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世界美食之都:苏州饮食文化振兴志在“王冠”
江苏
江苏 > 苏州市 > 正文

打造世界美食之都:苏州饮食文化振兴志在“王冠”

打造世界美食之都:苏州饮食文化振兴志在“王冠”

美食之于一个目的地城市的吸引力向来是举足轻重的。譬如因拥有多个米其林餐厅而吸引许多老饕专程体验的上海、广州,因小吃而爆火的山东淄博、甘肃天水,因坐拥“世界美食之都”称号在“吃货”心中长盛不衰的成都、顺德、扬州。

被《红楼梦》赞誉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苏州,高端餐厅、网红级大众小吃、具有本地特色的美食流派,都不稀缺。但美食在旅游者心中的“权重”,却很难比肩澳门、成都、顺德、潮州这些“美食”城市。说到底,在美食文化很发达的苏州,“美食”并没有成为苏州的城市标签。

幸运的是,这一问题如今得到了苏州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近日,苏州发布《苏州饮食文化振兴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餐饮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全年餐饮营业额亿元企业超30家、千万元企业超400家的目标。同时,苏州还提出一个更大的目标:

努力打造世界美食之都。

“美食之都”,作为美食爱好者心目中的美食圣地,是不需要贴上“标签”的无冕之王。但凡一个人热爱某种美食而心驰神往的城市,那么这个城市就是他的“美食之都”。但作为城市标签的“世界美食之都”,却是这个城市在饮食领域的最高荣誉,是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认定,堪称城市在美食领域的世界级“王冠”。目前,中国有6个“世界美食之都”,分别是澳门、成都、顺德、扬州、淮安、潮州。

苏州,能成为下一个“世界美食之都”吗?

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世界美食之都:苏州饮食文化振兴的顶级锦标

全球创意城市网络(Creative Cities Network),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推出的一个项目,旨在通过对成员城市促进当地文化发展的经验进行认可和交流,从而达到在全球化环境下倡导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目标。被列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意味着对该城市在国际化中保持和发扬自身特色的工作表示承认。

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共分7大主题,包括文学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设计之都、媒体艺术之都、美食之都。

目前,苏州已是“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了。并且,苏州获得该项称号是在2014年,在“建都”10周年之际,再次冲击另一项“王冠”,意义十分重大。

吹起打造世界美食之都的冲锋号,苏州一揽子的饮食文化振兴计划还包含3个子目标:

规模总量:今后,苏州的餐饮业规模总量要逐步扩大。全市餐饮市场主体持续增加,营业收入稳步增长,餐饮业规模化、数字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凸显。

产业体系:全市的餐饮业将持续完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规范完备的美食体系、齐全多元的业态门类、合理优化的产业结构,餐饮菜品体系、服务体系、配套政策体系、营销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标准建设、品牌培育、消费服务更加优化。

饮食文化:此外,苏州还需推动饮食文化全面振兴。提高“苏味”全国市场竞争力和全球知名度,“苏味”美食品牌持续擦亮,“苏味”美食旅游享誉全球,苏州美味云集、消费便利、特色鲜明、绿色低碳的城市餐饮形象大幅提升。

为了实现目标,苏州给自己布置了六大任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路线图”。

产业提升:构建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优化产业发展生态三处着力,通过结合居民餐饮消费需求和餐饮业品牌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需要,扩大规模,同时发展餐饮首店经济和支持餐饮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措施,完善产业布局。

传承传播:推进制作技艺传承创新。建立苏州传统饮食名录,编纂苏州美食菜谱,扩大宣传,加以推广。加强饮食文化研究传播,完成《苏州饮食志》编纂。鼓励行业协会、专业院校设立苏州饮食文化研究机构,加强苏州饮食文化学术研究和人文经济学研究。推动老字号守正创新。加强苏州传统饮食老字号传承保护,建立健全饮食类老字号档案,推进老字号美食集聚区建设,加大对老字号知识产权注册与保护的支持力度。

品牌提档:加快提升苏帮菜品牌能级,推动苏帮菜标准化建设。以苏帮菜传承为重点,推动行业协会开展名肴、名点等苏帮菜“名”系列品牌发布活动。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全球餐饮品牌名录库。

美食赋能:在促进美食赋能旅游方面,深挖夜间消费潜能,加强美食宣传推介。

人才培养:苏州将加快名厨大师培养,加大专业人才储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做好苏帮菜大师培育,支持苏帮菜大师工作室建设,更好发挥示范引领和“传帮带”作用。

服务提质行动:提升服务质量水平,优化营商服务环境,加强饮食安全监管,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良好的餐饮消费环境。

打造世界美食之都:苏州饮食文化振兴志在“王冠”

抓住一个关键词:由美食而文化,亦由文化而美食

有人说,琢磨苏州的美食,反反复复地看却只看到两个字:文化。站在“江南文化”的C位,苏州把“文化美食”打成了“美食文化”的主标签,苏州美食词汇里的“味道”,有时候并不单单是指食物本身的味道,更包含了食物中所蕴含的文化况味及制作者、食者的素质内涵和文化体悟。

