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扬州生物医药产业跑出“加速度”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向“新”而行!扬州生物医药产业跑出“加速度”

生物医药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也是扬州“613”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扬州市依托扬州高新区生物健康产业园,加快推进一批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在扬落地,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正向“新”而行,朝着高端化、规模化、产业化迈进。

聚链成势,形成良好产业生态

作为扬州市“613”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药产业是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是值得深耕的蓝海市场,是厚植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扬州以扬州高新区生物健康产业园为主阵地,把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初步建成以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制剂疫苗、健康保健产品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2021年,由江苏盈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江苏明德制药有限公司正式落户扬州高新区,建设明德制药高端制剂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项目。

江苏明德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介绍,明德制药是以生产乳剂、复杂制剂等剂型为主的企业。未来3到5年内,企业要投产20个品种,产值达50亿元。

包括明德制药在内,扬州高新区生物健康产业园已落户项目20多个,总投资超过180亿元,集聚了全市生物健康产业4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65%以上的开票销售、80%以上的入库税收,产业规模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长。2023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百强榜中,该区名列第26位。

扬州高新区生物健康产业园是扬州市近年来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扬州市已形成以化学药物、原料药为主导,生物药、现代中药、保健品为补充的产品格局,集聚了联环药业、艾迪药业、优邦生物等一批知名企业。现有列统规上企业31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7家,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

创新不止,新药研发成果斐然

在生物医药领域,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今年4月25日,扬州市举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聚焦“打造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近300位生物医药产业的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基金的“大咖”汇聚扬州。

生物医药产业是科技含量最高、创新最密集、投资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

连续多年荣登中国制药工业企业百强榜、入选创建全国“科改示范企业”……江苏联环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绩的背后,得益于这家扬州老牌国企在科技创新道路上持续多年的耕耘。

联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夏春来介绍,江苏联环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国有全资医药企业,前身为成立于1958年的扬州制药厂。近年来,集团围绕“医药制造、医疗器械、医养健康”三大主业,坚持科技创新,以新药研发推动企业“二次创业”,全面冲刺百亿销售目标。

“为了支持科技创新,集团还专门建立了研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去年我们研发投入2.4亿元,今年的研发投入将翻番,接近5亿元。过去我们1名博士都没有,现在已经有20名博士了。”在夏春来看来,企业需要蓬勃发展,创新土壤和科技人才必不可少。

近年来,联环集团累计研发投入达到数十亿元,以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为依托,着力打造“一中心五所”,建设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组建了包括20名博士、150名硕士在内,数百人的研发团队,已研发出包含国家一类新药爱普列特在内的10多个国家级新药和若干个仿制药,累计获得各类发明专利授权近400项。

政策支持,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扬州市不断通过政策加码,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早在2022年,扬州市便出台《关于促进全市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其中明确:通过支持研发创新、加大金融支持、优化服务保障等方式,到2025年,扬州市生物医药相关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开票规模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3.5%,金额达350亿元,并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业投资体系,推动扬州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全省生物医药板块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和长周期等特点,持续的资本“输血”必不可少。以加大金融支持为例,目前扬州高新区高发集团已与国内知名专业机构联合成立了20亿元的产业母基金,助推生物医药项目发展。同时,3亿元的园区自有基金已将生物医药、医疗健康列为主投方向。

除了资金支持,扬州还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涵盖税收优惠、人才引进与培养、优化营商环境等多个方面。对于在扬州注册并从事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政府将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和资金补贴;对于引进的高端人才和科研项目,政府将提供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

此外,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扬州市政府也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