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正当时,中大医院推出中医治疗特色门诊
江苏
江苏 > 健康 > 正文

冬病夏治正当时,中大医院推出中医治疗特色门诊

三伏酷暑即将至,冬病夏治正当时。即日起,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联合护理部开展中医治疗特色门诊,每周一到周五,在中大医院本部丁家桥门诊2楼中医内科门诊,为市民开具中药汤剂药方及多种茶饮,各种中医外治法配合使用。

为何冬病要夏治?

中大医院刘红梅主治医师介绍,冬病夏治,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的养生法则:“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冬病夏治是借助夏季自然界气温高、人体阳气丰盈充沛的有利时机,补充人体元阳,消除寒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祛除人体痼疾沉疴的方法。

为何冬天的疾病夏天就开始治疗呢?刘红梅主治医师解释道,现代人感寒涉水、嗜食生冷、贪凉、作息不规律的不良生活习惯耗伤了阳气,导致体内寒饮、痰湿积聚不散,从而出现如虚寒性肺系疾病、胃肠功紊乱、寒湿性骨关节病、痛经等寒性疾病,这类疾病在阴寒较盛的冬季发病或者加重即是我们所说的“冬病”。《黄帝内经》云“长夏胜冬”,三伏天是机体阳气最盛之时,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可以最大限度地祛除体内阴寒之邪,所以三伏天扶助阳气、祛除阴寒,可以为机体秋冬蓄能,冬季便可以抑制寒邪,不易感受寒邪而致病,能起到防治虚寒性病证的效果。

常用冬病夏治手段有哪些?

口服中药汤剂或茶饮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增损肾沥汤,治大虚不足,小便数,嘘吸焦火乔引饮,膀胱满急。每年三伏中常服此三剂,于方中商量用之。羊肾一具,麦门冬、地骨皮、人参、石斛、泽泻、瓜蒌根、干地黄各四两,远志、生姜、甘草、当归、桂心、桑白皮一作桑寄生、茯苓、五味子各二两,大枣三十枚。右十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肾取一斗二升,去肾内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最先提出三伏时通过口服用药治疗疾病。所以三伏天选择合适的汤药或代茶饮,不但可以清心消暑,还可以祛除体内沉痼,补益人体阳气。

刮痧疗法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按一个方向刮动,刮痧能刺激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出现青紫色出血点,也就是俗话说的“痧”,以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疏通经络、舒筋理气、祛风散寒的作用,使人体的神经、循环、免疫、排泄等系统兴奋起来,加快新陈代谢以驱除疾病。

中药贴敷治疗

中药贴敷发源远流长,《黄帝内经》中记载 “桂心炙酒以熨寒痹,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即开始使用膏药外敷。《后汉书·方术传》中华佗 “敷以神膏,四五日愈,一月之内皆平复 ”。《理瀹骈文》总结了我国清代以前的外治法,提出了 贴、涂、洗、熨等百余种外治法。清代名医徐洄溪说:“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其用大致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治里者,或驱风寒,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多,药以随病加减,其药易厚而久贴。” “用膏药之,闭塞其气,是要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盛夏人体皮肤血液循环旺盛,汗腺及毛细血管普遍开放,药物吸收快,皮肤给药除了局部作用显著外,还可透过皮肤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中药足浴法

中医认五脏六腑通过经络外化于体表就是穴位,对体表上的穴位施术,就是对这个穴位通过经络所连接的脏腑远程调理。全身经络聚于足部,足踝以下有33个穴位,双脚穴位共计66个,占全身穴位的十分之一。可见脚部是经络穴位聚集地,是人体极具养生健体价值的器官。含有中药成份的热水浸泡双脚,通过水的压力和温度,可以使皮肤通透性增加,皮肤对药的吸收量和吸收速度都大大增加,能达到用皮肤“吃药”的效果,并且能通过经络将药力直达五脏六腑。而在夏季利用中药足浴法调理“冬病”,是在冬病势弱时主动出击,驱邪外出,常用药物有威灵仙、透骨草、干姜、花椒、艾叶、红花、伸筋草等,可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对因湿寒引起的骨、关节疼痛,风湿、类风湿、脚癣、脚干裂、足跟痛等有很好的预防和促进康复作用。夏季泡脚可以在这些“冬病”弱势蛰伏之时,防患于未然的主动出击,清除这些潜伏的邪气, 不让它们在秋冬寒风起时卷土从来。

火龙罐

火龙罐综合灸是集拔罐、推拿、艾灸、揉痧、点穴、熨烫于一体的综合技术,配合中医五行疗法,再加以点、震、叩、碾、推、按、拨、揉、熨、烫等10种手法可化解淤堵,达到平衡阴阳、畅通经络、调节五脏、祛寒扶正、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于颈肩腰腿部疼痛、便秘、消化不良、肥胖症、月经不调、痛经等属于中医的风、寒、湿、瘀所致的疾病。

(通讯员 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