譬如一碗面。苏州人能把它做得工艺上无以复加,内涵上充满文化的调性。是的,以文化之心体,做一碗面。就是普普通通的一碗苏式面,却并不含糊。一碗面的好坏,汤、面条、浇头,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的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熬汤,捞面,或攻浇头。

用一碗面,盛一城烟火。苏帮菜里经典的松鼠鳜鱼、母油鸭、虾仁、爆鳝、酱爆猪肝、焖肉、卤鸭,苏式面的浇头都有。姑苏桥面馆主理人张宁说,如果只能选一种美食代表苏州,那一定是苏式面;说是一碗面,却兼收并蓄、包罗万方,或者说正宗苏帮菜的味道,就藏在苏式面里。一碗苏式面,体现苏州人的精致讲究,也体现了厨师和做面师傅极致追求。

美食家华永根说,也许只有在苏州才会有这种面馆,

“去那里吃一碗,沉其心,观其景,像是筷子头上挑起一个江南。”

文化。苏州饮食文化振兴,要抓好抓牢这个关键词。

打造世界美食之都:苏州饮食文化振兴志在“王冠”

文化之于美食首先是一种历史的底蕴。

《晋书·张翰传》记:“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西晋张翰,苏州(吴郡)人,身处异乡,一阵秋风吹来令他倏然想起家乡的若干好味道,于是顿觉“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这几样令张翰老师顿起思乡之情的好东西,菰菜就是茭白,莼羹就是莼菜羹。莼羹鲈鱼脍合起来就是一个成语,“莼鲈之思”,乡思、乡愁的代名词,用以表达中国人心中特别柔软的家乡情结。

文化之于美食还是一种物产的丰饶。

譬如苏州,单由前文张翰“秋风三宝”延展开来,便已难有穷尽。比如由鲈鱼而延伸到水中“极物”,太湖则“太湖三白”,阳澄湖则当然是占据整个秋冬美食“C位”的阳澄湖大闸蟹。再比如“菰、莼”,正是苏州“水八仙”中的二“仙”,其余六“仙”分别是鸡头米、茨菰、莲藕、菱角、荸荠和水芹,每一“仙”都承载着厚实而有趣的“文化”。拿鸡头米来说,它被誉为水八仙中的“头牌”,清代郑板桥说“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

鸡头米和苏州是牢牢绑定的,出了苏州,它叫“芡实”。清人沈朝初《忆江南》词,“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凝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活色生香,代入感太强,一边读,一边就想来一碗桂花糖水鸡头米了。

桂花糖水鸡头米

桂花糖水鸡头米

桂花,在树可赏,在盘可食。以花入馔,将这馥郁香气化入口中,是苏州人的春秋两季不可缺的赏心乐事。春天的玫瑰酒酿饼,是许多人的心头好。而桂花,则负责酿制一整秋的甜蜜。凡是甜口的,无论什么,鸡头米、芋艿、赤豆小圆子之类,只要加一点桂花,那滋味和品格立即上一个层级。

文化之于美食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情绪表达。

春天万物葱茏,秋天万物丰饶,苏州人就靠这春天的鲜味、秋天的丰味吊着,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时节的期盼。这种憧憬和期盼是极好的,有期待的人是积极的乐观的进取的,有时序感的人是严谨的、礼制的、极致的,有规矩心和责任心。

这种特质体现到对食物的态度上,就是追求内在的精与美,而忽略外在的形与式。作家、美食家陆文夫说:“苏州家常菜都比较简朴,可是简朴得并不马虎;经济实惠,精心制作,这就是苏州人的特点。”

跟着节气和时令的节奏走,苏州人讲究“不时不食”,身体里似乎装着“美食日历”,时不时地提醒他们,是时候去吃啥啥啥了。有美食家总结:

立春香青菜,雨水太湖蚌,惊蛰酱汁肉,春风燕来笋,明前碧螺春,谷雨黄花鱼,立夏咸鸭蛋,小满枇杷黄,芒种六月黄,夏至籽虾跳,小暑酸梅汤,大暑翠冠梨,立秋鸡头米,处暑菱角甜,白露肉月饼,秋分蟹脚痒,寒露宴重阳,霜降芋艿香,立冬橘子红,小雪烹羊时,大雪酿冬酒,冬至腌酱肉,小寒腊八粥,大寒三件子。每季如此,每年亦如此,苏州人的生活,简朴却有“腔调”,精致而不“豪奢”。

清末留学海外的陈之藩在《剑桥岛影》一文中写道:“许多许多历史,才可以培养一点传统,许多许多传统,才可以培养一点文化。”

由美食而文化,由文化而美食,数千年来,美食已经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母题,绵延流长,百面千端,煌煌大观。这是一种创造。创造殊不易得。但这或许正是苏州美食最好的标签、最佳的打法。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美食IP,才值得万千网友驴友专程前来打卡。

当古城“文化美食”越来越多的时候,苏州这张“美食之都”牌,真就成了手中的“大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