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潮起 奏响人文经济的“南通乐章”
江苏
江苏 > 苏州市 > 正文

江海潮起 奏响人文经济的“南通乐章”

当江苏的第一缕晨光在启东圆陀角展露新颜,大江之委海之端的南通被悄然唤醒,城市进化的齿轮便开启了新一轮转动。

百年激荡,南通制造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今日,当代南通人正感悟着“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的重要思想,在焕发“中国近代第一城”新时代风貌的道路上快马加鞭,行稳致远。

近十年来,南通打造出多个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个千亿台阶,到2020年实现历史性突破,跻身“万亿之城”。2023年,南通GDP高达11813.3亿元,“下一个万亿”的梦想正在破茧成蝶。

南通高速发展的人文支撑是什么?

张謇先生曾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以张謇企业家精神为代表的南通精神,正在江海大地上奏响人文经济学的“弦歌之治”,塑造出这座城市务实、创新的独特气质。

当南来北往的列车在南通西站缓缓驶发;创新创业的热潮在江海大地上奔涌;穿梭不停的船只在吕四港自由奔行,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新貌;浓浓升腾的烟火气在市井巷陌间随风而起……融汇江海的人文力量历久弥新,精神特质绽放时代新韵。张謇先生毕生所留“一二有用事业”,对这座城市的润泽滋养,正如江海活水,至深,致远。

摄影:孔玮

摄影:孔玮

实干创新 弦歌不辍

南通市崇川区南市街14号,大生纱厂原址。一座20多米的钟楼高高矗立,它面朝东方,以红砖砌成品字结构,钟盘分布于四面。这座由张謇于1915年建造的钟楼,迄今依然能够正常运转,每至整点,钟声便会悠悠响起。正如同脚下的这座城市,于百年岁月中目睹中国制造的风雨与辉煌。

摄影:赵春

摄影:赵春

在南通的发展历程中,张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

在张謇看来,救国家、开风气、启民智必先办实业。1895年,张謇筹办大生纱厂,首开中国机器纺纱之先河,此后一生创办30多家企业,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不仅如此,他还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民间博物苑……他创下的20多个“中国第一”的背后,是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

移步换景,穿越百年;初心如磐,创新不辍。

129年间,大生纱厂虽历经风雨,但从未更名、从未间断过生产、从未停止过开拓和创新。如今,继承大生纱厂“血脉”的国有控股企业——江苏大生集团,依然是全国棉纺织行业的“排头兵”和“常青藤”。

摄影:许从军

摄影:许从军

去年3月,大生集团智慧纺纱工厂宣布全面达产,这是“十四五”时期全国第一个“智慧纺纱工厂”,成功将每万锭用工从600人左右降至少于10人,为“世界家纺看中国,中国家纺看南通”的城市名片增加全新的时代注解。

百年岁月更迭,实干笃行、开拓创新的精神气质深融入南通的发展底色。如此的人文力量对于今日的南通意义重大。

摄影:许从军

摄影:许从军

时值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好通南通”加速腾飞的“黄金时代”已然启幕。经济总量过万亿的南通,正以向海奔腾之势,聚焦“北上海、新苏南”的发展定位,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摄影:许从军

摄影:许从军

当下,无论是构建以六大产业集群为核心、十六条优势产业链为骨干的“616”产业体系,还是深入谋划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打造长三角北翼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制造业仍是南通的发展命脉,创新仍是南通前进的最强动力。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在这座以制造业起家的城市,人们能从种种保存至今的“工业记忆”中,感知到南通制造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灵魂。

如今,在唐闸的百年老厂区内,大生纱厂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正有条不紊地展开。一期包括钟楼、清花间厂房、纺织专门学校图书馆以及宿舍大楼四处文保建筑5000平方米,已完成保护性修缮。修复后的大生清花间将活化利用成为大生展示馆。

既要留住城市的“工业记忆”,更要让文物“活起来”,大生纱厂系统开发了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吸引着各地团队前来学习,以文化大课堂点亮工业遗存。

当张謇文化成为南通人文经济的载体,当人文经济注入城市发展的脉搏,追江赶海、赓续文脉的当代南通,将焕发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新时代风貌。

以文聚能 相融相长

文化,是撬动产城人融合的关键支点。

“沪地为万国立争之场、商战之冲”,张謇曾勇抓机遇实施沪通战略,去往远东第一城市当起“弄潮儿”。他不凡的胆识和魄力,鼓舞着一代代南通人。

2023年9月10日,苏锡通园区举办了“用文化守护微笑”保护江豚系列活动,正式发布小江豚“蓝叒叒”城市IP形象。IP一经推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围绕“蓝叒叒”打造的各类文艺精品也深受好评。

2023年9月10日,苏锡通园区举办了“用文化守护微笑”保护江豚系列活动,正式发布小江豚“蓝叒叒”城市IP形象。IP一经推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围绕“蓝叒叒”打造的各类文艺精品也深受好评。

而今,担负着“高水平建设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使命的苏锡通园区,以文化IP形象——小江豚“蓝叒叒”,讲述了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互促并进的苏锡通故事,成为以文化活力带动区域发展的一次有效探索。

2024年4月,苏锡通园区园区举办“伴江笑奔跑 共赏长江美”--首届蓝叒叒杯·2024江苏沿江八市长江大保护系列活动,来自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沿江八市的跑步爱好者首次齐聚,将“长江大保护”和“全民运动”相结合,全民参与、全民互动,溯游而上,用运动传播微笑。

