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梁平|极端高温,南京“钟山正道”书法展成了消暑神器
江苏
江苏 > 南京 > 正文
站内

特稿·梁平|极端高温,南京“钟山正道”书法展成了消暑神器

立秋后的南京,依然是极端的高温天气。走出户外的人,必定是汗流浃背。即便如此,8月9日下午在江苏现代美术馆开幕的“钟山正道——第二十回全国七十年代书家提名展暨江苏省七十年代书家百家提名展”(以下称“钟山正道”),还是嘉宾如云,场面壮观。

不惧热浪的人,在“钟山正道”中如步行在法桐树下,有清风扑面之感,漂亮的书法俨然成了消暑神器,将热浪拒之门外。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应邀出席开幕式。他一走进展厅,就向工作人员求证一个判断,即“七十年代书家” 和“七十年代出生的书家”概念,为随后的登台讲话作准备。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书协主席孙晓云题写展名,并也来到了展览现场。她的出席,填补了中书协主席此前从未出现在这项展事的空白。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书坛前辈寄希望于后辈的能量释放,成为参展者引于荣耀的画面。

“全国七十年代书家提名展”始创于2002年,是当代书坛第一个以“年龄段”为主题的邀请展。20多年来,分别在苏州、连云港、大连、天津、南京、北京、温州等城市举办展览19次。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在开放和多元的艺术天地,在钢筋水泥筑起的城市中,书法这种传统艺术把人们带进了更广阔也更细腻的精神世界。本次展览是22年来规模最大,参展书法家最多的一次。共展出全国38位七零后书法家的152件代表性作品,以及江苏省七十年代书家百余件作品。

应该说,“钟山正道”的显著特征,是艺术着力于社会现实、时代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体现了书家对笔墨文化的敬仰与倡导。

“钟山正道”由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指导,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办。章剑华、孙晓云和陆军正军职少将高步明、江苏省军区原政治部主任吕先景、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刘轩明、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刘灿铭、湖南省书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胡紫桂、江苏省书协常务理事李双阳,江苏省青年书协主席张磊等领导和嘉宾,以及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参展作者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知名文化学者周学主持。

章剑华:五十而知“书命”

章剑华主席也是一位书家,他习惯于脱稿讲话,再严肃的话题,他都能掌控自如,讲得绘声绘色,踩中时代的节拍。

他说:“今天举办的‘七十年代书家展览',是一个独特的展览。七十年代书家,准确地说,应该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书家,也就是现在50岁左右的人。他们成长于新时期,成功于新世纪,成名于新时代。用展览前言中的一句话来说,七十年代书家无疑是当代书法中最特殊的存在。如果我来说,我会这样说:七十年代书家无疑是当代书法中非常优秀的存在。

章剑华讲话

章剑华讲话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在古代,天命有两种含义:一是老天爷安排的命运,二是自己的人生使命。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指后者,就是说,人到50岁的时候,应该明白自己的人生使命是什么了。”

章剑华认为,所谓“书命”成败,主要看三点:一是领悟书法。首先要领悟书法定义。书法是中国的国粹,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书法是以笔墨为工具,以汉字为对象,以表意抒情为目的的造型艺术。其次要领悟书法精神。书法的精神就是中华文化精神,也就是“中和”两字。中者,中庸,恰到好处也;和者,和谐,和而不同也。体现在书法上,一方面要把握分寸,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平中见奇,险中求稳;一方面要和而不同,百花齐放,形成不同的风格。再次是领悟书法之法。书法是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新法”。法包括字法、墨法、笔法、章法。法,既是法度,也是方法。法度要遵循,方法要创新。所以,书法是“戴着镣铐跳舞”,必须在严格的法度之内去书写、去发挥、去创新,尤其是草书,更要遵守法度,不能乱来,不能过度。

揭幕仪式

揭幕仪式

二是形成书风。书法有书体与书风之分。书体在古代就已经固化,而书风一直在变化发展之中。书风指书法的风格、风貌、风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书写方式,不同的书家,形成不同的书风。书风包括个人书风、社会书风、时代书风、流行书风等。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不仅要把字写好,还要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和风貌。甚至可以这样说,字写得再好,如果没有自己的风格和风貌,就不是一名真正优秀的书法家。

三是弘扬书道。书法又称书道。书道不单纯是书写的技法,也包括修身、养生、悟道、研究等许多方面。七十年代书家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书家,在搞好自己书法创作的同时,还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做好弘扬书道的工作。这次展览的名称为“钟山正道”,点明了展览的主旨,强调走好正道,弘扬书道。这正是七十年代书家的职责之所在、“书命”之所在。

刘灿铭:一块牌子和三个支点

刘灿铭副主席为“钟山正道”展事也是不遗余力地加持,他既撰写了“前言”,还拟写了讲话稿,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七十年代书家”的爱惜与关切。

他在讲话中从“群体、传承、反思、发展、提升”5个方面对展览作了诠释。他说:“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书法热的兴起,当代书法群体的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0余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科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从书法展赛等选拔机制中走出的书法家,借助媒介形式的高速发展与多样化,呈现出了从地域群体向‘年龄段'群体转变,从风格求同形成流派向求同存异书写时代转化。

