机巡查,智慧中台触发系统提示,系统列出问题清单,督促迅速整改,实现了闭环管理。

“节假日就是文旅人的大考日。”江苏省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发展中心负责人蔡晓川告诉记者,目前这一技术已覆盖全省30家重点旅游景区,对人流、车流、停车场饱和度、安全应急事件等开展实时巡查。

以问题为导向,一批研发成果加速孵化。在提升展陈水平方面,灵通展览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模块化展览展示装备实现快速拆装、重复使用,徐州拓普互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沉浸式交互VR体验装备已应用于包括上海迪士尼在内的多家旅游景区;在优化服务方面,以第三代社保卡为载体发行“水韵江苏”数字旅游卡,让游客“一卡在手畅游江苏”,现已售出33.66万张……

第三步,以场景应用方案推动供需对接,打造产业升级的“加速器”。

江苏去年承办全国智慧旅游发展大会暨智慧旅游示范展示活动,通过优秀案例分享、现场路演和问答,供需双方从“背对背”到“面对面”,一大批优秀创意在“成功牵手”中落地。在文化和旅游部试点培育的首批24个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中,苏州湾数字艺术馆等3个项目因示范应用数字新技术脱颖而出。

“从江苏实践看,人们更愿意为‘新鲜感’买单,而这种新鲜感的背后,是数字科技融合文化创意营造的共情、共鸣等新体验。”钱宁表示,文旅行业正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以旅彰文 蓄力“长红”

南京大报恩寺采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算法等技术,打造“智能馆长”为游客创造专属导览体验;南京城墙博物馆打造沉浸式夜游体验,科技光雕艺术秀等实景演出引人关注;五屏环绕、裸眼3D实现一镜到底,“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人气最旺的打卡点……2023年,江苏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超1.12亿人次、占全国9%,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

“文博热成为日常的背后,是创新与创意不断为博物馆增加新鲜感、体验感,让人们看展成为日常,到博物馆成为习惯。”江苏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拾峰说。

据统计,江苏共有备案博物馆353家,有藏品总数107万余件/套,包括珍贵文物30余万件/套,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6家单位入选“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等13家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数量稳居全国前列。

江苏拥有13座历史文化名城,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文旅资源禀赋极佳。近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文旅领域加速应用,展现出生机勃勃、潜力无限的新图景。

初夏,“夜游+唐诗”的新IP组合,让传统景区瘦西湖以一种新姿态出现在游客面前。“夜色中,湖内‘夜桥灯火连星汉’,湖外‘夜市千灯照碧云’,烟火气与文化味萦绕,这是以前从未见过的瘦西湖。”陶醉于美景的甘肃游客王先生告诉记者,在小程序“下扬州”上选择出行日期、兴趣偏好等要素,就能一键生成专属行程单。据了解,继小程序“下扬州”将AI大模型和数字人技术用于文旅对客服务后,江苏智慧文旅平台还将在更多城市应用智慧行程定制功能。

折枝牡丹纹、青地团花纹、孔雀鸳鸯纹……苏州丝绸博物馆将馆藏的等级文物、近现代丝绸样本进行数字采集,赋予龙凤花鸟、花卉蔬果、杂宝吉祥等丝绸纹样崭新的数字形态,成为丝绸纹样活化利用的起点。这些新型数据生产要素或结合宋锦、漳缎、吴罗等丝绸技艺,打造“新国潮”;或通过创新数字化表现手法,在汽车车贴、网络手办、快消产品中“添彩”现代生活。

在第六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期间,依托“君到苏州”文旅总入口,共发放数字人民币文旅消费券超2000万元,采用满额立减形式,进一步拓展数字人民币推广空间和应用渠道。

一座城市可能因一个网络热点“强势出圈”,但很难仅靠噱头持续长红。杨志纯表示,江苏提出并探索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突出文化培根铸魂,加强科技赋能增势,正推动文旅融合从理念走向行动,绘就一幅新时代“诗”和“远方”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