2024年4月,苏锡通园区园区举办“伴江笑奔跑 共赏长江美”--首届蓝叒叒杯·2024江苏沿江八市长江大保护系列活动,来自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沿江八市的跑步爱好者首次齐聚,将“长江大保护”和“全民运动”相结合,全民参与、全民互动,溯游而上,用运动传播微笑。

小江豚“蓝叒叒”名字中的“叒”字,有“道相似、助者多”的寓意,由园区三国合作、三地共建的基因而来,象征着中国、新加坡、奥地利鼎力合作,南通、苏州、无锡同心同德,三国共同助力、三地共谋发展。

南通正是这样一片开放热土。当前,“通商”足迹遍布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南通愈发“好通”。

小江豚“蓝叒叒”代表的便是人文与产业的和谐共鸣。

在南通,“文化+”有着生动表达,并带动着城市的自我更新。

江海潮起 奏响人文经济的“南通乐章”4月29日,在杭州召开南通市崇川区数字文化产业(杭州)推介会,现场集中签约项目20个。

崇川区是南通的主城区,也是张謇胸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伟大抱负的创业地。位于崇川区的唐闸古镇曾被张謇作为试验田,建设“一城三镇”,开创多个“第一”。而今的主城崇川正全力建设“5+X”数字文化产业体系和“一主四副”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全面实施“文化+”战略。南通出台“数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后,崇川率先破题,创下诸多“首个”。

借助“文化+”,主城崇川成功实现城市更新,由此证明,以文化为资源要素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强势,能够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引擎。

值得注意是,人文经济强调以人为本,在经济活动中既要见“数”见“物”更要见“人”。文化产业令城市提档升级,也与群众的联系更为紧密。

江海文化深融入群众日常。花露烧、金丝楠木等南通本地非遗项目引入唐闸古镇,成为夜游“网红打卡点”;“张謇近代民族工业文化遗存保护与传承工程”列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库……

濠南别业 彭常青摄

濠南别业 彭常青摄

张謇文化活跃在群众身边。南通开发设计了张謇企业家精神考察线路、张謇文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线路以及张謇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支云塔 彭常青摄

支云塔 彭常青摄

以文兴业、以文聚力、以文化经,当鲜活的文化元素注入城市血脉,城市的人居环境变得更有温度,城市的产业发展变得更加多彩。

江海文脉 活态传承

要在赓续江海文脉上塑造标识,是时代赋予南通的新的文化使命。

秉持张謇文化饱含的创新精神,目前全市148项市级以上非遗,近一半开拓了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其中,南通蓝印花布这项晕染着“江海色彩”的非遗就迎来了时代新生。

摄影:许从军

摄影:许从军

染于苍蓝,融入日常。步入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入眼便是琳琅满目的民间手工制品,从衣裳至包袱,再到被褥、橱帘,游走的针线、蓝白相间的纹理把坊间日用的方方面面编织成世俗生活,传统的非遗工艺承载着南通的城市记忆。

身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起源自唐宋、兴盛于明清,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穿梭千年光阴,蓝印花布的传承因人们的共同努力而持续发展,在当代扎根,绽放出迷人的魅力。

摄影:许从军

摄影:许从军

如何让非遗“活”在当代?非遗传承者们决心以设计续写其“青春”之美。

将单面印花创新为双面印花,将窄布印染发展为宽幅印花,将蓝印花布单一棉布品种发展为丝绸、羊绒、棉麻等,从传统品类发展为围巾、手帕、提包等多样设计……技术创新与美学构思助力蓝印花布的新质发展,令南通特色的工匠精神焕发现代华彩。

持续讲好南通故事。——这片江海热土正用创新的笔触去描绘城市成长的印记。

图片来源:南通宣传部

图片来源:南通宣传部

过去,戏剧艺术大师欧阳予倩与梅兰芳打破空间距离在更俗剧场同台汇演,这在当时堪称艺坛佳话,是张謇变不可能为可能。如今更俗剧场依旧存在,今年1月18日至20日连演三场的开年大戏——原创越剧《风梅图》,就讲述了南通历史名人、“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的故事。

图片来源:南通宣传部

图片来源:南通宣传部

用张謇的话说:“教育以通俗为最普及,通俗教育以戏剧为易观感。”在以文赋能的当代,张謇的话语同样适用。过去的一年,“话剧之乡”的名片愈发闪亮。音乐剧《有一座城》、新编传统通剧《陈英卖水》、小剧场话剧《七日告白》先后精彩首演。其中,《七日告白》获评第三届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优秀剧目奖;赴南宁参加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荣获文旅部“优秀剧目”奖项;入选第二届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话剧《沧桑巨变——我们的卧鱼岛》成功入选省舞台扶持剧目,并摘得紫金文化艺术节剧目奖。

在魔术领域,南通同样从江海文脉中获取给养。魔术《月光白鸽》《梅花三弄》荣获第十一届全国杂技精品展演优秀节目奖(最高奖)。

不仅如此,“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标识也在不断擦亮。 “回到南通”袁运生艺术展、“吴昌硕 王个簃 程十发师生三代作品展”等一系列名家展成功举办;《张謇与南通美术研究展》还入选了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今年南通共有四件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其中张凯的楷书、丁小丽的行书两件作品进京展览;共有14件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其中中国画《早春》、版画《手语—ABC》两件作品进京展览。

创新不止,新时代江海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感召力还在积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