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项国家级试点,为何选择徐州?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64项国家级试点,为何选择徐州?

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

改革不断前进也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

国家相关部门选择徐州

进行了64项国家级试点示范

徐州以试点示范为契机

进一步打造竞争优势

擦亮城市品牌

引领高质量发展

试点示范——

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动力

徐州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在全国所处发展位次、发展阶段的特定性,决定了发展成效、面临挑战、问题短板与全国很多城市具有共性特征。放眼更大范围,徐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开展一系列试点示范,对相似城市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当前,徐州正面临共建“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叠加机遇,尤其是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推动这些战略效力充分释放,为徐州创新引领资源枯竭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增活力。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徐州正在加快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积极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不断创新生态修复体制机制和治理模式,高标准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资源型城市——

擦亮可持续发展亮丽名片

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之后,徐州与同类城市一样,面临着很大的转型压力。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和建设,推动生态环境发生脱胎换骨式的变化。

改革有破有立,试点示范是改革的重要任务。2022年7月10日,国务院同意徐州市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两年来,我市抢抓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等重大机遇,不断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和放大叠加效应,持续推进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大转型”,一体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区域引领辐射作用日益凸显。

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徐州“壮士断腕”实施钢铁、水泥、焦化、热电、化工五大传统行业整合整治,企业从480家压降到105家,同步实施总投资658亿元的37个转型项目,全面达产后将新增产值580亿元,经济效益不降反增。

在生态转型方面,徐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走在全国前列。从全市来看,造林面积连续多年位列全省第一,林木覆盖率达31.6%;五年来,徐州累计修复湿地1.89万亩、综合利用废弃地4000多亩、治理废弃宕口81处……一个个绿色蝶变的背后,徐州生态底色更加鲜明。

产业转型——

走出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子

2019年底,徐州市正式列入“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列入“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四年来,产业转型升级,徐州示范了什么?

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我市“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重要抓手。为进一步提升产业质态,近年来,我市统筹做好优势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培育、特色产业提升、未来产业布局“四篇文章”,为迈向“万亿城市俱乐部”打下坚实基础。

“343”创新产业集链成群,工程机械稳中提质,绿色低碳乘势崛起,数字经济拔节生长,大硅片、新能源重卡、磁存储刻蚀机给徐州制造增添了新亮色,徐州经济的韧性和活力,让高质量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更有信心、更有底气。

“343”创新产业集群中,徐州工程机械集群进入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江苏省全力打造的6个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

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基础雄厚、政策力度支持大、人力资源丰富……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徐州充分挖掘本地市场和国内市场潜力,大力发展互联网服务、数字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交通枢纽——

带动徐州双向开放通达四海

盛夏时节,大运河波光粼粼,大运河畔,一片沃土生机勃勃,徐州港顺堤河作业区二期码头工程正在加紧建设。计划新增12个2000吨级装卸泊位,进一步提升徐州综合货运枢纽服务功能。

连云港—徐州—淮安组合枢纽是国家《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的11个组合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近年来,徐州与连云港持续深化连徐淮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建设,充分发挥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和连云港国际枢纽海港组合优势,不断建设完善国际国内多式联运通道体系。

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是打造“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撑。

2023年7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徐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30个国家物流枢纽入选。此前的2022年11月,徐州成功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近日,徐州又成功入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

把交通枢纽转化为物流枢纽,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与多式联运,一个以枢纽经济为重要支撑、服务淮海经济区双向开放的门户枢纽和资源要素配置中心,正在加速形成。徐州海关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6月,徐州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稳定增长,累计开行253列,发运货值达到了5.2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7%和78.45%。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徐州将持续牢牢把握机遇,深化拓展综合改革攻坚行动,聚焦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枢纽经济、知识产权强市和“无废城市”建设等领域,加强改革系统集成,以改革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