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们为何“钟情”镇江?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站内

古往今来,人们为何“钟情”镇江?

说起镇江,最让人惊叹的当属宋词中文人墨客对它的偏爱,“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其中的婉约与豪放,缱绻与雄浑,每一面都值得让人流连。

从一处古往今来拥有“别样的俊逸、深沉与豪迈”的诗意之城到如今正全力奔跑,无畏前行的奋斗之城,镇江的发展历程且有看头,亦有奔头。

日前,新华社旗下《瞭望》新闻周刊以镇江高质量发展工作为基调,用4篇重量级调研文章,讲述了这座城从人文历史到产业经济,从市井烟火到人才创新......镇江的每一处看点都在被点亮,这不由得让人对这座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禁要问,如今的镇江好在何处? 又缘何如此颇受青睐?

古往今来,人们为何“钟情”镇江?

向新

当下,聚焦新质生产力是每个城市发展的“新底色”。“所当承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的命题,更是改革的考题。

星光下,我们是赶路人,发展中,我们是“答题者”。今日之镇江,无论是产业之新还是城市之新,都以保证“质”与“量”的齐头并进。

作为江苏4个老工业城市之一,镇江产业储备之雄厚有目共睹,无论是扬中的船舶海工产业还是丹阳的眼镜产业和汽车零部件产业以及句容的新材料和智能制造产业……都是续写好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的基础骨架。

在镇江的“十四五”规划中,产业策略被确定为“4+8”,以“四群八链”为新兴主导产业,重新发力新质生产力。如果说准确的发展定位,为镇江前行标明了方向;那么清晰的产业思路,则为镇江埋入了行稳致远的伏笔。

镇江也用实绩发声,以“四群八链”应税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5%,2023年销售规模已突破4100亿元,夯实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同时,提出并聚力实施“876”创新引领工程,加快集聚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科技创新资源。

正如镇江市委副书记、市长徐曙海所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让镇江拥有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全面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布局,镇江以建设G312宁镇产业创新走廊为重点,和沿线城市加深融合、扩大合作,推动优势互补;同时,支持镇江企业“抱团出海”“借船出海”,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努力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

同时,镇江的产业之新也在“创新”,科技创新正是镇江向高处攀,向新处行的“关键一招”。

唯有创新,铸就强者,镇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推动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2023年,镇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通过率达68.9%、列全省第2位;中国独角兽企业数居全国第19位、全省第4位。

而为了保障新兴之火可以燎原,镇江持之以恒推进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并启动人才“镇兴”行动,持续推出“金山英才”计划、大学生“聚镇”计划等引才举措,持续完善青年人才“全链条”服务体系,构建镇江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这一处“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以无比的诚意接纳人才,让创新创业“千里马”在片前景广阔的沃土上竞相奔腾,争相为这座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古往今来,人们为何“钟情”镇江?

绿

如今,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色调”之一,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等成为风口,城市间因绿而兴的故事不断上演。

山水之间的镇江正以无限的绿意点缀“美丽镇江”这张靓丽的名片。

看政策引领,镇江市印发《镇江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以更加科学化的工作机制应对重污染天气,也以更加人性化的管控模式为企减负。改动后,镇江的应急预警启动条件更加统一和科学。

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也曾表示,应急管控措施与时俱进之余,新发布的《预案》也对企业开展差异化管控,通过政策引领,提升企业“向好”的信心和决心,实现环保与发展的“双向奔赴”。

看产业转型,当“绿色”遇见产业,就打开无限的发展空间。镇江在统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聚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发展抽水蓄能、光伏等绿色电力,为两者更好的携手发展赢得主动权。

未来几年,镇江的绿色电力消费量年均增速力争保持在50%以上;到“十四五”末,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0%,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稳定在100%,大气环境主要污染物稳定达到一个国家二级标准。

看科技创新,近年来,镇江也在不断健全完善“揭榜挂帅”相关制度,优选技术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开展绿色低碳核心技术攻关,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地标性技术成果,涌现出一批优秀节能降碳技术。

例如,恒神股份有限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研发的复合材料风扇叶片,有效提升航空器对大推力、低噪声、低能耗的需求;江苏奥雷光电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研发的多通道柔性光波导组件,能以超低的弯曲半径实现芯片间的高速互联等技术的创新,每一步都是迈向发展绿色科技的坚实脚印。

看交通运输,日前,《镇江市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加速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方案》聚焦城市客运新能源车辆推广、营运货车淘汰更新、营运船舶报废更新、港口设备提档升级、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五大行动”助推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序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到2025年,镇江力争基本淘汰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类柴油货车;到2027年,全市交通运输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30%左右,这样低碳出行、发展的未来足够“绿色”,也足够美好。

看生态环境,日前,《镇江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印发,部署了62项工作,其中明确突出环境整改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创新引领发展、绿色转型升级和体制机制优化等重点,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镇江作为。

既能“看得见山水”也能“稳得住经济”这正是城市发展“向往的未来”。让绿色因地制宜的融入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镇江正是找准自身发展的特色、靓色,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古往今来,人们为何“钟情”镇江?

向未来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人民”二字重千钧,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聚焦民生领域,镇江也大有作为。

近年来,镇江关紧财政支出“水龙头”,全面压缩政府行政开支,每年七成以上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保障基础持续夯实。

2019年至2023年,镇江民生保障累计安排十三大类民生支出2036亿元,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78%左右;人均民生支出由2019年的11767元增加至2023年12771元,人均民生支出水平列全省第5位,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十二连增”,不难看出,在镇江,民生保障让人安心。

听民声,晓民意,镇江的民生幸福正持续加码,为打造更加宜居的高品质生活空间,全力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城乡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

目前,镇江实施城建项目226个,完成年度投资120亿元,115个项目竣工运行,其中,市区实施城建项目134个,完成年度投资69亿元,70个项目竣工运行。镇江市住建局牵头实施的7项市政府民生实事任务和25个城建项目全面完成,346国道镇江城区段城市化改造工程被评为“十佳民生实事”。房屋征收拆迁扫尾攻坚战圆满收官,实现“全域清零”。

同时,作为入选全国首批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城市,镇江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1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52%,并新建成“乐享园林”活力空间11处,开放共享城市绿地38处,让昔日城市的“零碎地”变成了全民“健身房”。

古往今来,人们为何“钟情”镇江?

可以清晰的看到,一直以来,镇江环境持续改善、秩序持续优化、服务持续提升,让一个个惠民项目、一幕幕建设场景、一帧帧生活剪影,展示出人民群众幸福宜居的美好生活。

而正因步履实干而铿锵,镇江才能以自身创造性实践构成了一幅改善民生、增进福祉、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画卷。

镇江深知:“天道酬勤”,每一步发展都需不畏“蜀道”,坚持不懈的探索“通关”正道,才能真正走出一片光明前途。

推荐2