刘灿铭讲话

刘灿铭讲话

“这意味着,曾经长期作为中国传统书法群体的地域、风格、宗族类的划分条件随着传播方式及选拔方式的改变而瓦解。评价一个书法家需要将其置于同龄人中进行对比,只有某一种书体、风格或者研究方向的佼佼者,才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整个‘十年'的代表,与前辈和后学们同立于当代书法接受审视。

“‘七十年代书家'无疑是当代书法中最特殊的存在。他们从青年出发,逐步走向成熟;他们乘上了时代的东风真正开启百花齐放,艺文兼备的当代书法风貌;他们比80年代及以后的书家更幸运,展赛的作品尚未形成某种既定的态势与组合,拥有更自由的选择方向。可以说,在当代书法作者群体中,再没有一个时代的作者如同七十年代书家这样风貌多样且趣味盎然。”

刘灿铭认为,当前社会,文化品牌建设是提高群众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更能够对文化稳固发展进行反哺。但文化品牌的建设在当下多依附于地域特色或人文环境,对当代书法来说有案例,但品牌书法亮点仍有不足。七十年代书家提名展独辟蹊径的“年龄段”组成模式,行走于不同城市,开展不同主题的展览模式,以及对参展人员与时俱进的调整与严格筛选,共同组成了一个具有时代特色且兼具传统的书法文化品牌,真正将目光聚焦于书法与书法家。

孙晓云等观展

孙晓云等观展

“一块牌子,三个支点,共同构成了七十年代书家提名展,也是七十年代书家对当代书坛的巨大贡献。他们以精熟的技法和绚丽多姿的风格展现出了时代与科技进步下的当代书法在传统继承、技法研究、教育普及、精英选拔等多方面的成果;以身份自觉和研讨评论,彰显了当代书家通过身份认同构建对书法本体的思考,思考新时代书法创作的载道精神、学术表达与生命体验;作为当代中国书法中坚力量,在大局中能动地打开新局面、开拓新空间;他们从灿烂的文明和悠久的文脉中开掘资源、汲取营养,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个人风格塑造,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更精准的眼光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建设者立传。”刘灿铭说。

胡紫桂:对书法艺术初心不变

胡紫桂副主席作为参展书家和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言。身着圆领衫的他,光头、浓眉,很有辨识度。他以曾经一头秀发经岁月磨砺至今,已变成亮晶晶的光头,谐趣研究书法的不易,引得现场泛起阵阵会心的笑声。

胡紫桂作为参展代表发言

胡紫桂作为参展代表发言

作为从湖南来到南京的参展作者,他首先对江苏承办这次活动表示衷心地感谢! 他说:“我作为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中年龄偏大的作者之一,亲历并见证了在顾工的主导下,与诸位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同仁们在书法艺术道路上携手并进、共同走过的美好而难忘时光。22年,20个展览,20个不同的城市,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心路历程,也许举办展览是我们这个群体最直接、同时也是最深刻的一种表达方式吧。

“22年过去了,如今的我们,当年的青涩早已褪尽,青春也一去不复返。现在的我们,有的已华发满头,有的已谢顶多年,我自己也是如此。当然,还有的仍然意气风发,不输少年。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容颜如何改变,我们对书法艺术的初心永远不变;22年过去了,我们曾经的艺术理想或多或少的都有所实现,现在的我们,各自都在朝着更高的艺术目标迈进。我想,再过22年,那时的我们,一定更值得期待。

“我们生于七十年代,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见证了国家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历程。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成长经历,给予了我们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作理念。我们生长在这个最好的时代,就应主动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为文化强国做出表率、贡献力量。”

能够在展览举办20届且规模最大的一场展览中作为代表发言,胡紫桂难掩心中的激动和感恩,他情真意地说:“江苏作为中国的文化大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古到今,书法大家群星璀璨、光耀书坛,不仅孕育了众多杰出的书法大家和不朽作品,学术研究同样硕果累累。这次展览在江苏顺利举办,为他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七十年代书家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和学习机会。”

作品捐赠仪式

作品捐赠仪式

作为承办展览活动的负责人李双阳,高温下不辞辛劳,熬红了双眼。他说:“有太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为展览付出了辛劳,展览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就很欣慰。我相信,展览必将推动未来七十年代书法家群体有更好的发展,涌现更多的杰出人才。”

领导和嘉宾留影

领导和嘉宾留影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书法捐赠仪式。参展书法家代表福建省书协副主席陈胜凯、中国书协学术委员顾工,分别向江苏现代美术馆捐赠书法作品,江苏现代美术馆馆长赵震接受捐赠。

吴国平、黄正明、谢少承、金丹、常汉平、卢立彬、宇文家林、陈克年、荀海、熊岱平、魏晋、熊继平等书画界人士,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作者近300人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结束后,参展的省内外书法家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研讨会。 展览将延续至8月17日闭幕。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