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江海,数说南通沧桑巨变!权威数据公布!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潮涌江海,数说南通沧桑巨变!权威数据公布!

日日向新,日新月异。

与75年前相比,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定位,努力交出一张“走在前、做示范”的崭新答卷。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南通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纱厂、面厂、油厂、铁厂等陆续复工,这座“中国近代第一城”大步向前、欣欣向荣,经济发展连上新台阶,如今已是“万亿之城”。

经济总量

1949年,南通生产总值仅为3.8亿元,经过30年不懈努力,1978年增长了近7倍。迎着改革的春风,南通对外开放的大门逐步打开,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1988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亿元,2004年突破100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个千亿元台阶,2020年历史性突破万亿元大关,2023年达11813.3亿元。

人均GDP

1949年,南通人均GDP只有81元,处于极度穷困状态。改革开放后,人均GDP每隔几年跨上一个新台阶,1986年超千元,2001年超万元,2017年超10万元,2023年达15.3万元,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增长了1.7倍,按国际标准划分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财政收入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通财政总收入仅0.42亿元,1954年超亿元,1978年增加到5.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988年超10亿元,2005年超100亿元,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跨越4个百亿元台阶,2020年超1000亿元。

75载追江赶海,

75载搏击潮头。

数据见证了这座江海名城的精彩蝶变,而各个县(市、区)也在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把各种战略叠加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优势,追赶超越,形成“七虎竞南通”的独特风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大多数板块生产总值不足亿元,到1978年还不足5亿元,而1988年时,全市大多数板块已超10亿元,2004年超100亿元,2019年超1000亿元。各板块财政收入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百万元实现稳步增长,到1990年突破亿元。2023年,全市7个县(市、区)生产总值均超1300亿元,人均GDP均超过12.5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均超70亿元。

产业兴则城市兴,

产业强则城市强。

新中国成立之初,南通传统农业占主要份额,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50年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8.8%。197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首次调整为“二一三”格局,南通步入工业化阶段,并很快成为崭露头角的工业明星城市。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转换为“二三一”结构。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坚持产业立市 、制造强市,三次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6.9:53.2:39.9调整为2023年的4.4:48.5:47.1,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38.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实现了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农业农村稳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活跃了农村经济。1978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24亿元,是1949年的5.6倍。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农业的生产潜能得到充分解放,农、林、牧、渔业得到全面发展,202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4.8亿元,是1978年60倍。

工业经济快速成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通工业基本上处在手工作坊阶段,改革开放后,在以“工业兴市”第一方略的引领下,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进入新世纪,南通工业生产突飞猛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逐步以工业化的“树大根深”支撑起了现代化的“枝繁叶茂”,挺起高质量发展的“工业脊梁”。从轻重结构看,改革开放初期,轻工工业占主导地位,进入新世纪,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迅速崛起,2004年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2023年轻重工业比例为31.2:68.8。从产业能级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逐步形成了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6大支柱产业集群。2023年,六大产业集群产值超万亿元。全市深化工业大企业、制造业领航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累计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07家。

建筑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通建筑业迅速发展,产值规模屡创新高。1985年,南通“建筑铁军”名扬天下,当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4亿元,1993年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2006年突破千亿元,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跨越9个千亿元台阶,于2021年突破万亿元。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23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占比达7.6%。

服务业发展提速提质

1952年,南通第三产业增加值不足2亿元,到1978年也仅有6.12亿元。改革开放后,南通转变“重生产轻服务”传统观念,出台服务业发展政策,不断提升服务业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乘势而上、跨越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服务业发展持续实现突破。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565.5亿元,自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11.1%,比2012年累计增长了170%。

通达,是一座城市最原始的资本。

75年前,“汽车跳、南通到”的调侃令人唏嘘,那时的南通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南靠长江,东临黄海,与上海、苏州仅一江之隔,但沿江江面极其宽阔,想要在如此宽的江面上修大桥,在过去可谓天方夜谭。看似优越的区位,却也令南通面临“靠江无桥”的窘境。

改变南通“南不通”,是一代代南通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多年来,南通强势推进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通州湾新出海口等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长远意义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顺利迈入“动车时代”“高铁时代”“地铁时代”;港口建设加速推进,连申线三级航道通航,结束了无高等级内河航道历史;通信水平标新立异,南通成为全国唯一获得国家三网融合城市试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中欧绿色智慧城市试点等三个试点的地级市。

2023年,全市公路里程1756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86公里;铁路总里程452公里,其中高速铁路66公里。全市铁路完成客运1203.0万人次,货运245.9万吨。南通机场共执行客运、货运航线62条,国内全货机航线11条,国际全货机航线5条;全年旅客吞吐量366.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0万吨。南通港货物吞吐量30858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141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04万标准箱。

