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加“苏”度 | 全速向“新”!绿色淮安构建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
江苏
江苏 > 淮安 > 正文
站内

改革加“苏”度 | 全速向“新”!绿色淮安构建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

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军号”。

7月19日,江苏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上强调,要牢牢把握“为全国发展探路”的重大要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责任感推进改革。

7月24日,中国共产党淮安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召开,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并对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新要求,即:应因地制宜、实干争先,推动淮安成为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生力军,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

摄影:丁成兰

摄影:丁成兰

绿色高地 “新”意盎然

“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十年间,淮安的经济总量跨过三个千亿台阶、实现翻番;近3年GDP年平均增速7.1%,去年在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中获得第一等次。

今年以来,淮安延续了平稳向好发展态势,上半年GDP2586.64亿元,同比增长7.1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分行业看,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3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规上固投同比增长14.0%,高于全省10.3个百分点。

围绕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淮安以具体的经济表现做了积极回应。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摄影:糜志翔

摄影:糜志翔

“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正是淮安在新时期明确的发展新路径。

众所周知,淮安被誉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境内四河穿城、五湖镶嵌,水域面积占1/4,森林和湿地面积均占1/5。生态质量指数连续3年全省第一,近3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14.1%。

市委书记史志军曾言:“对淮安来说,生态是最大的资源,绿色是最大的底色。”

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而淮安深知“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

摄影:赵启瑞

摄影:赵启瑞

在淮安“7+3”先进制造业布局中,以天合光能、捷泰、阿特斯为代表的“新三样”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有到优,成为淮安追“新”逐“绿”的现实写照。

其中,天合光能投资300亿元布局全国最大的硅片电池组件一体化制造基地,预计2026年底产值突破600亿元,同时吸引集聚一批产业链企业,有望很快打造成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十四五”期间,淮安市将成为全省光伏电池集聚发展的重要生产基地。

中国巨石淮安零碳智能制造基地,从2022年7月项目签约,到今年5月一期投产,再到7月26日二期点火,巨石与淮安携手同行,向“绿”奔跑。全球每3支风电叶片中就有1支运用到了巨石的玻纤产品,而这座全球唯一的零碳工厂全部采用绿电生产,配套建设风力发电工程,充分开发可再生能源。

去年,淮安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数量苏北第一;生态质量指数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93.4%、苏北第一。

以“生态绿”为本底,淮安在加快转型中迎来“发展绿”。

枢纽新城 “新”力汇聚

淮安指出:“成为生力军必须放大要素集聚配置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力。”如果说淮安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最大资源优势在于生态,那么最大空间优势便是区位。

摄影:朱亚东

摄影:朱亚东

时代演进中,淮安打开了交融四方、通达八面的空间格局。淮安已建设长三角北翼内河集装箱运输枢纽和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口岸收费动态保持全省最低,通关整体时长全省最短。2023年,淮安内河集装箱吞吐量继续蝉联江苏省第一。

更优的区位优势、更低的物流成本,促成更强的项目吸引力。

总投资202亿元的中天精品钢帘线项目选择落户淮安,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实现从常州总部到淮安基地“码头到码头、车间到车间”的水运通达,物流成本降低80%。

得益于区位优势,淮安正推动各类优质要素资源在淮安整合集聚、互动耦合,打造赢得区域竞争的“杀手锏”。其中最重要的发展要素便是“创新”。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二十届三中全会这样明确要求。淮安同样深知: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近年来,淮安不断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聚焦打造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为骨干的企业创新梯队,新获批国家高新企业数量连续三年增长15%以上;有效发明专利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7.3%、27.5%,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淮安“智慧谷”已集聚12家科研机构,拥有6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3个国家级孵化器、8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去年新引进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个省部级实验室,13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二十届三中全会还提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淮安的创新格局就有着鲜明的“长三角一体化”特色。

淮安将高水平建设国家级高新区,充分发挥科教产业园“创新之核”作用,用好上海交通大学苏北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淮安研究院、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淮安分中心等平台资源,大力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摄像:谭鑫

摄像:谭鑫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片“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上,科技创新正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例如,南高齿(淮安)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风电主齿轮箱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了进口替代。

未来产业同样是“创新淮安”的关键发力点。

根据规划,淮安将重点培育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新型储能、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探索布局低空经济、虚拟现实、生物育种等前沿产业,力争早日打造形成“5+X”未来产业体系。

营商沃土 “新”潮涌动

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激发市场活力,一流营商环境是支撑、是保障。

像天合光能这样行业龙头型企业,落户淮安经开区后,仅用32天实现开工建设、156天实现首片组件产品下线,创造了天合光能集团同类项目最快速度。淮安中天钢铁精品钢帘线项目,最短时间完成“五证联发”,仅用100天左右的时间就实现了开工建设,比正常时间缩短近一半。

企业来到这里,总能享受到极速的办事效率。去年,淮安的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用时全省最优,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占比全省第一,营商环境评价综合得分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四最”营商环境,便是淮安给予企业的“定心丸”。

同时,淮安已经连续四年在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召开全市重特大项目攻坚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邀请年度经济人物坐主席台、站C位,定期召开党政亲商会。7月5日,淮安在首个“淮安企业家日”上发布了专属礼遇政策,让“敬商、爱商、亲商、护商”成为跨越赶超的主基调。

摄影:刘志钧

摄影:刘志钧

淮安的惠企政策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淮安在全国首推全市域全事项全流程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真正实现“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持续降低要素成本,工业用地价格、工商业用水、特种用水价格和制造业用工成本在全省最低。

淮安在全省率先推出惠企“码上贷”信贷融资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二十届三中全会还提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摄影:石浩

摄影:石浩

淮安则倾力打造安心舒适的生活环境,让更多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近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7.3%、高于GDP增速0.2个百分点,跑赢了经济增速。

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全省第一,城乡收入比缩小为1.85、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学在淮安”“健康淮安”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加暖心。

选择淮安、相信淮安。这里不但有“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盛景,还有“吾心安处是淮安”的满满诚意。

当未来已至,一座充满自信与活力的千年名城,正向你我走来。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