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加“苏”度|“613”产业体系起势,这是扬州的向“新”力!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改革加“苏”度|“613”产业体系起势,这是扬州的向“新”力!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成为这次全会的鲜明主题。

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一个个重大改革举措和部署,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目光投向经济大省江苏,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扬州视察,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

从“发力奋进”到“实干争先”,扬州倾力打造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三个名城”竞相争驰。

作为江苏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和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域城市,领到“新任务”的扬州又将如何发力?

“613”产业体系引领

经济体制创新赋能

图片来源:扬州市委宣传部

图片来源:扬州市委宣传部

再次聚焦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新一轮改革战略划重点。

其中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等领域。

而在改革中发挥着牵引作用的经济体制改革被放在突出位置。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频频提及。其中,更是强调“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事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头等大事,而如何将这块关键拼图拼好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在7月8日举行的“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扬州专场,针对如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赋能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扬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潘国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便给出了回应。

潘国强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扬州围绕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涌现出不少改革亮点。

调整布局“613”产业体系,去年6大主导产业集群总产值达6400亿元;推动国资企业“专业化”发展,顺应扬州产业特征,新调整组建大数据集团、文旅集团、产投集团等8家市属国资企业;发展外贸新业态,推进跨境电商“三大中心”建设,去年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同比增长25%,预计今年上半年达30%……

现代产业焕发新动能、生产要素释放新活力、经济发展新空间进一步拓展,这些都是扬州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上所取得的亮眼成绩。

除了亮点之外,也不乏新布局和新举措。

面向未来,扬州将进一步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抓好各项改革举措在扬州落地见效。

科技人才双轮驱动

打造产业科创高地

全会提到“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创新再次被摆在突出位置。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扬州坚持做大创新主体、做强创新载体、做实创新平台、做优创新生态,科技创新浓度和贡献度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2023年,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2.9%,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770家,国家创新型城市能力评价名列第33位。

图片来源:扬州市委宣传部

图片来源:扬州市委宣传部

锚定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下一步,扬州将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创高地。

具体来看包括实施“三项工程”、引培壮大“三类资源”、做实做优“三类载体平台”建设。

实施“三项工程”方面,涵盖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新兴产业培强工程及未来产业培育工程。例如,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引导企业上“云”、设备加“芯”、生产换“线”。到2025年,创成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0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80个。

在引培壮大“三类资源”层面,对科技和人才的部署指向鲜明。

为壮大科技人才资源,扬州将优化“绿扬金凤”和“英才培育”计划,加大科技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扬州工匠”的招引培育力度,多维度培养“懂产业、懂创新、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企业家,放大高层次人才对于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作用。

在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方面,到2025年,扬州将实现全市省级以上科创平台数突破400家,规上工业企业的“四有”覆盖率(有研发投入、有研发活动、有研发机构、有高价值专利)大幅提升。

图片来源:扬州市委宣传部

图片来源:扬州市委宣传部

“1+5”改革工程起势

营商环境向“新”而优

从三中全会公报中可以发现,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可谓是重中之重。

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到,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意味着市场机制的地位得到空前加强。

而能否创建一个高效、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关键在于“营商环境”好不好。

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号改革工程”和“一把手工程”;连续11年出台服务企业的“2号文件”;连续4年以“营商环境”为主题召开新春第一会;持续深化市场准入、政务服务、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改革……扬州矢志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抓牢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

连续2年获得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督查激励、“诚信扬州”建设入选国务院办公厅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成绩的取得正是源于扬州对营商环境一以贯之的重视。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接下来,扬州将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和国内先进实践,紧扣市场主体需求,全面打造“信用扬州”“免证扬州”“效率扬州”三大品牌,重点实施“1+5”改革工程。即加快《扬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将营商环境建设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打造综合更优的政策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亲商安商的人文环境。

图片来源:扬州市委宣传部

图片来源:扬州市委宣传部

千年前,“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的繁华兴盛景象将继续在这里续写。

“扬州是个好地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扬州的高度赞许,也蕴含着对扬州发展的殷切期望。从2020年11月至今,三年多来,扬州聚焦“三个名城”建设,全力打造“六个好地方”,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级台阶、达7423亿元。

千年江河水,奔涌向未来。站在新的起点,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这座古今辉映的千年名城正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