2023年,全市累计建设5G基站18993个,连接数83万个,5G用户普及率39.4%,全市移动电话用户942.4万户、互联网用户1232.9万户。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信息通信水平快速提升,成为继苏州、南京之后,省内第三个跨上“国际专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城市。

不断延伸的大桥、铁路、高速路网,实现了“江海河联运,水陆空互通”。

历史的时间长河,总有一些重要事件给予了一座城市希望和梦想。

1984年4月7日,国务院决定将南通作为首批沿海港口城市进一步对外开放。南通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积极谋篇布局,由点到面多层次、全方位开放,不断优化开放大环境,开放型经济活力日趋增强。

让世界看见南通,

让南通拥抱世界。

对外贸易规模快速扩大

1984年,全市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额6.3亿元,是1958年的17倍。1985年增加自行出口口岸,对外贸易正式起步,当年全市进出口总值0.12亿美元,1994年突破10亿美元,2006年突破100亿美元,2010年突破200亿美元,2021、2022年均突破500亿元,进出口总值自1985年—2023年年均增长24.3%,外贸依存度由1985年的14.0%上升到2023年的29.6%。

利用外资领域深度拓展

1985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208万美元,1993年突破1亿美元,2004年突破10亿美元,自2006年起,每年均稳定在20亿美元以上。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外商投资的“一枝独秀”,如今利用外资已是覆盖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2002年中国入世后,南通外商投资逐渐扩展到农业和服务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02.4亿美元。202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产业结构调整为0.1:45.8:54.1,外商资本明显向服务业转移,与全市经济发展步伐保持同步。

平台载体建设如火如荼

1984年12月,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江苏对外开放最早的两个“窗口”之一。随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集聚能力稳步增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奏响了开发开放的最强音,202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11亿元,人均GDP达26.3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亿元,在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排名第21位。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开发区5家,省级开发区12家,另有参照管理类园区1家,数量居全省第二位;跨江跨境合作园区14个,其中沪通合作园区7个,这些园区集聚了全市80%以上的产业项目。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长远之策必须靠教育、科技、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南通始终坚持在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中增进民生福祉,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

科技创新实现突破

2023年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622家,是2013年的9.3倍。累计有效发明专利4512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8.3件。全市拥有省重点实验室(含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60家,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59家,分别比2012增加5家、213家、32家。

教育事业长 足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通的基础教育质量—直处于全省乃至全国领先地位,高考成绩连续多年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精准发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截至2023年末,南通拥有全市普通高等学校9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5.24万人,在校生15.66万人,毕业生4.28万人。同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发展,为南通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适用人才。

文化事业成绩斐然

上世纪50年代,越剧《老八路》和海门山歌《淘米记》进京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在保护和拓建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的基础上,创办了多个以建筑、刺绣、盆景等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和准博物馆,创造了中国文博事业的诸多“第一”和“唯一”。目前,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纪念馆)31个,公共美术馆4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8年的44.34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621.38亿元,增长了13倍,是2012年的4.4倍。

医疗卫生全面进步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南通全面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能力,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达到国家规定建设标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卫生、院前急救等公共卫生机构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广泛落实。医疗卫生床位从1978年末的1.55万张增加到2023年底的5.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由1.47万人增长到6.1万人,医生人员数由0.6万人增长到2.4万人。2022年全市平均预期寿命82.31岁,比2012年增加3.81岁,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

新中国成立后,南通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一桩桩民生实事,于细微处着眼,于贴心处落地,将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老百姓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

脱贫致富圆梦小康

以1986年全市人均GDP比1980年翻一番为标志,南通摆脱贫困进入温饱阶段。进入新世纪,南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逐步加快,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持续提升。根据江苏2003年制定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2009年,南通比省委要求提前3年率先在全省江北以市为单位达到全面小康标准;2010年,南通以县(市)为单位达到小康标准,崛起全省江北首个县(市)小康群。

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南通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对外来人口吸引力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人口集聚能力逐步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74.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62.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2.6%,比2012年末提高14.1个百分点。全市城镇人口年均增加12万人以上,带动了较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居民生活持续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自2014年起,连续10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比2014年缩小0.21;2023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1.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0.0万人,基本医保参保人数721.1万人,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增至2671元......这张“民生答卷”,记录着南通富民增收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优化提升、民生底线保障有力的显著成效。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始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PM2.5浓度2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83.6%,两项指标均列全省第一。地表水国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100%,省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100%,主要入江支流和入海河流断面全面消除劣V类。南通市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授牌命名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覆盖。

时间,载今记往。

75年,沧桑巨变,

镌刻下一代代江海儿女奋斗的足迹,不懈探索着具有江海特质的图强之路。

而今,

大潮奔涌千帆竞发,

奋楫争先正当其时!

来源:南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