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上午,江苏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发布会。发布会上,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以及苏州市和有关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围绕“坚持开放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主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这是苏州第一次提出这个战略目标。苏州有何禀赋和信心,提出这样一个全球视野的目标?又将如何实现它?
一项数据全国第一
在吴庆文的发言中,提到了一个数据。目前苏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7万家,位居全国第一。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技型企业是创新主体中的主体。苏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之多,形成了极为蓬勃的创新生态基底。
但这并不是全部。2023年,苏州实现了全社会研发投入、技术合同成交额、工业技改投资“三个千亿”;苏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6家,首次跃升至全国第一;科创板上市企业55家、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75家,均居全国第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2244家,有效高企数达15717家、全国第四;“上海—苏州”科技集群全球第五;中国独角兽企业17家、全国第六,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4.1%左右。今年1~5月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10.6%,工业投资增速达到14%;此外到目前为止苏州的各类基金规模已超万亿。
再加上如苏州实验室、“一区两中心”这样的国家级创新平台、科研机构及高校等各类创新单元,一个宏大立体、丰富多样的创新群落就构成了。
这正是吴庆文所描述的,“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我们越发地体会到,一流的创新生态就像阳光雨露对于树木一样,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各类要素协调互动,高效配置,经过长期培育才能够形成热带雨林效应。”
“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代表着一种充满活力、多元共生、协同发展的创新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使得生态中的个体特别繁茂丰富、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苏州对于创新生态的培育,历来重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结合,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开放与创新、创新与产业、产业与资本结合最好的城市之一。开放、创新、产业、资本之间“链式反应”,创造出了苏州一流的创新生态,体现在人才、政策、科创氛围、资本等方方面面。它们共同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的打造厚植了土壤。
具体而言,苏州的优势之一在于,产业发展积累深。很多新兴产业根植于传统产业,也离不开传统产业的配套。苏州集聚了16万家工业企业,覆盖了绝大部分的工业门类,是长三角和全国、乃至全球众多产业链的发起点和连接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苏州来说,有着更硬的底气。
苏州的优势之二在于,产业焕新走在前。苏州是最早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城市,目前已经实现了对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集聚“灯塔工厂”7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52.7%、47.6%。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正在苏州持续地开花育果,向着成林成势加快生长。
一个目标全球视野
什么样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区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在发布会上,吴庆文描述得十分“感性化”:创新人才荟萃、创新主体云集、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成果涌流——
在这里,要有一流的人才,有一大批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
在这里,要有一流的研究机构,开展国际前沿的研究;
在这里,要有一流的企业,创造出具有引领性的产品与服务,提升全球效率与福祉;
要产出一流的成果,推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引领未来发展方向;
要有一流的生态,优秀的创新文化,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具体在产业层面,苏州要做“四个新”:
激发科技创新“新活力”:以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为抓手,推进苏州实验室、“一区两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建设,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挥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等平台作用,让更多研发成果走出实验室。
培育苏州智造“新动能”: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加快建设“1030”产业体系。用3年左右的时间,形成4个万亿级主导产业。
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实施跨境电商“跃升行动”,支持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全省“1+3”重点功能区建设,深化上海—苏州一体化,认真抓好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南北挂钩工作,着力提升城市的辐射带动力。
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秉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守契约精神,保持竞争中性,一如既往、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切实让企业家敢闯敢干,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
在企业层面,苏州要做大做强做优三件事:
一是做大创新型企业集群。成立全国首个市级层面的科技招商中心,大力招引高水平人才项目。
二是做强企业创新能力。系统梳理全市400多家实验室、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按产业方向、以科创联盟形式进行整合,全力打造“一产业细分领域一科创联盟”,引导联盟服务企业。
三是做优创新生态环境。加快打造苏州国际路演中心,帮助企业对接全球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资源要素。
招商,是苏州的“传家宝”。据统计,全市95%的科创板上市企业、72%的瞪羚、独角兽企业都来自科技招商项目。2023年,苏州招引了1万个科创项目。吴庆文市长表示,以后每年目标都要新增1万个。这是苏州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播下的种子,以后成长起来,就是人才森林、创新森林。
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国际资本流动呈现新动向背景下,苏州利用外资面临新挑战,对此,苏州又有了新的“打法”。
一是利润再投资:苏州拥有1.8万家外资企业,留存利润是一座可以深挖的“富矿”。苏州于2022年出台利润再投资工作举措,已有一大批利润再投资项目获专项激励。接下来,苏州将对重点企业建库,做好跟踪服务,推动外资企业留存利润增资扩产。同时用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外汇管理便利化试点、本外币一体化等政策工具,吸引外资持续加码苏州。
二是“外资本土化”。即推动外资企业深耕转型:引导推动外资企业设立总部和研发中心,向金融、信息技术、检验检测等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向医疗、养老、文旅、休闲等高质量生活性服务业拓展。这方面已有诸多成果:西门子艾闻达中国区总部、康宁药物智能化合成等一大批优质外资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超10亿美元的博世新能源汽车项目“拿地即开工”;总投资20亿元的太古可口可乐项目实现“五证连发”,从签约到开工仅历时8个月。
三是“定向深耕”:发挥苏州工业园区对新加坡合作优势,抓住开发建设30周年契机,进一步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深化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战略合作;发挥太仓“德企之乡”,德资企业超500家的集聚优势,进一步拓展对德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打造更大量级德企集群;发挥苏州高新区“日资高地”,日资企业近800家优势,进一步推动日资企业集聚发展;发挥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昆山金改区“双区联动”叠加效应,进一步在产业合作、金融改革创新、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先行先试。
“定向深耕”的对象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拓展的“朋友圈”。去年12月12日,中国·沙特中心落户常熟,作为中沙两国互设中国·沙特中心和沙特·中国中心的中方落地项目,将深入推动两国在经贸、科技、资本、产业、文化等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也让苏州成为沙特投资项目和资本落地中国的“近水楼台”。
不可否认,我们正处于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浪潮中,但苏州正以坚定的步伐和创新的姿态,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魅力,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辉煌篇章。苏州深厚的人文底蕴、一流的营商环境,让苏州长期备受海内外资本青睐,在双向开放新格局中造就了鲜明的特色优势。苏州先后被世界银行、《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和“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即是最好的例证。打造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苏州要做的依然很多,但是道虽迩,行则将至。属于苏州的“全球影响力”,必将如春花一般,次第开放,直至蔚成大观,铺满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