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助残,公义共融|南师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江苏“十四五”助残新篇章
江苏
江苏 > 南京 > 正文

温情助残,公义共融|南师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江苏“十四五”助残新篇章

江苏省“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指出,“残疾人事业要顺应时代潮流,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2024年是巩固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基本建立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形成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的决胜年,分析当下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江苏省残疾人事业的现状,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残健共融促公义,为民生计筑磐基”城乡残障保障情况观察团于2024年暑期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研。此次实践活动覆盖了江苏省多个城市与乡村地区,旨在通过对省内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及相关公益组织的调研,着力描绘江苏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全景,并探索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差异与挑战。

总览数据,把握整体

调研团队首先前往江苏省残疾人联合会进行调研,力图对江苏省的整体发展状况形成框架式的认知。

根据省残联提供的数据,江苏省在残疾人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率先实现了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并推行了从学前到大学的免费教育,覆盖范围广泛,效果显著。截至目前,江苏已建成530多家康复机构,每年为数万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服务,特别是在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此外,江苏省建成了3000多家“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提供丰富的文化和体育活动场所,促进了他们的社会融入。在就业方面,通过“残疾人之家”和社会组织的努力,全省残疾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已达到96%以上。在科技助残和无障碍建设方面,江苏省通过“一网通办”等电子政务手段提高了办事效率,并开发了无障碍电子地图,方便残疾人出行。省残联还通过区域化服务策略逐步缩小城乡服务差异,推动了全省残疾人事业的均衡发展。

分部探寻,细绘实情

为分析残疾人保障在各个方面的区域性成果和阶段性挑战,调研团队接下来针对江苏省内不同地区进行进一步观察。

专业康复服务是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张家港市金港街道“乐康残疾人之家”以其全面的康复服务和专业化管理模式脱颖而出。该机构提供了免费的康复器材,并与当地中医院合作,每周邀请康复医师到场为残疾人进行康复指导和评估。通过普及康复知识和个性化的辅助性康复训练,“乐康残疾人之家”帮助学员们逐步恢复身体机能,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样,连云港市海州区幸福路街道江化社区“残疾人之家”也与社会医疗资源进行紧密合作,配合新型合作模式和志愿者服务网络,为残疾人提供持续的康复支持。

图为团队在“乐康残疾人之家”与社工进行访谈交流

就业是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经济独立的关键。连云港市残疾人联合会用个体创业、集中就业和辅助性就业等多种形式帮助残疾人就业,并能够做到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去匹配工作,提供个性化、优质化的就业帮扶。为帮助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妇女获得稳定的就业机会,南京市高淳区固城街道“三陇村残疾人之家”通过创新“美丽工坊”项目,结合当地手工艺传统,提供包括棉鞋制作、旗袍裁剪、手链编织等多项技能培训,并通过社会企业的订单生产模式,为残疾人创造了实际的收入来源。这不仅帮助残疾人提升了技能,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与社会参与感。张家港市金港街道“乐康残疾人之家”则在就业帮扶方面采取了“培训+就业”的模式。通过与本地企业合作,机构为残疾人学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并安排他们进入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在培训结束后,“乐康残疾人之家”还为学员提供就业指导与跟踪服务,确保他们能够顺利适应工作岗位。这一全流程的就业帮扶模式,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持,也挖掘了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就业潜力。

图为高淳区“三陇村残疾人之家”辅助性就业特色产品

法律保障是残疾人群体能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保障残疾人权利不受侵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南京市 “鼓馨阳光家园”作为一个为智力残疾人群服务的非盈利性机构,在残疾人法律保障方面有着突出贡献。该机构与律师事务所合作,定期邀请专业律师为残疾人家庭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并通过普法讲座等形式提高残疾人的法律意识。此外,张家港市残疾人联合会通过多渠道化的形式在法律方面针对残疾人进行帮扶,依托广播、电话等媒介,让专业的法律资源能够触及残疾人,以求保障残疾人的维权途径,促进公平正义。

社会关怀与文化宣传是改变公众对残疾人群体的态度、促进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黑暗跑团”南京站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该项目通过组织志愿者与残障人士的陪跑活动,促进了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理解和支持,并通过跑步这一简单的运动形式,推动了社会对残疾人无障碍生活的关注。“黑暗跑团”不仅提供了身体锻炼的平台,还通过陪跑活动建立了志愿者与残障人士之间的深厚联系,进一步提升了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度。连云港灌南县新安镇镇郊社区“阳光残疾人之家”通过广泛的宣传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推广,不仅提升了“阳光残疾人之家”的知名度,还有效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宣传,公众对残障人士的需求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不仅帮助机构赢得了信任,也促进了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进程。

无障碍化建设是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确保残疾人能够无障碍地使用公共设施,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指标。调研团队在张家港市残疾人联合会了解到,通过推广“张家港无障碍地图”APP,残疾人能够更好地使用城市中的利民服务设施。张家港市还积极推进无障碍公交、无障碍文旅等项目,并开发了“听听巴士”公交导盲助乘APP和“滴语7655”手语实时翻译APP,为视力和听力障碍人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差异分析,寻求平衡

通过调研,团队清晰地认识到江苏省城乡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异质性。城市地区的机构如南京市 “鼓馨阳光家园”、连云港市海州区幸福路街道江化社区“残疾人之家”等,受益于城市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在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上普遍较高。这些城市机构能够依托当地经济和社会资源,提供更加全面的法律、康复、就业等服务,保障了残疾人的多方面需求。而农村地区的机构,如南京高淳区固城街道“三陇村残疾人之家”、连云港灌南县新安镇镇郊社区“阳光残疾人之家”等,尽管在基础设施和专业资源上存在不足,但也展现了独特的发展优势。在政策的支持下,通过灵活运用本地资源、创新发展模式,乡村机构可以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地理性平衡,满足乡村残疾人对幸福生活的需要。

调研团队意识到城乡之间的差异不仅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也揭示了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尽管如此,江苏省在残疾人保障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各地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和积极措施有效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展示了显著的进步。团队认为,江苏省应继续加强对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的政策支持,确保残疾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平等享有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同时,应进一步整合数字技术和社会资源,线上广泛开展服务和宣传,线下整合医院、律师事务所和企业等资源,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支持。相关机构还需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全省残疾人事业的均衡发展。唯有如此,江苏省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目标,使残疾人群体在更公平和包容的社会中共享时代进步的成果。

图为团队在“黑暗跑团”南京站调研

此次调研之行,实践团队深入江苏省城乡各地,全面了解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总结了康复服务、就业支持、法律保障、社会关怀和无障碍建设等多方面的发展模式,通过脚踏实地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也增强了对残疾人事业的深刻理解。在未来,团队将以坚定的信念和扎实的工作,推动残疾人事业的持续进步,为实现社会公平与包容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力量。(通讯员 王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